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新锐力量】张晓玉:在多元化媒介系统中探寻审美标准
-
2021-09-15
栏目简介
2020年是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清华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联合发起“中意青年创新创业年”,并联合举办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为了更好地激发青年创新者的热情、交流创新经验,我们推出《新锐力量》栏目,将要采访100名活跃在设计创新领域的青年人,并附上编辑评语,分享给广大读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编者语
作为一位优秀的视觉设计师,张晓玉在她艺术设计的世界里,创作的表达不仅限于“视觉”这一单一概念,而是将二维、静态、科技、多媒体等概念与形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融合与再现,使得她的作品游走在多维度、多感官、跨媒介系统中游刃有余,表现出了非凡的张力。另一方面,作品中融入对时下社会热点话题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讨与思考,这也一直是她在艺术设计之路上的追求与亮点。美与理性的交织,时尚与科技的融合,真的很令人记忆犹新。(杨佳慧)
设计师简介
张晓玉
视觉设计师、文博工作者、 插画师
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与跨媒介研究。师承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陈磊副教授,硕士期间加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形象视觉设计研究所,参与多项国家项目的设计制作。多次获得清华大学校级奖学金、韩美林励学金,毕业设计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硕士毕业成果、学院收藏,毕业论文获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目前从事博物馆展陈管理工作,开展博物馆陈列设计相关研究。
Q1
在你的设计之路上,对你影响最深刻的艺术家是哪一位?对你今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
白南准先生是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位艺术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位登上国际当代艺术大师级宝座的亚洲艺术家,也被人们称为“影像艺术之父”。
Q2
目前有最新的艺术创作吗?如果有,可以具体谈一谈你的创作背景和过程吗?
A:
最新的创作就是我的毕业设计了。
最初想做这个主题,是因为发现近年来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关于“冷白皮”“漫画腿”“蚂蚁腰”等审美“标准”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的讨论热度一直不减。
相关话题阅读量与讨论人数(来源:新浪微博)
随着今天媒介环境的变化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于主流文化及公众认知的导向也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而大众审美标准的变化是这其中相对有代表性的部分。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来说,基于当代大众审美的信息传达形式语言和表现规律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必须有效地组织和整合大众媒介,把握大众视觉认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考虑在当代多元化媒介系统中,认知所呈现出的多维度、多感官以及交互等媒介载体特征。
经过调研,我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面部审美标准,作为课题视觉化实践探索的切入点,以当代大众审美标准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调研、设计分析、设计实践完成对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的视觉化呈现方式,探索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的界线,引发大众对此话题的关注与思考。
概念视频
多人互动打分效果前期打分实验效果与代码编写
概念视频分镜
Q3
可以谈谈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吗?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前期实验过程
在设计方案成型之后,我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展览的前期调试,希望能够将最终的展览效果优化到最理想的状态。展览前期的调试过程并不顺利,在真实的环境中,设备受光线、距离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还是会遇到如打分效果无法显示、多人互动识别不准确等诸多问题,通过反复检查、修改交互的程序代码、更换性能更加匹配的设备以及调整设备与用户的距离等方式,逐一解决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备调试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用户测试、观察互动效果以及收集同学们的反馈对作品进行更新与迭代,优化最终的互动体验。
展览现场
Q4
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领域有怎样的理解?你在艺术创作中是怎样体现的?
A:
最初对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解,关键词是“静态”,“二维”,现在觉得仅仅是这些已经不够了,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赋予了各行各业较以往更多的可能性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未来,运用高科技技术来提升视觉上给人的体验感、实现多元化的融合沟通,也许会是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设计工作者我也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多角度、多领域的融合。相信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会有更多的科学技术被研发出来并广泛应用到视觉设计中去,为用户带来全方位的互动体验。
Q5
当初为何选择这个专业?
A:
最初选择这个专业偶然性居多,因为高考前我发现自己还挺喜欢画黑白、彩色装饰画的,最后选择专业的时候我发现好像和这个专业还挺符合的,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Q6
是什么促成了你设计作品中的交叉性及多元性呢?
A:
首先是我的导师,对我影响很大,导师的研究方向之一是视觉传达设计与跨媒介研究,在硕士期间我也上过导师的视觉传达设计与跨媒介研究课程,收获满满,导师在课上也向我们展示了之前学长学姐的许多优秀跨媒介实验作品,我当初的课程作业也进行了跨媒介实验尝试。
其次就是像白南准、Bill Viola、Tony oursler等一些多媒体和装置艺术家,看到他们的作品,比如《救生筏》、《模版/变体/朋友/陌生人》等作品也会引发我对自己作品中的交叉性及多元性的思考。
艺术家Tony oursler作品
Q7
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你的设计思考流程。
A:
观察、提问、尝试
学习这个专业,让我改变最多的,就是多观察,多提问,对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事物与现象保持好奇心。在我看来,好奇心可能是设计工作者比较重要的一项特质。拥有好奇心能够让自己主动去思考、探索更多与设计相关的东西,同样一件事情,你所能发现的信息也许就会比别人多很多,而设计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这样闲散的信息积累得越来越多时,当有趣的内容发生碰撞时,自己对于信息深度和广度的了解以及思维活跃度和思考问题的维度都会越来越好。
Q8
对于自己在本领域的发展以及走向,有什么期待和展望吗?
A:
因为现在从事的是博物馆的展陈管理工作,与我所学专业契合度很高,会对展览进行整体视觉策划,比如拿到一个文本,如何对其进行分解,预判接下来每一个阶段要做什么,于我而言也是新的挑战,许多博物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成功展览案例、新媒体技术方方面面都需要我去补充学习。现在的博物馆不再是从前的单向输出了,也开始重视与观众多样化的互动交流方式与反馈,在新媒体技术赋予各行各业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新媒体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博物馆展览策划中去,为观众营造更好的沉浸式观展体验,进行跨媒介的视觉传达也许会是我未来会思考的方向。我也期望自己仍然能够保有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沿问题的敏觉和责任感,发挥好专业优势,在文博行业继续发光发热。
资料来源 | 张晓玉
采访 | 杨佳慧
排版 | 毕文立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