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老厂新生记:一起探访杨明洁的私人设计博物馆!
-
2021-09-15
▸杨明洁设计博物馆外立面
▸改造前的老棉纺厂发电站,还保留着从黄浦江上运煤的天桥
▸老的棉纺厂旧照片
一位工业设计师的老厂房情结
在上海黄浦江支流边上的一座棉纺厂内,矗立着一栋102年历史的发电站。在2013年被改造成为了一座私人的博物馆——杨明洁设计博物馆。里面静静的陈列着数千件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旧物与新作。
这些设计考究的藏品是博物馆创办人,工业设计师杨明洁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从世界各地陆续收藏而来的。他一直希望给这些藏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安家,于是创办一座工业设计博物馆的想法就应运而生。
当杨明洁看见这栋老的发电站时,一下便被击中内心:“如果把这些年代久远的旧物放置到这栋老的发电站中应该就是最好的选择吧。”于是,自2013年起,他开始了对于这栋发电站的设计改造。
▸博物馆的剖立面图
▸发电站改造过程
▸白色方盒子穿插于斑驳混凝土的框架之间
一栋102年历史的发电站重新发电
并非建筑设计师出身的他,是第一次尝试去做一个如此大体量的空间改造设计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我会去寻找这个建筑物本身的特征。基于发电站工作流程与原理形成了结构清晰的建筑框架,构成了它原本的建筑语言,应该尽可能地去保留这些原本的质感与构架 。”
改造过程中,发电站空间中原本那些斑驳的混凝土框架、倒梯形落料漏斗、煤炭运输桥和发电机组基座都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此基础上重新搭建了五层高的钢结构空间,新建了白色的立方盒子,穿插于混凝土框架之间,同时两者之间又脱开了一定距离。纯粹的白色立方与斑驳的混凝土框架在质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历史馆
▸历史馆
▸历史馆
杨明洁设计博物馆更新计划
2021年,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多,杨明洁设计博物馆又进行了一轮新的更新计划。
博物馆内部整体面积扩展到5000多平方米,上下六层,包括民艺馆、历史馆、现代馆、CMF 趋势 LAB 四个核心板块。展示了杨明洁自手工艺时代、工业革命,一直到今天的数字文明时代的数千件旧物与新作。
从中人们可以探寻到不同区域与年代的制造工艺与材料,不同社会与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人文与审美嗜好。
▸历史馆
▸博物馆藏品:不同类型打字机
▸博物馆藏品:不同类型缝纫机
一座博物馆的设计考古之旅
基于一种纯粹的职业兴趣,自二十年前在德国留学与工作的时候,杨明洁就开始了一段设计考古之旅。他喜欢去欧洲各地的旧货市场、古董商店寻觅一些工业革命之后的旧物。就像“做设计”一样,收藏旧物这件事情本身让杨明洁感觉快乐!他很难形容对于旧物的喜好,它们经过时间的洗礼后留下的使用痕迹与被氧化后的表面质感是如此的美丽迷人。
遍布欧洲大小城市的博物馆记载着欧洲的工业文明发展历程。无论在法国技术与工艺博物馆、德国国家博物馆、还是英国的V&A博物馆里参观,所有的馆藏都让杨明洁很兴奋。
“这些国家博物馆的体量很大,从缝纫机到自行车到打字机再到火车、飞机,短短几小时就像穿越了几个世纪,工业革命后各个类别的产品演变一目了然。”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已故德国设计大师 Richard Sapper 1986年为IBM设计笔记本电脑的完整过程,包括草模与草图,“想全部打包搬回到自己的博物馆里!”杨明洁如是说。
▸博物馆藏品:不同类型刀具
▸博物馆部分藏品
▸博物馆藏品:德国博朗SK4唱片机
民艺馆:手工艺时代的地域性
在民艺馆可以看到很多来自中国、日本、东南亚与欧洲的手工艺品。在几十年或几百年前,由一间专注于某一种材料与工艺的手工作坊制作而成,如木工、金工、玻璃、陶器、皮革等等。
与工业文明时代的全球化产品不同,这些手工艺品的材料与工艺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受到当地生活方式、审美、物产的影响非常大。因而即便是当代的手工艺作品,依然保持的丰富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杨明洁曾经到日本的高冈去考察当地的金属工艺,那里聚集了很多不同的金属工坊。其中有一位折井宏司先生是一间工坊的第四代传人。他们在60年间只专注于一件很小的事情:铜的表面处理。看他演示铜的加工工艺,很像是在烹饪一道美食。放入不同的原料、用不同的火候,最后成形为几百种不同的令人惊叹的表面纹理。
由此也引发了杨明洁的思考: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准,其实并不在于那些看似喧嚣、宏伟、浮华的表面,而是在于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件单纯而美好的事物,坚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民艺馆
▸民艺馆
历史馆:工业文明时代的器物演变
“馆长”杨明洁最喜欢的一处地方是历史馆。风扇、水壶、电吹风、文具、订书机、缝纫机,还有炊具、刀具、瓦斯炉……各式各样,依次排开,分类陈列。
在这里可以看到数量庞大的视听、信息处理设备、体积庞大的收音机、电视机、摄像机、电话机、打字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积越来越小。到了今天,都集成在了一台小小的智能手机中。“技术、材料、文化、生活方式等的演变,导致了这些产品的形状和设计一直在发生变化。”杨明洁感兴趣的是藏品背后的故事,这些演变的过程很有意思。
工业革命之前主要是手工艺而非机器化大生产,两者之间的产品和设计特征差别很大。工业革命让工厂出来的产品实现了批量化生产,线条变得越来越简洁,不像原来的手工艺那样繁复,到了包豪斯时代就形成了一种极简的设计风格。一种生产工艺限制演变成为了一种美学标准。
如今,一切都在慢慢发生改变。工业4.0实现了小批量、柔性化的制造工艺,和包豪斯时代的工艺技术有了根本性变化。技术上的革新让设计师可以去发挥的设计空间变得越来越广。“我对工业革命之后的产品更感兴趣,这应该是我本身工业设计专业的缘故。”
▸博物馆藏品:不同类型电话机
▸博物馆藏品:不同类型移动电话
▸博物馆藏品:三腿与四腿版本的蚂蚁椅
藏品背后的故事
在现代馆的白色墙面上悬挂着两张经典的合成板家具:1952年Arne Jacobsen设计的蚂蚁椅。外表看一模一样,不同之处是一张三腿,一张四腿。三腿这张由一位韩国的设计师兼议员孙惠园赠送给杨明洁的,是非常罕见的早期版本,显得尤为珍贵。椅腿与座面连接的部分还是用合成版固定的。后来就改为四腿,连接处使用塑料成型工艺制成,四腿应该是比三腿更为稳固的结构。
在博物馆的大厅,陈列着一台1953年产的宝马R51/3摩托车,与一台中国的长江750,这两辆摩托车非常的相似。
事实上,它们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1956年,中国从苏联购买了3000辆乌拉尔M72摩托进行仿制,便有了经典的长江750型摩托车。而被仿制的乌拉尔M72,却又是山寨了德国宝马二战时的摩托车。1939年10月,苏联偷偷从中立国瑞典购买了5辆宝马R71摩托车(宝马R51/3摩托车的前代车型)。经罗马尼亚,被送到苏联位于乌拉尔山脉的工厂。苏联人凭借对这5辆宝马R71的拆解复制,仿制出了自己的乌拉尔M72。
▸博物馆藏品:交通工具
▸博物馆藏品:1953年宝马R51/3摩托车
▸博物馆藏品:长江750型摩托车
现代馆:技术、材料、文化、生活方式等的演变
现代馆收藏与展示了包括 YANG DESIGN 获得德国红点奖、iF、日本G-mark、美国IDE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银奖等在内诸多当代设计作品。
杨明洁回想2004年在德国慕尼黑的西门子设计总部工作时,还在使劲研究不同手机品牌物理按键排布的差异性与品牌基因。就在几年后的2007年,第一代苹果 iPhone 的问世,让物理按键彻底的消失了。整个世界由工业文明时代进入了数字文明时代。
▸现代馆
▸现代馆
▸现代馆
CMF 趋势 LAB:探索前瞻设计趋势
在博物馆中,还有一个针对于色彩、材料与表面处理的实验室:CMF (Color, Material and Finishing) 趋势 LAB。结合YANG DESIGN 每年一度发布的《中国设计趋势报告》,展示了工业设计的未来趋势与前瞻理念。
杨明洁认为材料与工艺对于工业设计非常重要,“一种新的材料与工艺可以催生一种全新的设计。我们和很多创新材料供应商有着长期合作。我们自身的研究团队工作重点是在 “CMF实验室”中,研究各类材料的创新应用。发现一款材料很有意思,就去做尝试,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过程中80%左右都会失败,最终能应用到产品开发的约20%。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CMF 趋势 LAB
▸CMF 趋势 LAB
▸CMF 趋势 LAB
从2013年创办博物馆至今,已经过去八年。杨明洁对于旧物与博物馆热情丝毫没有消退,藏品依然源源不断地在增加,以至于在今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更新计划。创办与坚持这个博物馆的动力来源,用他自己的描述来讲有如下三点:
一是兴趣,职业兴趣所在,收藏旧物这件事情本身是一种单纯的快乐与享受。
二是好奇,从设计的角度,用时间轴排序进行不同地区旧物的对比研究。从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族群的所用的产品上面,可以了解到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生活形态、文化、工艺。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工业设计的一个断层。
三是责任,一种社会责任。“我把这些古旧的物品带回博物馆,不是为了将来交易把它们卖掉,而是用它们来记录与展示人类过去的生活方式、审美与文明,向公众去传播与普及设计文化。”这座博物馆是杨明洁作为一位工业设计师的梦想之一,他希望通过这座博物馆可以让公众了解更多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收藏家,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工业设计师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展馆设计 | 佳势展陈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