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庆建党100周年,多部大型红色主题演艺上演

2021-07-01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建党百年,那些前行路上荡气回肠的热血与功勋、坚韧与顽强,那些在历史星河中闪耀的英雄与模范、感动与震撼,让我们看到一个古老民族不朽的精神脊梁,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从怎样一条抵抗着风沙却激荡着绚丽浪花的长河里延伸而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国各地通过各种光影、演艺等主题活动让我们铭记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拼搏,那是中国梦最牢固的根基所在。

大型行浸式绝壁光影夜游《郭亮1972》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新乡南太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大型行浸式绝壁光影夜游《郭亮1972》在万仙山郭亮洞正式上演,通过声光电、全息影像、裸眼3D、AR增强现实等形式,再现“挂壁公路”的开凿过程,让人在实景与影像的交织中,感受“凝神聚力、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郭亮精神,寻找人的意志、人的信念、人的理想、人的精神所蕴藏的磅礴伟力与无限可能。

    
郭亮洞是位于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海拔1700米,洞长1250米,蜿蜒在120多米高的红岩绝壁上,被称作“绝壁长廊”。
    
在这条路修通以前,郭亮村村民世世代代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出村的路是在90度石崖上开凿的天梯小道,最宽处只有1.2米,最窄处仅容两只脚通过,没有防护措施,经常有村民和牲畜摔到崖下。

    
1972年2月,为摆脱世代穷困的宿命,村民们在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的带领下,组成“13壮士队”开始修路。在没有大型机械、测绘工具的情况下,村民苦战5年,经过悬索挂壁测量、钢钎凿赤岩、铁锤破石壁,打通35个天窗,打烂4000把八磅铁锤,耗尽12吨六棱钢钎,用力气、用血汗,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方,凿出了长1250米、宽6米、高5米的挂壁公路,并于1977年5月竣工通车。


《郭亮1972》讲述的,正是这样一段充满了艰辛、奋斗与伟大的故事。《郭亮1972》总导演李萌告诉表示,行浸式光影夜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体验方式,也是当下最受欢迎的夜游游玩方式之一。《郭亮1972》以实景再活化、原真性再现为创作初衷,在郭亮挂壁公路实景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声、光、电、影、音等多媒体技术,打造全息影像,将“抡锤掌钎”、“砸钢钎火花迸发”、“十三勇士铁锤破石壁”等挂壁公路开凿过程生动还原,使游客能看到、听到、感受到,实现立体全方位的多维视觉体验、实景场景与虚拟情景重叠呈现,把游客带入历史时空,在40多分钟的时间里,边走边沉浸式体验那段传奇的奋斗岁月。


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

6月28日,在圣地河谷·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备受期待的大型红色沉浸式行进歌舞剧《延安十三年》首次试演。


40分钟的剧情,由《落脚·延安》《事变·破晓》《百花齐放》《艰苦奋斗》《历史抉择》《东渡·解放》《歌唱祖国》七个主要场景串联而成。一段饱含民族大义和人间深情的故事、100多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带你穿越回延安时期战争的历史长河之中,回顾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成功走向新中国的伟大历程。


充分汲取陕旅红色演艺作品精髓,《延安十三年》全新演绎“红色经典”,用同一时间线下的多维度表现不同叙事场景,在前所未见的立体时空光影中呈现出极具震撼性的沉浸式体验,为观众带来一场全新的红色文化视觉盛宴。


该演出创新性地将沉浸式演出根植于文化民宿院落集群中,通过建筑、科技和艺术的叠加,运用声光构建更为立体的游客体验,以戏剧对白、民歌对唱、秧歌、戏中戏、腰鼓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与中央红军落脚延安、延安文艺座谈会、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重要历史事件相关的故事,打破时空局限,让“延安十三年”这段峥嵘岁月跃然眼前,让中国红色历史更加鲜活生动,让更多群众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让游客观有所思、听有所获、心有所悟。同时,《延安十三年》也为圣地河谷·金延安里延安老城的建筑群和场景再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金延安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部红色实景演艺《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用星辰山川做背景,用龙湖水畔做舞台,充分展示了太行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歌颂了山西在抗战史上的丰功伟绩,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建教育的生动课堂和现场教学场地。实景剧以红色文化为魂,助力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凝聚党心民心,打造成全国红色文化旅游新地标和新名片,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为全国首部红色行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以艺术创作的理念让剧场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生动讲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太行儿女全面抗战、艰难创业的光辉历程,激情重现了太行军民浴血奋战、共同抗日的感人史实,再次演绎了太行精神丰碑永驻、浩气长存的壮丽史诗,通过浸入式参与探访武乡厚重的红色文化、历史脉络,实现了戏在景中、人在戏里的独特观演体验。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带领观众穿越战争年代的弥漫硝烟,见证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切身感受红色精神,重温红色记忆。


大型原创红色音乐剧《牦牛革命》

这段发生在阿坝州,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被毛泽东同志深情地赞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由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阿坝州委宣传部、阿坝州文体旅游局承办,阿坝州民族歌舞团协办的大型原创红色音乐剧《牦牛革命》,于6月10日-11日在成都市城市音乐厅首演。


“牦牛革命”背景

阿坝州地区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人数最多、驻留时间最长,也是自然环境条件最艰苦的地区之一。当时,红军面临着粮食短缺的问题,20多万阿坝儿女,人年均粮食仅500斤,人均占有牲畜不到两头,在自己生存窘迫的情况下,却筹集了2500多万斤粮食、20多万头牲畜,为10万主力红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用实际行动支援红军夺得北上抗战胜利。

展示红色文化资源
擦亮阿坝州红色品牌

“弘扬长征精神,讴歌藏汉一家亲”,该剧以红军长征进入川康地区后发生在阿坝州著名的‘牦牛革命’为剧情主线,以征粮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真实述说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经历的悲壮历史,展示了革命老区阿坝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作为阿坝州重点打造的献礼建党百年的精品文艺剧目,《牦牛革命》成功入选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及成都主会场演出名单。其将作为阿坝州爱国主义教育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文艺精品,擦亮阿坝州红色品牌。


军民鱼水情深
长征精神星火相传

雪山草地,红色阿坝,红军与阿坝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割麦证”上,用隽秀的字体写下了军民鱼水情深,也寓意着长征精神星火相传。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创作的壮丽史诗。1小时40分钟的剧目,波澜壮阔、起伏跌宕、丝丝入扣、百转千回的上下篇,多角度、多层折射出人性的光芒,辉映着军民的团结。
 

被5.1环绕声和兼容立体声包围的观众,沉浸式欣赏阿坝州的高山、峡谷、草原美景的同时,仿佛自己是征粮小分队的一员,在松潘草地(现阿坝黄河大草原)与当地百姓、土司、宗教人士一起筹粮。“最初的误解、自愿送牦牛送粮食、互助之爱、军民鱼水情……,”在和平年代回看历史上感人的一幕幕,惹得观众红了眼眶。
 

舞台上,青稞由绿变黄,演员用歌舞来表达军民鱼水情。星空下,肥硕的牦牛模型频频点头,好像与主人亲密交谈。风呼啦啦,雪哗啦啦,战争的血雨腥风与草地、雪山、藏式阁楼交替轮换出现在舞台上。纱幕呈现雪山美景,演员搀扶着爬雪山,正与恶劣的自然天气抗争,观众被英雄先烈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 的革命精神折服。


追寻红军长征足迹
重温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川西北高原自然风光迤逦,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造就了坚韧的时代品格,诞生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2019年11月,主创团队追寻红军长征足迹,翻越雪山挖掘历史,深入草地采集素材,拉开了创作序幕。历时两年,《牦牛革命》终于迎来了盛大首演。


版权声明:本文由城市光网整合,素材来源于疏忽图像及网络,转载请标明出处,如有疑问请联系小编(微信号:snowwhiteche)~

END



本文编辑 | cxf
投稿、合作 | cxf@urbanlight.cn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城市光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舞美设计 故事演艺 沉浸式歌舞剧 光影夜游 红色实景演艺

2556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