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李晏:舞台美术也是一种表演

2021-09-09

“舞台美术也是一种表演”是前不久我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做的一次讲座的题目。

这次讲座源于2019年6月,我应邀赴沪参加上剧场丁乃竺女士每月一次的读书对谈。活动结束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黄女士邀请我去他们美术馆做次讲座,我欣然应允。可是因为疫情,拖了一年才得以实现。

今年春节后,黄女士与我重议此事,说内容完全由我决定。我非常感谢这种信任,同时也比较为难——以往历次讲座,大多结合剧照展览,即使单独讲座,也都是通过剧照放映讲述中国当代戏剧历史,或者当下活跃的青年戏剧工作者的创作。之前在上海已经办过多次展览和讲座,如果再讲老内容,有些听过的观众难免觉得乏味;而且第一次在美术馆办讲座,觉得应该与美术沾边儿才合情合理。于是,我向主办方提了一个选题:通过剧照说说舞台美术在戏剧中的作用。



“由我来讲这个内容实在不合适,我既不是学舞美专业的,也对此没有研究,甚至都不会最基本的绘画。但是,观众也不一定都懂文学、表演,照样可以欣赏戏剧。那么,我就从一个观众的角度,通过我拍的剧照,跟大家分享戏剧中的舞台美术……”这是我此次讲座的开场白。

挑选讲座用的剧照用了一个半月时间。以前都是按名导、名作、漂亮剧照的脉络挑选,容易得多,时间久了形成一个单独的图片库,每次从这里选,就不必一一打开文件夹了,顶多选定后做少量补充、调整,且这些补充也会成为今后的备选。而这次不同,从来没选过关于舞美的剧照,在我的书中也很少涉及这方面内容。面对近四十年拍的、几千个剧照文件夹,我首先要回忆哪部剧的舞美有特色,值得说道,然后再打开文件夹,逐一浏览,精选与舞美有关的剧照。所以进度很慢,朋友都知道,那段时间叫我出去喝酒,大多会被拒绝,包括老弛搬去郊区前的那次大聚会。

而且,这样做对我而言是冒很大风险的,以往都是挑选著名剧目里最好的剧照,这次为了突出舞美,漂亮剧照几乎都要落选,有些中选剧照非常普通,以前都作为废片被冷落一旁。不过好处也显而易见,一方面梳理了以前忽略的部分,为写下本书提供了宏观视角,二则以前没有机会展示的剧照被推选出来,尤其是大量外国剧目。

直到讲座前半个月,才基本选定了所有剧照。讲座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概述八十年代到当下的剧目,最近的近到刚刚演完的《探长来访》和红色题材音乐剧《殷红木棉》;另一部分是细细讲述易立明和李建军,他俩有个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中戏舞美系毕业的,后来都改行做了戏剧导演。


黄女士让我给讲座起个标题,我想了许久也没结果,只好向几位朋友求助,有导演、有记者、有舞美设计师,甚至还有跨美术和戏剧两界的马良。有的在忙顾不上回复,有的说仔细想想再回答,舞美设计师张武老师当晚就回复了,说“我认为舞美就是戏剧本身”。最后,我觉得导演赵淼说的最贴切——舞台美术也是一种表演。

我们都知道,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结合了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诸多门类,不过在早期,无论西方还是东方的戏剧,舞台美术的成分都较少,比如灯光,早期都是露天演出,采用自然光,在没有电的年代,用烛光、煤油灯,仅仅是照明用。而电光源的出现,不仅更为方便、有效,而且可以进行各种灯光造型。西洋戏剧发展至今,舞台美术越来越细化和重要,成为戏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细分起来,舞美设计包括布景和道具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化妆和造型设计,近年又增加了多媒体设计;而中国戏曲现在还保持着“一桌二椅”的形态,灯光简单,道具高度虚拟化,只有服装和化妆比较复杂,但也是程式化的。


1988年5月《桑树坪纪事》剧照(编剧:朱晓坪、陈子度、杨健;导演:徐晓钟、陈子度;舞美设计:刘元声、慕百锁、霍起弟、卢一)这部无场次话剧充分运用了转台,不用幕启幕落,时而是坪,时而是峁,时而是窑洞里。其丰富的叙事手法,当时被理论界誉为我国新时期戏剧的代表性作品和里程碑。


1989年1月30日《茶馆》剧照(编剧:老舍;导演:焦菊隐、夏淳;舞美设计:王文冲、宋垠、关哉生)《茶馆》是北京人艺现实主义戏剧的顶峰之作,从未被超越。该剧导演焦菊隐强调舞台的艺术真实,该剧舞美设计正是遵循了这一创作原则。舞台美术研究专家蔡体良称赞《茶馆》的舞美设计是“现实主义的手法,精雕细刻的布景……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至今仍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1993年11月13日《情感操练》剧照(编剧:吴玉中;导演:王晓鹰;舞美设计:刘杏林)演出是在大剧场的舞台上,大幕拉闭,形成一个小剧场的空间,演出区域和观众席都在原先的舞台上。两位演员在一张巨大的床上进行表演,非常贴切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在婚姻情感面前的抉择与困惑。结尾还有一个亮点,当观众等待演员“上床”谢幕时,大幕徐徐拉开,两束追光打在空空荡荡的剧场观众席里的演员身上,他们这才向观众和舞台(大小两个)谢幕。


1994年4月15日德国海尔布隆市剧院应北京市友协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邀请,来华演出莱辛名剧《智者纳旦》剧照。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倾斜的舞台,后来见的就多了,国外的、国内的都有。


1994年12月30日《我爱XXX》剧照(编剧:孟京辉、史航、王小力、黄金罡;导演:孟京辉;舞美设计:赵海)这是一部实验到极致的戏剧,没有人物、没有故事情节,是对戏剧可能性进行的一次探索,所以舞美设计成什么样子都不为过。虽然经费有限,但设计却因陋就简地体现了孟京辉对某些东西的偏好,如白大褂、电视机,这些符号化的元素多次在他的剧里出现。


左图是希腊ATTIS剧团1997年9月7日来华演出《安提戈涅》的剧照;右图是该团2008年5月30日来华演出《埃阿斯》的剧照两部都是古希腊悲剧,编剧都是索福克勒斯,导演也都是塞奥多罗斯·戴尔佐布罗斯。虽然相隔十一年,但这两部剧的风格几乎完全一样,我们也可以看出,古希腊戏剧除诗(台词)和表演外,其它辅助形式都很简单。


1997年5月《爱情蚂蚁》剧照(编剧:汉诺赫·列文[以色列];改编:黄纪苏;导演:孟京辉;舞美设计:刘杏林)这部剧的总制作经费只有两千元,放在现在简直不可想象,因此舞美基本没钱,刘老师就像捡破烂儿的,把一堆垃圾弄上了舞台,居然很和谐。


1997年7月7日《倾述》剧照(导演:牟森;舞美设计:宋冬)牟森后一阶段的创作完全剧本,这部剧取材于两位演员的真实生活。演出场地也不是正规的剧场,而是一个电影放映厅。宋冬是一位装置美术家,他根据导演意图和现场条件,制作了一系列装置,比如男演员孙海英的一段表演就是在一个汽油桶改造的密闭空间里进行的;还大量运用了多媒体和现场影像。


1998年9月《人鱼传说》剧照(编剧:郑义信[日]导演:金盾进[日])日本新宿梁山泊剧团演出的这部帐篷剧,为许多中国观众,包括中戏的老师学生扫了盲,以前我们从来没看过帐篷戏剧,后来樱井大造的帐篷剧及其在台湾和大陆的合作团体常来演出,才不再稀奇。由于起源所致,帐篷剧都是场地狭小,而且必有水。在这部剧里,金鱼姑娘死后,舞台突然”变出“一个水池,让金鱼姑娘漂归大海。


1999年6月《生死场》首演剧照(编剧、导演:田沁鑫;舞美设计:薛殿杰)该剧排练时,田导还没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见是一名年轻姑娘,拿着剧本质疑她:您这舞台上没什么布景、道具,我们没有支撑点,怎么演呀?田导耐心地解释:我们要表现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我需要演员在舞台上翻滚跳跃,过多道具会妨碍你们表演……


2000年8月《原野》剧照(编剧:曹禺;导演:李六乙;舞美设计:罗江涛)不看剧名,观众绝对想不到这是描写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原野》。导演这样处理,可能是想说明剧中的悲剧可能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点。据说床、马桶、红色玫瑰花瓣,都隐喻着性。


2001年4月《囊中之物》剧照(编剧:王小力;导演:林熙越;舞美设计:张武)这部小剧场戏剧的布景、道具并没在舞台上,而且通过影子的方式呈现。


2003年8月《哥本哈根》剧照(编剧:导导演:王晓鹰;舞美设计:严龙)剧中三个人物都是往生者,所以整个舞台布景、道具、服装都是白色的。那扇门代表阴阳两界。剧终时门开了,门外是充满白桦林和金色阳光的人间,代表师生俩的努力保全了这个美好的世界。


2004年1月7日《收信快乐》剧照(改编、导演:单承矩[中国台湾];舞美设计:黎仕祺[中国台湾])这是一部简单的戏剧,一把椅子一个沙发,一盏台灯一个落地灯,两位演员,面对观众坐着,朗读七十六封书信,展示俩人跨越四十年的情感。没有换场,几乎没有调度,舞台设计也极为简单。最后,被黑布遮住的一棵由信封构成的巨大圣诞树亮起,把剧情引向高潮。


2004年6月30日《艺术》剧照(编剧:雅丝米娜·雷札[法];导演:谷亦安;舞美设计:桑琦)这是一出三个中产阶级男人和一幅油画的喜剧。舞台设计极为简洁,使观众可以完全关注于三位演员的精湛表演。


2005年1月5日多媒体音乐话剧《半生缘》剧照(编剧、导演:林奕华、胡恩威[中国香港];舞美设计:张叔平[中国香港])张爱玲的同名小说大家都很熟,但看这部剧,感觉跟原作关系不大。林奕华偏好朴素、简单,所以人物的服装并不追求上世纪三十年代风格,颜色也单一于黑、灰白。故事像发生在一个图书馆里,背景是一面巨大的书架,而且书籍全部是真的,据说是林奕华的私人藏书,专程空运来北京。


2005年7月13日诗剧《口供》剧照(文本:徐伟;导演:李六乙;舞美设计:谭韶远)被称为“一部诗歌行走的视觉陈述”的《口供》,观众们席地散坐在幔帐分割成的“房间”里,青铜豹、玻璃鱼缸、乒乓球、秋千、餐车、沙发……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物件隐没在四处,中间是由四张水床拼成的舞台。


2006年3月29日《安魂曲》剧照(编剧、导演:汉诺赫·列文[以色列];舞美设计:拉科菲特·莱维[以色列])这部剧讲了三个生与死的故事,由契诃夫的三部小说片断改编而成。剧情和舞美设计有许多超现实主义的成分,是梦幻、诗意、风格化的。


2006年5月16日即兴假面喜剧《一仆二主》剧照(编剧:卡尔洛·哥尔多尼 [意];导演:乔尔焦·斯特雷勒[意];舞美设计:不详)意大利米兰小剧院的这部假面喜剧曾多次来中国演出,深受观众欢迎。它在剧场的大舞台上“做了”一个复古的小戏台,这可能是古代戏班子四处演出时原始露天舞台的样子。布景是用布绘制的,换场景只要一拉布帘就完成了;台前还有一排假蜡烛,开演前提词员还假装把蜡烛一一点亮;主角戴着皮质面具,这是意大利假面喜剧的精髓。


2006年5月18日《镜花水月》剧照(原作:西川;导演:孟京辉;舞美设计:孟京辉)这部脱胎于西川诗作的多媒体音乐舞台剧,没有人物、情节,是各种意向、概念的组合,还集合了架上绘画、装置艺术、多媒体、DV、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等。也是孟京辉首次舞台设计作品。


2007年12月19日《红玫瑰与白玫瑰》剧照(编剧:罗大军;导演:田沁鑫;舞美设计:刘科栋)剧中佟振保、王娇蕊、孟烟鹂都分别由两人饰演,以强调人具有两面性。为了配合导演这一艺术构想,舞美在设计时将舞台一分为二,布景、道具也做了相应处理。


2008年7月25日《父亲》剧照(编剧:李宝群;导演:曹其敬;舞美设计:王纪厚 )该剧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舞台上真实再现生活。舞美上,非常逼真地还原东北普通工人家庭的场景。


2009年11月9日《马前马前》剧照(编剧:安莹;导演:黄盈;舞美设计:王璞)在一个小剧场里,如何展现北京城千年变迁史?这部剧用幽默的、写意的手法做到了。最后,全场降下白雪,仿佛在说:历史终究将被掩盖,消失得无影无踪。


2010年10月6日《四世同堂》剧照(原著:老舍;编剧:田沁鑫、安莹;导演:田沁鑫;舞美设计:薛殿杰、王晗懿)把一部六十万字的文学作品搬上舞台不是件容易事,舞美设计同样。薛老师采取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并巧妙运用折叠景片,把有限的舞台空间发挥到最大利用效果。


2011年4月8日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2011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舞美设计前辈薛殿杰(右)与剧院领导共同揭幕。


2012年9月18日第四届北京青年戏剧节《椅子2.0》剧照(文本:尤金·尤内斯库[罗马尼亚];导演:王翀;舞美设计:李逸)王翀的各种2.0版戏剧,与原著有关系,却又几乎是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剧。舞台上充斥了一百多把各不相同的椅子,四位演员先后出场,用平和的、类似聊天的语气述说着自己的真实经历,没有戏剧冲突。结尾时,四位演员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投掷沙包,同时回答导演的问题,充满游戏感。


2013年3月30日《如梦之梦》彩排剧照(编剧、导演:赖声川[中国台湾];舞美设计:张哲龙)此剧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环形舞台及“莲花池”,这个舞台设计从2000年首演至今没有变化,它很好地体现了赖声川对佛教思想,以及对舞台时间、空间、创作的理解。环形舞台及莲花池推翻了传统镜框式舞台的观演关系,把观众和舞台演出的位置调换,观众位于中心,而环形舞台是流动的。因为观演关系的改变,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了戏剧性的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置换。


2014年4月30日德国邵宾纳剧院《茱莉小姐》剧照(编剧:斯特林堡[瑞典];导演:凯蒂·米歇尔&利奥·沃纳[英];视频设计:利奥·沃纳[英])该剧以“解构剧场”完美结合了剧场和电影,将第四堵墙封上,营造出一个片场,舞台设计的封闭性是为了保证摄影机的镜头流畅,声音也是现场模拟的。同步拍摄,实时播放,利用电影镜头的调节和切换,一方面可将人物细微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等细节一一放大至观众眼前,另一方面也可将观众的视线延伸至那些看不见的角落。


2015年8月25日《战马》剧照(编剧:尼克·斯坦福德[英];导演:玛丽安妮·艾略特、汤姆·莫里斯[英];舞美设计:瑞·史密斯[英];木偶设计&制作:贝塞尔·琼斯、亚德里恩·科勒[南非])这部在英国登峰造极的舞台剧首演八年后,原封不动地平移到中国,不光马偶,连台上用的音箱都完全一样。“战马乔伊”宛若一匹真马,而不是迪士尼舞台剧中的卡通形象。一具马偶由三名演员操纵,马的身型、神态、动作都非常逼真,观众可以看到演员的操作,却又忽略他们的存在。


2016年9月17日第八届北京青年戏剧节《李尔王》剧照(编剧:莎士比亚[英];导演:窦辉;舞美设计:窦辉)导演本人是舞美出身,他为自己的剧设计了一个极简的舞台,还有一个巨大的灯箱——可以变换角度和高度,随剧情而变化;并且把一匹纯种真马弄上舞台,以营造战争氛围。


2016年10月19日《爸爸的时光机》剧照(编剧、导演、舞美设计:马良)马良是一位跨界美术家,这部剧以马良与其父亲之间记忆碎片改编而成。这是一部风格奇幻充满诗意的非传统戏剧,结合了演员和木偶平行表演,当代艺术中的装置及影像手段,以及现场音乐演奏等多元化舞台艺术呈现形式。剧中的木偶,每个都由1000多个手工零部件构成,整个团队耗时两年进行筹备。


2016年10月19日第三届乌镇戏剧节上,十位中国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设计师济济一堂,展示他们的作品,宣读他们的论文。左起:韩生、王之纲、王琦、秦文宝、张武、刘科栋、桑琦、申奥、谭泽恩、倪放。


2017年10月20日《黑夜黑帮黑车——影像的复仇》舞台装置(导演:汤姆·冈宁&特拉维斯·普雷斯顿[美])这部剧最有意思的,不是可以看到什么,而是观众所处的观看环境——观众坐在一个能容纳五十人的大黑盒子里,由工作人员按规划好的路线移动,仿佛置身于一架巨大的照相机里,端相机的人(导演)时而去这儿、时而去那儿,有时全景、有时特写。观众能看到的,有早期无声电影、好莱坞电影、美国先锋电影等,而演员就那么几位,来回赶场演。


2017年9月5日《零零零》剧照(编剧、导演、舞美设计:刘晓邑)对,刘晓邑包揽了一切,如果你看过《戏剧新生活》就不会奇怪。这是一部职场版《纸牌屋》加舞台版《神盾局特工》的肢体剧,充满了奇妙的想象,道具都是日常用品:球拍、床垫、排气管、马桶盖儿等。


2017年12月20日《洪水》彩排剧照(编剧:Jackie Smith[澳];导演:Moira Finucane[澳];舞美设计:沈力)很好奇在澳大利亚演出时,舞台是什么样的。澳原版导演被邀请来中国执导这部剧,中国设计师把母女三人的住宅设计成一个荒废的游泳池,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她们身处痛苦洪流之中的境地。


2018年3月30日央华版《北京人》剧照(编剧:曹禺;导演:赖声川[中国台湾];舞美设计:王孟超[中国台湾])赖声川对这部老作品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演绎,剥离掉时代局限的人与世界的关系越发清晰。舞美设计师通过颜色的强调完成了导演的意图——第一幕纯白,第二幕纯黑,第三幕彩色——白和黑传递一定情绪,彩色与即将崩溃的封建大家庭形成极大反差。


2018年5月31日《裁·缝》剧照(编剧、导演:王婷婷;舞美设计:王琛)台上出现的两名女性角色,是相差三十岁的一个人,老太太通过回忆,展示自己中年时的婚姻危机。丈夫的角色并没有真正出现,而是通过多媒体、对话塑造的。


2018年10月16日《酗酒者莫非》剧照(原著:史铁生;改编、导演、舞美设计:克里斯蒂安·陆帕[波兰];影像设计:卢卡斯·特瓦科夫斯基、贾科布·莱赫[波兰])这位波兰老头真是拼了,但他享受其中。陆帕早年是学电影的,他的剧作中影像运用得比较多,这部剧尤甚,已经不是单纯的多媒体元素,而是剧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2019年6月5日《人类的声音》剧照(编剧:让·科克托[法];导演:张彤;舞美设计:刘科栋)该剧演出后,诟病最多的居然是舞美设计。中国这版的确比乌镇欧洲某国那版复杂得多,但我觉得舞美很好地契合了剧情,并没喧宾夺主。


2019年11月3日《从清晨到午夜》剧照(编剧:格奥尔格·凯泽[德];导演:陈明昊;舞美设计:陈明昊)陈明昊导的剧都脏、乱、狠,《公牛》甚至因为太血腥而遭到举报。这次他把原本很小的核,充斥了一个巨大的外壳,前半部分还凑合能称得上剧,后来干脆把演出场地彻底砸毁,变成一个大迪厅,演员、观众一起嗨,直到天亮。而且第二天美工要恢复原样,演出到一半再砸一遍。也就乌镇能这么由着他性子来,放在任何一个剧场都不可能。


2019年11月17日《趋近》剧照(编剧:张杭;导演:陈然;舞美设计:王迪)这是一部关于人与AI的独角剧。女主人公面对的要么是人工智能,要么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似乎预言了未来人类的尴尬境地。只有结尾处,始终放映多媒体的墙变得雪白,主人公骑一辆儿童小三轮车顺势滑下,仿佛回到了人类应该具有的初始状态。


2020年9月25日《上甘岭》彩排剧照(编剧:庄一;导演:李任;舞美设计:高广健)在舞台上直接表现战争场面不是件容易事,但这部剧做到了,坑道、烟火、枪械都非常逼真,服装也颇具设计感,从而凸显了事件的真实性。


2020年10月24日《一亿亿字节人生》剧本朗读剧照(编剧:奥利维亚·文策尔[德];导演:王光皓;舞美设计:魏莱)虽然是剧本朗读,但完成度非常高,尤其舞美方面。这是一部关于互联网的剧。舞美设计者巧妙地用一个被保鲜膜包裹的空间表现互联网对人类的隔离与束缚。


2021年4月20日《探长来访》彩排剧照(编剧:J·B·普利斯特;导演:张杨;舞美设计:张武)一进剧场,观众首先会注意到舞台——很高,整体是钢架结构。在观剧过程中才发现,这个舞台不是死的,而是根据剧情、人物心理发生各种倾斜,并且是平行的三块,每次运动仿佛都带有情绪。剧终时,上台口长条桌上的酒瓶全部滚落,声势浩大。


易立明和李建军虽然都是舞美系毕业,后改行做导演,但他们也有诸多不同,比如易老师是舞美系灯光专业,毕业后做过大量舞台设计实践,做舞美设计时天马行空,而做导演后却返璞归真,最后干脆反设计了,去年执导的《隔离》,几乎没有设计,灯光、道具也很简单。建军导演本科是舞美系管理专业,几乎是毕业后就做了导演(至少我从来没见过他的舞美设计作品),一开始他的剧作还比较注重视觉效果,后来的就越来越,不仅与传统舞台美术没什么关系,离传统意义上的戏剧也十万八千里。最后,舞美设计可以说几乎没有,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隐秘的存在。


1994年5月27日《浮士德》首演剧照(编剧:歌德[德];导演:林兆华:舞美设计:易立明)这部剧的舞台设计处处体现了“宏大”二字——可自行开上台的吉普车、巨大的维纳斯女神像、龙门吊般可前后移动的天桥,还有一个在观众席上空游弋的遥控飞艇。


1994年11月28日《与艾滋有关》彩排剧照(编剧:演员集体即兴创作;导演:牟森;舞美设计:易立明)后现代的设计风格,极其吻合该剧所要表达的意念。演出过程中,还有十三名民工在观众席三面砌墙,以营造无路可逃的氛围——而原先的设计更大胆,冷冰冰的铁链子悬挂着巨大的钢板,徐徐下降。后因技术和安全原因而舍弃了。


1995年6月26日《鸟人》演出剧照(编剧:过士行;导演:林兆华;舞美设计:易立明)这部剧的舞美设计风格是非常写实的。说明易老师是传统与实验并蓄。


1995年8月29日《红鲱鱼》彩排剧照(原作:让·雅克·瓦鲁让[法];导演:牟森;舞美设计:易立明)这部剧的所有演员是日本人。通过剧照可以看到,女人现场洗澡,男人和泥插秧。而看不到的,是结尾时从天而降的众多泥鳅在泥中翻腾,无数苍蝇嗡嗡飞舞。在日本演出时,苍蝇是人工孵化的,泥里是非常昂贵的鳗鱼。


1996年2月《棋人》剧照(编剧:过士行;导演:林兆华;舞美设计:易立明)运用了大量铁质材料,以凸显主人公的意念。而最后棋盘上腾起的火焰,成为点睛之笔,铁质藩篱随之轰然倒地。


1998年4月8日《三姊妹·等待戈多》剧照(编剧、导演:林兆华;舞美设计:易立明)


2000年11月5日《故事新编》剧照(编剧、导演:林兆华;舞美设计:易立明)演出是在一个蜂窝煤加工场进行的,利用现场的煤和机械,看似没有设计——易老师设计的是演出场地。


2003年4月《赵氏孤儿》剧照(编剧:金海曙;导演:林兆华;舞美设计:易立明)为了配合大导儿表演方面的实验,舞台上几乎没有固定布景和道具,唯一固定的,是铺满整个舞台的五万块红砖,那是为了隐藏下面的排水系统,因为演出过程中真的会下倾盆大雨。


2004年9月18日《樱桃园》彩排剧照(编剧:契诃夫[俄];导演:林兆华;舞美设计:易立明)为了营造一个逼仄的空间,易老师摒弃了整个一层观众席,用脚手架搭起一个平台,与二楼观众席齐平。在这样一个大过观众席好几倍的舞台上,是土黄色棉布构成的景致,点缀了几株凋零的樱桃树,还有一架钢琴和大座钟,镶嵌在一片混沌而又的静穆的画面中,预示着一个即将坍塌的旧时代。


2004年9月18日《樱桃园》现场,原本的舞台和一楼观众席,被隐藏在刻意搭建的”舞台“之下。


2006年4月28日《北京人》剧照(编剧:曹禺;导演:李六乙;舞美设计:易立明)导演是要表现一个将要倒塌的旧时代,易老师就预先给剧中的建筑都戴上”白孝“,并把舞台设计成倾斜的,而且在演出过程中,斜度也慢慢增加。


2008年10月21日《哈姆雷特1990》剧照(编剧:莎士比亚[英];导演:林兆华;舞美设计:易立明)重新排演的的这部剧,除了濮存昕一位演员,和易老师的舞美设计,与十八年前都不同了,包括大导儿的”第二主题“。多少年来,舞台上的那几个古老的吊扇和理发椅,一直被认为是神来之笔。


2018年5月5日《帝国列车》剧照(编剧:过士行;导演:易立明;舞美设计:Charlotte Lane[英])易老师改行做导演后,他的剧作的舞美反而中规中矩、返璞归真了,甚至有些稚拙。而且他自己不再担任舞美设计,而是请别人完成。


2020年11月9日《隔离》剧作(编剧:李健鸣;导演:易立明;灯光设计:吴小兵)这部剧根本就没有舞美设计,所以只有灯光设计,而且灯光也很简单。


2008年9月15日第一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作品3号:牺牲》剧照(导演、舞美设计:李建军)从画面可以看出来,建军导演早期作品还比较靠近传统戏剧,也比较重视视觉效果。


2011年9月17日第四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狂人日记》剧照(改编:庄稼昀;导演:李建军;舞美:谭泽恩)由石头和砖块构建的废墟式的舞台是对现实的隐喻,场面生猛,大刀阔斧,成功地将天问式的狂乱的精神自语以当代戏剧语言形象化、形式化。


2012年9月28日第五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影喻》(编剧:陕庆;导演:李建军;舞美:谭泽恩)这是一部关于明与暗、内与外、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的作品,因而舞美采取表现光明与黑暗、现代与传统、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相互交融、相互分裂的极端形式。


2013年9月13日第六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美好的一天》剧照(文本:庄稼昀;导演:李建军;舞美设计:谭泽恩)我认为该剧是建军导演彻底转向当代剧场艺术的标志性作品,摒弃了传统的戏剧美学与元素,首先改变的就是舞美设计,他和设计师用一副耳机、一台调频收音机达到了在场所有观众看的是完全不同的剧的效果。


2014年7月21日第五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版《25.3KM,童话》剧照(戏剧构作:孙晓星、冯瀚辰;导演:李建军;视觉设计:谭泽恩)整个演出过程是在一辆租用的公交车上。公交车像是这个城市的缩影,我们想逃避但又依赖,宛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15年10月16日第三届乌镇国际戏剧节《飞向天空的人》剧照(戏剧构作:张维一;策划:庄稼昀;导演:李建军;舞美设计:王茂、王人可)由8名演员戴着面具扮演30多个人物,这些角色男女老幼、无名无姓,只有性别和外形的差异,分别独自呈现了生活中普通人物的众生相,120分钟的演出时间里呈现了42段日常生活瞬间的画面——这两个小时是我们漫长普通生活的一个切片,一盏在轨道上从左到右移动的灯泡,标志着时间的进程。


2018年10月20日第六届乌镇国际戏剧节《大众力学》剧照(文本策划:庄稼昀;导演:李建军;舞美设计:胡艳君) 根据力学原理,剧场中演员、声音、观众等多种元素之间也存在着能量与力的流动或制衡关系。素人演员在短暂的表演时空中所建构的仪式感和获得的共情,以及他们截然不同的气质与生活经历带来的角色、台词、现实和自我的边界的力度,在某个瞬间不仅使演员,也使观众挣脱了个人生活现实的束缚。


2019年10月30日第七届乌镇国际戏剧节《人类简史》剧照(导演、舞美设计:李建军)这是一个由“进步”的观念组成的人类简史,一场在剧场里表演的“人类进化论”。用来书写这部简史的词语、故事、和观念,一部分来自表演者和观众的共同记忆,一部分属于表演者的私人记忆,每位表演者都是简史的书写者,幽默而又庄严。文字、录音和影像技术,这些印证并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发明,亦是这场演出的表演者。

最后,特别感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负责人黄蓓蓉女士,精心筹备了此次讲座;感谢舞美设计师张武老师、北京中间剧场满顶先生、成都繁星戏剧村夏茂恬先生、前北京人艺舞美队戴贵江老师、后浪剧场小树同学、演员孔雁女士、台湾小令女士,对本文提供了极大帮助!



图文来源:李晏

责编:郁美净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544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