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中国夫妻“复活”千年佛像的背后,数字新媒体成为人文传承新方向

2021-08-26

中国旅行家夫妻让千年佛像重现人间
在攻占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后,塔利班发表声明称,将保护阿富汗境内的一切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然而,大部分巴米扬民众对这一表态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塔利班20年前犯下的罪行不可原谅。
2001年3月12日,塔利班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轰炸两座巴米扬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的巴米扬大佛就此毁于一旦。

▲ 巴米扬东、西两大佛石窟

巴米扬大佛石窟群建造于兴都库什山脉内,伫立于古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两尊巨佛存在于这个地球已有1500年之久

它们曾是文化交融的见证者——来自世界各地朝拜的佛教徒和中国、印度的僧侣云集于此,其中包括了我国的玄奘法师;是文明传递的见证者也是阿富汗这片土地苦厄的见证者

2015年,在档名为《侣行》的旅行纪录片里。中国旅行家张昕宇、梁红夫妇和他们的冒险团队,沿着古丝绸之路的方向,从北京出发,自驾来到战火中的阿富汗,就是为了能用建筑光影技术重现巴米扬大佛的光芒,为在痛苦和压抑中的阿富汗人带来一丝希望。

张昕宇在纪录片《侣行中描述:佛被当地人称为“爸爸”、“妈妈”,对巴米扬乃至整个阿富汗,大佛就是心头的一抹伤痕。

 《侣行》第三季《点亮巴米扬》

重建巴米扬大佛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在张昕宇夫妇之前,从2005年开始,近十余年的时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国艺术家都提出过修复方案,然而都因为战乱、贫困等原因而搁置。

张昕宇团队在本次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是三维光影技术,使用60万流明特制投影设备(电影院常用投影机为2万流明),1∶1重现了巴米扬石窟群中53米高的大佛。

在制作投影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对资料和考证的研究完成三维数字模型的重建,先在大佛遗迹的三维形体上进行数字化描绘,需要考虑颜色、形态、亮暗面的转折关系等,最终确定投影的细节
完成了三维数字模型的重建,还需要对现场的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使用多台投影机拼接而成的全息投影,呈现出光影佛像。
座50米的金色佛像,是用一张A4纸大小的胶片投影出来的。这张像,我们绘制了上百次,烧毁了几十张胶片。”张昕宇在《侣行》中如此说道。

当大佛真正点亮时,如同一束光划破黑夜,久违的欢笑声在大佛慈目之下升起。来自中国的旅行家夫妻,用数字光影技术将文明之光带回阿富汗。

 《侣行》第三季《点亮巴米扬》 点亮大佛

重塑古迹的背后,是人们对人文传承的追寻
张昕宇团队离开阿富汗时,将整套投影设备,赠送给了当地文化部。在今年的当地时间3月9日,是巴米扬大佛被炸毁20周年的纪念活动。人们再一次利用他们留下的设备,点亮了大佛。文明之光再度亮起,一如当年的那个夜晚。
事实上,张昕宇夫妇这样的团队并不是个例。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弟子——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率领的研究团队,历经15年钻研,依靠数字技术,“重建”了圆明园盛世。
研究人员结合无人机高精度航拍和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技术手段,记录圆明园地理环境,结合历史研究和考证的成果,通过数字化模拟,精心描绘出圆明园建筑与园林的三维模型,另外还对遗址现场发现的残损石构件进行虚拟拼接,对古代彩画进行复原……

 圆明园数字重建示意图

圆明园管理处主任曹宇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利用三维建模、全息影像、移动互联网、沉浸式数字体验等技术,圆明园遗址90%已完成数字化复原,人们可以透过虚拟世界,一睹圆明园曾经的风采。”
还有诸如云冈石窟、南粤古驿道等古迹的数字化重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复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背后反映的是人类对历史文明、人文传承的追寻。
文化遗产最本质的意义,是带给人感觉,触动生理感官的情感。当站在遗址和废墟上,人们可以意识到,无论人类的文化和精神强大到什么程度,时间和自然的力量终究是不可抗拒的。文化遗产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和情感的无限。而在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文化遗产带给人的直接触动会更加强烈。
数字新媒体技术成为文化遗产复原的新手段
在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数目庞大的基本情况下,如何保存保护和修复还原一直以来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逐渐步入数字虚拟时代。人们耳熟能详的“数字化重建圆明园”等国内案例的成功,为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思特科技为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遗址博物馆打造还原场景
数字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遗产修复中的应用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巴米扬大佛的修复手段,首先创建出物体或建筑的三维数字模型,之后采用投影的方式完成对文化遗产的复制或还原,适用于还有残体或资料留存的文化遗产。
另一首手段则是在种种因素下(时间久远、自然因素、人为丢失破坏等)导致原件已无实体的情况下,根据有限的资料分别还原文化遗产的各个部分,并以科学的思维完成对整体的推断,最后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虚拟复原。

 数字化虚拟修复文物

近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得以重新现世,更多的博物馆也因此建立,结合物理空间、保养成本等现实因素,将博物馆的职能逐渐数字化,成为了博物馆行业的新选择。

今年春天,由思特科技参与举办的“光·年2020-2021”数字艺术+创意大赛颁奖典礼暨第二届数字艺术产业融合研讨会上,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教师、高级展陈设计师、高级景观设计师、高级室内建筑设计师侯铭先生,也在自己的演讲中重点阐述了数字交互媒体技术在传统博物馆展陈规划设计中的未来意义。
(详见下方链接↓↓)

思特科技助力人文传承,创造美好生活

思特科技作为一家专注于用领先的数字新媒体技术,创造交互式、多感官的产品及体验场景的公司,经过十余年砥砺前行,成为中国数字新媒体研发与应用领域的头部企业,为儿童娱乐、数字运动、儿童教育、文旅夜游、展馆展厅、商业综合等多个行业提供了数百种成熟的解决方案。

2020年,以《国家宝藏》顶级IP为基础,打造的全新沉浸文化项目“国宝数字体验展“正式开幕,同样也是《国家宝藏》IP的首次大型线下落地体验。

思特科技为“国家宝藏数字体验展”提供数字技术方面的支持,让众多国宝以数字虚拟复原的形式与大众见面,辅以数字新媒体打造了沉浸式展示空间,更增添了国宝的直观性、观赏性和可交互性。

在“隆釉彩大瓶”展中,观众可通过桌面上的互动游戏,体验步骤繁琐但别有乐趣的上釉工艺,釉彩变化和烧制过程,随即呈现于瓶身和窗格内,赋予了国宝本身流动的生命感,让观众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中,获得国宝之美的视觉震撼。

展厅以内圆外方的结构象征良渚玉琮本身当观众走进空间内部,即如同进入玉琮之中,可以看到四周弧形画壁呈现出的,若干年前良渚古城生活动态影像,从日间制玉、耕作等生活场景,到夜晚满天星河中闪现的神兽像与神徽符号 。
思特科技始终抱持着“用交互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宏大使命,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追求是精神层次上升需求的外放,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思特科技以数字新媒体技术赋能展馆展厅行业,力求让更多人能感受文化遗产“活过来”的魅力。

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和观点欢迎在下方留言,小编期待看到更多的观点。
*图片、数据来源纪录片《侣行》以及网络,侵删

RECOMMEND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思特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970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