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 | 萌趣、奔放、嘲讽和无奈,当四个爱开玩笑的男人相遇

原创 2021-09-17




 

隋丞、沈敬东、李昊宇、张峰 


上海设计周作为亚洲顶级国际设计盛事,被评为全球设计日历上最不可错过的展览之一。在本年度上海设计周内,物舍艺术策划了一个主题为“玩笑”的展览。此次展览邀请了隋丞、沈敬东、李昊宇、张峰四位艺术家参展,在不同颜色的空间中展示了22件艺术作品。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深度报道。


▲ “玩笑”参展艺术家隋丞、沈敬东、李昊宇、张峰

不仅仅是艺术展

精英艺术曾经长期占据艺术史的主流,让艺术品成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自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将男用小便池视为艺术品之后,艺术作品和日常用品的界限被打破,观念艺术开始大行其道。后来公共艺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曾加了社会与艺术的接触。但受资本影响的中国当代艺术又再次把“艺术”逐步推向了神坛,这就导致普通人越来越看不懂艺术,认为自己始终处于当代艺术的旁观者地位。


▲ 上海世博馆“设计上海”大展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品仅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远远不够,现在的趋势是审美至上,是强调个性化,是源于精神层面的需求驱动。未来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设计将艺术生活化,即通过一种基于艺术和生活的思考,把日用品艺术化。设计再一次发挥了它独有的魅力,设计师除了把某种事情做的有趣以外,还赋予设计很多的艺术性。



▲ “玩笑”展览现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物舍艺术以“家居”为核心将艺术与设计结合策划了此次展览,。因此展览中还出现了一些可以为视为艺术品衍生品的高品质设计产品,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变成了可以进入千家万户的限量设计作品,能被更多人所认可与接受的。



▲ “玩笑”展览现场

当然,这些具有收藏级别的设计作品离不开展览中的艺术品,因此我们还是要仔细去看一看艺术家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玩笑”。


隋丞

康定斯基在他的《论艺术的精神》中谈到,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它能创造一种精神气氛,直接改进和净化人的心灵。当社会发展到宗教、科学和道德被动摇的现代,人类的视线便从外部转向内心。因此,艺术家隋丞相信艺术可以带领人从物质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走向一种对心灵比对眼睛更有感染力的和谐结构。


 隋丞《设计重叠·圣徒》

版画艺术的特点是间接性,设计性,复数性,这在隋丞的作品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那些弯弯叠叠的形状宛如音符一般富有节奏,相互勾连又可以使人展开联想:可以是过去和现在的勾连,可以是东方与西方的勾连起来,也可以是两种毫无相干的事物进行勾连。因此,他的画面中充满了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趣味也就由此产生。




 隋丞在“玩笑”展览现场

当代意味着一种转化和整合,把版画的概念模糊掉,怎么把一个已经固化或者很优秀的成果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方法,然后再进行融合,就像徐冰所讲,我们不一定要学习许多新的知识,我们把已有的知识重新整合以后形成自己的东西,而整合的方法是我们要探讨和学习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艺术上的方法。


隋丞的作品适合人们去思考,进入一种内观的状态,不止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观看层面上。他的作品可以将一些负面情绪挡在物质世界,而另辟出一条小径容纳早已疲惫的心灵。


沈敬东

沈敬东的创作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此次展出的作品反映出他对于时代变化的密切关注。展览中除了他部分经典作品“包扎系列”“受伤的兔子”“大眼睛”“大公鸡”,也有近年来创作的《表情包》和《包扎的黑兔子》。


▲ 沈敬东《包扎的黑兔子》

▲ 沈敬东《受伤的兔子》


沈敬东所造出的形象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多弯曲的白点,这在绘画被称为“高光”。这些白点不仅让平面化的语言表达具有了三维的空间感,还形成了如塑料一般的光滑质感。网络用语中也有“塑料友谊”的说法,起源于微博段子“好姐妹的感情就像塑料花,特别假,但是却永不凋谢”。因此,这些塑料般的人物形象,也恰恰反映出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如面子社交等社会现象。


 沈敬东《表情包》

作品《表情包》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人日常使用的微信表情包,这种如面具一般的符号也与艺术家之前创作出的很多形象有着形式上的相似性。人的情绪通过这些宛如面具一般的多样化符号扩散到了虚拟世界,但是叔本华曾说:“没有人可以长时间戴着面具”。《包扎的黑兔子》创作于2021年,这样的形象在后疫情时代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沈敬东《大眼睛》

▲ 沈敬东《封面人物》


沈敬东的作品透露出一种异于时代的天真,这就产生出了一种滑稽的幽默感。不同身份的个体共用同一张脸,也带有某种戏谑的成分,观者能在这样的作品中释放并且获得快乐。


李昊宇

曾在德国不来梅做设计公司的李昊宇,受邀回国加入汕头大学负责设计学科建设。对于他来说教学与实践并举,展览中的作品也十分有趣,叫作《笑死宝宝》。


▲ 思考中的李昊宇


“其实创造《笑死宝宝》这个形象时,我本来是想做一个没手没脚的动物或有机形态。后来才重新解构、定义出一个笑得四仰八叉的、胖乎乎的孩子,具有了更多的人类情感。所以有的观众说这个是小象,有的说是小熊、小兔,都可以,没有统一的答案。重要的是设计师和观众达成了无意的默契,促成了一次符号化的交谈。” 李昊宇说。


 李昊宇《笑死宝宝 》


网络流行词能够变成一个产品?充满了社会学的观察与语言学的思考,而语言决定思维。语言学上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人类的语言在某种方面塑造(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模式。这个假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通俗例子:如果亚里士多德讲汉语的话,他的哲学逻辑就不是现在这样了。“笑死宝宝“简单的几个字并不是空穴来风,其产生和流行可以看出当下社会心理发生的细微变化。


 《笑死宝宝》与《受伤的兔子》衍生品:滑板


年轻人,每个人都是宝宝,网络上到处都是“宝宝心里苦“,而看不到” “宝宝心里甜“。李昊宇的‘笑死宝宝’椅,用一种玩笑的、幽默的方式实现了跨文化的沟通。他的设计方式反映出一种思维,即流行语也可以形象化、功能化,语言也可以成为受欢迎的设计作品。


张峰

鲁迅美术学院素以雕塑专业扬名,张峰现在就是这所院校的教授。张峰早年曾在纽约留学,所以他的作品并不追求具象的叙事逻辑,更是更倾向于形式所引发的视觉想象。对于艺术本质的探索让他的作品带有一种苦涩,但雕塑坚实的存在却抵制了虚无主义的泛滥。


▲ 张峰在“玩笑”展览现场


展览中展出的《向太阳唱歌》与《内部风景》,都带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味。这两件作品是一种常规中的非常规,传统中的反传统,纯粹中的不纯粹,是立体和平面的对话,显和隐、正和负的对话;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雕塑视觉经验,同时又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经验,审视人和影子的相互关系。


▲ 张峰《向太阳歌唱》

 张峰《向太阳歌唱》-局部

“影子”是张锋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人与影相互相依,又变幻莫测,成为一对难以窥探其奥秘而又魅力无穷的组合。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歌颂吹捧,应该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而张峰提出的问题就是:“人真的是主体、影子只能是虚幻的吗?”


▲  张峰《内部风景》

▲  张峰《内部风景》-局部


或许是世界太轻了,可能需要一些艺术创作者去做一些反其道而行的事情。张峰认为,艺术工作的本质就是创作出有哲学意味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一定是要沉重的,但一定是要有意味的。”优秀的艺术家并不应该以精英阶层的视角,去俯视社会众生并指点江山。艺术品应该可以融入到观者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醒观众去思考。


结语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偏重于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他在《生命之爱》中写道:现代性的富足带给人们的并不都是幸福,而是包括厌倦。现代社会的贫困主要是一种人心的空虚,现代人容易屈从“消费主义”而变成“消极的人”。



▲ 展览现场

因此,无论是沈敬东作品中人物的小眼睛、隋丞作品中的浮水者,还是李昊宇憨态可掬的笑死宝宝、张峰雕塑作品中的影子,都已经成为了一种设计符号,成为了艺术家的标签。而由此转化为的设计产品,会让使用者感到艺术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因艺术而更爱生活。艺术所代表的美学精神,可以通过艺术衍生品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


▲  “设计上海”大展海报


让艺术超越时间,永恒地定格在人们的生活中,物舍艺术正在和艺术家们一起尝试消弭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创始人贾红峰便是将“玩笑”一路向东开到上海的决策者,他也是把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从深圳护送到上海世博展览馆的“白龙马”。他想的是让金字塔尖的艺术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日常消费、饮食起居的一部分。

设计师李昊宇认为艺术不能谄媚,但也不能抽离生活,他表示:“物品是可以传递观念的,这在产品设计中很重要。当产品设计不断往观念艺术上走,生活质量标准的划分就会发生一些改变,比如你所使用的产品传递的观念意义是否浓厚,是否有内涵,也变得重要。”他认为:“艺术与设计是没有界限的”。


关于作者



于奇赫,艺术评论家,“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主要从事艺术批评、视觉文化、物质文化与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南通。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撰文/于奇赫 责编/yyc)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设计发展 艺术创作 展览

1590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