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80后、90后的朋友的记忆中,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就是城市繁荣景象的代名词,商圈数量就是城市经济水平的象征。然而自2010年起,互联网电商的兴起就给线下的传统商业空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价格优势和线上的便利性是其最致命的武器,在几年间逐步蚕食了传统商业的市场份额。到2017-2018年间,传统购物中心的客流指数每年环比下降6.4%,形势不容乐观。此外,传统商业街区租赁费用逐年上涨,给线下经营者巨大的压力,甚至很多商家关闭线下经营,转投电商怀抱,导致传统线下商业空间利润大幅度缩减。▲二三线城市传统商业空间无人问津
种种因素相结合下,传统商业空间面临着发展停滞甚至衰败的困境。疫情的到来更是雪上加霜,为线下商业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将消费者从线上吸引到线下,商家们已是奇招百出,诱人折扣、名人商演等手段迭出不穷... ...然而获客不等于留客,如何让消费者第二次光临,令无数商场运营绞尽脑汁,但是成都IFS的成功,让从业者看到了新的曙光。艺术装置如何赋能商业空间
“艺术装置的定义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在成都IFS开业期间,商场特别邀请了艺术家 Lawrence Argent ,首创史上最大的户外熊猫艺术装置,身高15米,命名为“I AM HERE”,用于商场的作公开展览。
原本只是短期的户外展览,因为太受欢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广场效应,为IFS成功地打响了知名度,这只熊猫在人们的呼声中得以保留,甚至成为了城市地标。
这一成功案例让艺术装置就此走入商业的视野,一时间,艺术装置+商业空间=商业地标成为了无数商圈追求的目标,一些激进的商业地产品牌甚至选择将艺术装置和艺术氛围作为核心来打造全新的商场模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海的K11艺术购物中心。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
然而在众多商业地产品牌干得热火朝天时,现实给了从业者当头一棒。参考了成都IFS设计理念,长沙IFS就没这么走运了,将KAWS放在大楼楼顶,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火爆场面,更多盲目追求艺术化的商圈也纷纷意识到,静态的艺术装置与商业空间之间简单、机械地结合似乎并不能保证商业地标的建立,艺术与商业的跨界融合之路需要新的突破点。
这个时代,线下购物不仅仅为了单纯的消费,扩展社交、打卡分享等精神需求是更重要的目的。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体验式消费”应运而生。
显然,冰冷的静态艺术装置很难从感官和精神上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冲击,随着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衍生出的数字艺术装置逐渐得到了商业空间的青睐。
数字艺术很容易吸引到年轻群体的注意力,吸引到这类消费者对于商业品牌的建立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商业地产领域,大悦城就有过多次打造沉浸式互动艺术展的经历。这样富有感官冲击力的呈现显然非常契合商业空间“年轻、时尚、潮流、品味”的品牌定位。
数字艺术的核心是交互体验
数字艺术装置本就是互动装置的衍生物,是其加入了数字新媒体的升级版本,交互是数字艺术中最吸引人的部分,相较传统艺术装置,表现层次的升级,让这类作品拥有更多的能量和温度。当交互功能被激活,装置本身仿佛“活过来”,它随你而动,变得调皮、活泼,不断的交互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当有“温度”的氛围将消费者包围,客群的体验感得到提升,商业空间的功利性被冲淡,整个空间被赋予更高级的多感官互动,这就是数字艺术装置的交互带来的价值提升。在商业空间的布局中,数字艺术装置并不是喧宾夺主的存在,它不以醒目的体积存在于商业空间外部,而是填充与整体空间的每一处空隙,赋能空间,提升其美感层次。在纽约的某商场里,迪士尼借着自己的IP和大众对迪士尼角色的代入感,做了一场互动营销活动,为商场带来巨大的流量。▲IP形象与人产生交互
顾客只要走过这个定制的屏幕,顾客的影子就会变成特定的迪士尼角色,并且与顾客进行互动。跳舞、投篮、转圈圈都不在话下。这个互动形式,吸引了男女老少几乎所有年龄层的参与,实现了品牌与商场的双赢。由数字艺术装置带来的“体验式消费”,其动机往往是由感官刺激带来的升级体验,人类接收信息,80%都来自视觉。不过,当都市人对艺术装置习以为常,“拿起手机拍照或扫码”这件事变得门槛更高后,商业空间所追求的,应该是品质更高的解决方案和数字艺术装置。思特科技以始终领先的数字新媒体技术,创造交互式、多感官的产品及体验场景,结合现实环境给出契合氛围的解决方案,让数字新媒体赋能商业空间,不断为消费者带来新奇刺激的体验,他们可以同时在这里购物、休息、聚会、攀谈、认识新朋友,更加享受这个城市公共空间,也更加融入这种城市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