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行走的故宫文化|在《千里江山图》中探寻观看方式的可能性
-
原创 2021-07-20
*
2021.07.02——2021.10.31
西安市幸福林带环球港悦时尚C3313
“行走的故宫文化”将传统绘画作品与数字技术融合,打破文化、艺术、科技界限,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世名画的意境之中,与古人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体验。
* “ 看 ”《千里江山图》
About Original Painting
—— 《 千 里 江 山 图 》
《千里江山图》卷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此图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上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环境而设,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此卷以概括精练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一向被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
* “ 观 ”千里江山
Come to the Scene
—— 现 场 观 光
《观山》通过传统艺术的数字活化将江山图各部分动态化数字化,分别以古人与今人的视角对作品重新审视与建构。以大观小、旷观、神游、浸入式的视觉体验、散透视与焦点透视的自由切换,让观众在现代与传统、科技与艺术之间来回穿梭,在形式上通过光学镜面反射的原理,将空间向外延展,从而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广阔空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千里江山之中,感受壮丽山河中所传达出自信与气势。
画面选取了《千里江山图》中的各部分精彩片段,从原画中出发,从绘画技法的表现到全景的展示,在群山之间穿梭,中国绘画的“三远法”的表现,分别从不同的时间、天气变化等多角度阐释了千里江山丰富变化。
* 对画面与空间的思考
Thoughts on Content and Space
—— 空 间 构 成
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重新构建了千里江山中的世界, 在展现时分为三个不同的画面,共同组合,构成一个整体,让三个相对独立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相互配合不紊乱,主要依赖于空间的艺术。
* 我们以怎样的形式《观山》
Viewing Form
—— 移 步 换 景
中国古代的长卷画都采用“移步换景”的观看方式,观看者是将卷轴拿在手中一点点卷着看的,所以壮阔的《千里江山图》并不是完全的一览无余,而是每一小段都有独特的味道,都能独立构成一个画面。
空间也就是承载影像内容的形式实体,主要运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在错综的镜像空间中,画面相互反射交叠,画面与画面之间产生了结构上的联系,在重重光影中,江山向外扩展延伸,其是为了表现江山千里阔而我处于江山之中的氛围感,为的是呼应中国传统的观看方式,同时也兼具现代观众的我为中心的观看视角,贯穿古意新形式的理念。
* 在技术之上理解新视角
A New Perspective Based on Technology
—— 深 入 画 中
我们通过三维技术,重新建构了千里江山中的每一座山,中国传统的透视法是散点透视,且处于宇宙的角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帝视角,这样的代价是让画面高级的同时也会变得与人疏远。
现代工具与现代的观众都习惯了散点透视的观看方式, 是以我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更强调我与自然的融合,而现代人往往是以我为中心的,于是我们在原画风格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人的观看方式,让观者能穿梭与千里江山之间,增加观者与画面的互动性与参与感。
实际上对千里江山图的延展是多元的,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青绿大气的千里江山,也可以看到雨中溟濛的意境,浓烈的黄昏等等,基于学术专著,从画中挖掘诸多的细节,例如小溪中的磨坊、垂钓的渔翁、山中的小村落等等,一一还原。
bye
先走了,下回见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宝久互动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