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陈设计

原创 2021-07-05


2021年6月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馆,新馆内的“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首次亮相。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这里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于今建党百年之际,在中国共产党“产房”所在的兴业路上,红色地标焕然一新,“伟大的开端”庄严呈现。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建筑外观


共一大纪念馆新馆作为上海市委市政府庆祝建党百年的重大项目,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各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一大纪念馆的具体指导下,展陈团队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浦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汇聚各方智慧,历时600多天,使得中共一大纪念馆基本陈列以崭新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全新的基本陈列面积超3700平方米,展出文物展品612件,总量由原来的278件增至1168件,展览聚焦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成立、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进程,综合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动态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多媒体声像等多种展陈手段,令公众在百年党史时间与时空的“原点”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走近历史现场、展现历史使命、孕育如磐信仰、诠释不变初心,通过见证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庆祝建党百年,为党的诞生地上海这座光荣之城的红色心脏增添时代的脉动。


第一部分基本陈列


第二部分基本陈列


第三部分基本陈列

第四部分基本陈列、白铜雕塑


诞生之地,历史现场,孕育如磐信仰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大门,犹如走入了百年前的“伟大的开端”,历史现场的特质,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独有的厚重。前厅根据建筑高度和宽度空间,量身定做了大型现代瓷板画,前厅正面照壁及两侧,三组大型瓷板画气象万千,正是巍巍中华意象。

左侧“中流砥柱”,黄河长江汤汤奔流不息,砥柱山潮头中立,隐喻着中国共产党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勇担中流砥柱的重责;右侧“民族脊梁”,长城莽莽逶迤万里,如盘旋于群山之巅的巨龙,彰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守护和平的胸怀。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画面采用意识流的构图,以天安门为中心展开,将中共一大会址、嘉兴红船、井冈山、瑞金苏维埃政府旧址、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西柏坡旧址等红色地标相贯通,再现了百年党史的伟大征程,画面中央的党徽熠熠生辉,是精神和力量的凝聚与象征。


前厅瓷板画


如此大尺幅的革命题材瓷版画,在国内纪念馆中还是首次运用,传承中国瓷板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现代技术和工艺制作呈现的瓷板画,采用先进的设备先行雕刻轮廓,再有专业工匠纯手工进行浮雕瓷板处理,尽显建筑、树林、山水层叠,用世界前沿技术多次叠加瓷板画,打印工艺采用特殊纳米技术结合,使得画面呈现原画效果,现代、庄重、大气,用绘画语言营造进厅总体环境氛围。


展厅出入口自动扶梯


自恢弘壮阔的前厅沿自动扶梯而下,前方正红底色中具有石库门要素的上海革命旧地标识映入眼帘,喻指主展历程即将开启;而光影交织和动态的参观动线,如时空变幻将观众带入100年的历史进程主展厅,从而巧妙化解了建筑主体位于地下的动线转换


序厅


进入序厅,高达9米的挑高空间轩阔大气,天顶洁白的穹顶、蓝天影像、铜质花环浮雕,构建殿堂般的崇高氛围;正中屹立5米高的中共一大会址标志性石库门建筑,13位代表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象征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这组人物群雕“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采用了青铜铸造的艺术手法,闪烁着金属坚硬与沉稳的质感,形态塑造上将“写实”和“写神”结合,使得人物气韵生动,在保持独立性格刻画的同时又形成有机整体,凝练出建党之初充满理想的革命初心。石库门建筑主体两侧的花岗岩墙上,金色大字镌刻着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再延展向外,两侧弧形环抱的浮雕墙为序厅增添浓郁的艺术气息,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红船,抽象浩渺的水波延续起上海至嘉兴,呈现一大会议地域、地点、时间、空间的绵延与转换,使得序厅在历史氛围与艺术氛围中升华。



序厅主题雕塑


主题为魂,内容为体,再现建党历程

此次“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共设序厅“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第一部分“前仆后继 救亡图存”、第二部分“民众觉醒 主义抉择”、第三部分“早期组织 星火初燃”、第四部分“开天辟地 日出东方”、第五部分“砥砺前行 光辉历程”和尾厅“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永远奋斗”七大板块,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生动讲述建党故事。

 展陈总体设计在充分解读内容脉络的基础上,将设计理念、现代技术、现代展示手法相结合,实现内容和空间形式的充分表达。以“主题为魂,内容为体”,以宏大的格调令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凸显展览的特色与灵魂,通过不同展厅由暗到明的色彩变化,进行了内容和形式、重点和亮点的全盘设计,重构空间美学。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到望志路的小楼明灯,从光荣之城的处处红色火种到天安门的开国大典,观众通过各种感官渠道所感受到的叙事逻辑,回到历史原点,重走了一遍“建党之路”,一次“初心之旅”。展陈通过空间的色调、质地、场景、造型、雕塑、艺术品,构建起清晰的历史进程与丰厚的历史质地,能够将观众情绪带入历史情境之中,揭示了历史的必然。如“共和的幻象”展项,综合多媒体影像,将民国初年百姓流离失所、军阀混战的历史照片拼叠成照片墙,并配以错落的液晶屏,富于视觉冲击力的影像展现了军阀横行、连年战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而“新生的力量”展项则以工业视觉符号渲染近代工业历史氛围,结合异形屏的现代技术,以动态多角度平面技术立体地反映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发展。两相呼应,揭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伟大的信仰正是生发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的使命担当。


圆明园场景


组合屏展示“共和的幻象”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展项,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想象将南方与北方的建筑组合在一起,中间矗立陈独秀与李大钊雕塑,运用雕塑的造型和肢体语言,反映相约建党的故事。雕塑虽无声,风云的际会与伟大思想的碰撞却于无声处听惊雷,正是两位先驱在中国南北大地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做好准备。对面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老渔阳里2号,即陈独秀旧居与《新青年》编辑部)场景展项,1:1还原陈独秀的寓所。窗口望去一灯如豆,而真理之光却正从此迸发,两组展项令人见证了党从萌芽到酝酿的过程。


“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陈展设计以文物、史料为主要载体 ,在馆藏12万件(套)文物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档案史料中,展览精选出612件文物展品,较原先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数量大幅扩容,综合各类图片、艺术展项等展品,展品总量由原来的278件增至1168件。其中建党文物集中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共一大,以及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建党前后的珍贵文献、照片、实物等悉数亮相,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独秀文存》、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共产党》月刊创刊号等珍贵一级文物为首次展出。得益于日益丰富的馆藏,部分珍贵文物实现了成组展示,如“主义的抉择”精选100件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报刊杂志,构成大型立体式视觉装置,装置配以红色动态影视,滚动播放历史画面,结合并突出展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传播阶段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 “马克思研究专号”,将那一历史时期的风云激荡、思想丛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直面爱国者、思考者所面临的救国道路之选择。


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


《新青年》第6卷第5号


“新生的力量”


“主义的抉择”


百年长河中,《共产党宣言》有百余种版本,其中1920年8月版和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被称为《共产党宣言》“姐妹本”,也正是中共一大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设计中为增加文物的分量,用文物来讲故事,“真理的味道”展项空间将馆藏的72个版本采用现代理念进行组合展示,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三组互为呼应的故事场景讲述翻译宣言、出版宣言、守护宣言三个篇章,让观众在《共产党宣言》文物矩阵之中,直面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张人亚冒生命危险守护《共产党宣言》的真实故事——而故事中守护的《共产党宣言》,正是摆放在展柜中的蓝版,由张人亚父亲捐赠,这一虚实的呼应将历史的真实感完整深入地传递给观众。正如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项目负责人、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弘所言:展馆的基础是展柜里的文物和墙上的图文,是真正的精华所在。艺术品、场景、多媒体展项的运用,丰富了展示设计语言,使整个展览立体起来、生动可看,让观众能够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使大家更容易理解。


“真理的味道”


艺术为用,科技赋能,诠释不变初心


展陈中,有一幅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静静陈列——“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落款为“董必武 一九五六年二月”。这是一大纪念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是1956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来到上海、回溯会议旧址时所题。“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源自《庄子》,原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们把其含义引申为:任何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哪怕在初创时微不足道,等到将要完成时也必然发展得非常巨大。

站在当下,回望百年,历史的长镜头对准1921年,那个曾寻常的日子,那座曾寂寂的小楼,在风雨如晦的中国大地炸响了开天辟地的惊雷,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写下了光辉的起笔。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无疑是本展的灵魂。如何演绎这“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展陈设计的重中之重。“开天辟地 日出东方”板块中有一组白铜雕塑,乃是从老馆移至新馆,它并不特别张扬或戏剧化,而是静静凝固了一个历史瞬间——中共一大13位代表和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共同讨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宣读纲领的第一条“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这一历史瞬间。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代表们表情生动,肢体语言丰富,或身体前倾,或立身正坐,或聚精会神盯住宣读人,或侧耳倾听,或凝神沉思……仔细看,会发现毛泽东的雕塑有一个提笔写字的动作,反映出他当时是书记员的身份。这组艺术雕塑生动地表现出每个代表在那个历史瞬间的状态,这种艺术处理是有质感和力量的,兼具具象的人物面貌与抽象的情态,予人以历史想象的空间,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艺术创作应用在红色题材的呈现中,要通过人格和情绪的张力,塑造艺术的冲击力,塑造人性光辉,这就是优秀的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法,将历史人物主题内容传神地表达和呈现,打动观众。


“开天辟地大事变”场景复原


“开天辟地大事变”多媒体演示


若说艺术对人精神气质的传神捕捉,丰富了中共一大代表的人格张力,佐以空间中大幅的人物生平,亦预示道路抉择、坚持初心的不易。“开天辟地大事变”则以艺术和科技手段,将观众带入时光之中,再现当日当时,恢宏地演绎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全过程。展项以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剧场空间,采用沉浸式场景影像技术模拟旧址外貌和当时的周边环境:红墙拱檐的石库门、高低斑驳的弹格路,加上偶尔路过的黄包车和巡捕警察,展现当年的历史环境与氛围。徜徉之中,沉浸式影像空间慢慢打开,显露出1:1复原一大会址场景。方桌、圆凳、靠椅、荷叶吊灯、茶几、茶 杯、茶壶、荷叶边花瓶、紫铜烟缸,均按会址原物高仿。室外甚至还有木门、木格栅、西面的山墙……几乎把一大会场完整地搬到了展厅。展项采用虚拟人物与真实场景结合,精心选择特型演员,实景拍摄还原中共一大七天会议的全过程,观众可沉浸式地“听到、看到”会议筹备、开始、激烈争论、密探闯入、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的曲折历程,最终在一片金色波光之中,早期党员先驱群英呈现。
近乎天衣无缝的真实感与沉浸感来自技术手段的融合与无数次的调试。展项综合采用最新沉浸式CAVE影像系统与全息裸眼3D、真人等身全息成像技术、数控超大升降幕、超大折叠全息屏幕、多屏多幕、艺术灯光、全景声声效技术等多种媒体技术。最佳的媒体应用乃是宛若天成、不留痕迹,如展项中两块幕布既起到了沉浸式影像的载体,又是一大会址历史空间的切换载体,而观众却不易注意到其存在,重达五六百斤的沉重幕布在背景声与影像的转换中升起落下,一秒不差,这花费了将近两个月的调试、技术攻关与匹配,起到了点睛的时空切换之效。

油画《星火》


油画《星火》是第三部分重点展项,是第一次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58个党员用油画的艺术呈现,构图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重要人物为中心排列,运用色彩、造型、现代的绘画风格,刻画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人物的个性魅力,在展馆《国际歌》的音效下,通过大手笔的写意,创造了庄严、凝重、宏大、遥远的历史感,仿佛能听到58个党员步伐坚定地走向胜利的彼岸。


陈展之外,题中之义,建筑内外融合

作为红色地标,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仪式性同样也融入建筑自身。石库门元素的提炼再创造,与周边石库门肌理和建筑风貌保持协调,亦是与中共一大会址形制、精神的时代呼应和对话。展陈团队结合建筑外观,以艺术主题创作对内容进行延伸,丰富了建筑的可看性和可读性,不仅与展览内容“互文”,亦作为光荣之城、红色之城上海的城市精神写照。展馆建筑的外立面虽在陈展之外,但通过主题装饰的艺术化演绎,也可以看作是陈展的延续,构成展馆建筑在主题上的内外统一。


铜制壁画


建筑门楣之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的馆名题字遒劲有力、大气磅礴,上美设计团队选用了具备创新精神、豪雄之气、天纵自然的“毛体”,章法纵横驰骋,笔墨潇洒淋漓。
主立面上,上海百年的城市风貌铁艺画具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特质的新艺术风格,以雕版木刻形式描摹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具有强烈的海派气息,浓缩上海百年发展史,展现过去和未来“两个百年”的城市故事。
外墙建筑的铜质壁画则概括了党史中六个重要历史阶段,包括“开天辟地”“指路明灯”“新生力量”“力量之源”“心火初燃”“伟大复兴”,极大地增加纪念建筑的故事性。在创作要素上,考虑到版画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使用的主要视觉宣传形式,在视觉上具有象征意义,这六幅壁画以雕版作为浮雕形式,体现原初意味;而在浮雕的暗部,又以现代的艺术特质做了垂直向的像素化处理,形成历史与当代的碰撞。像素化粗粝的处理,不仅与浮雕抛光的质感形成对比,亦隐喻着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表达一种艰辛与磨练后的绽放,亦是观众由远至近观看后方能体察的“用心”。
建筑周侧还挂有12处红色里弄紫铜版雕刻艺术品,树德里、渔阳里、广吉里……这些镌刻着红色基因的名字,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党中央在上海前后开展了12年城市斗争的恢弘历史的缩影。“十二里”以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门头形式被安置于外墙之上,暖深红色的图案加米色的人造大理石底板衬托,与建筑和谐相融,展现了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根脉。

“红色十二里弄”紫铜板雕刻艺术品


不辱门楣,不负使命,守护精神家园

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一大纪念馆这一崭新红色地标的落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共一大纪念馆立体地重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实践,如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所言:这是一项百年工程,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一大的意义更加彰显。这里是共产党人宣誓言、刻初心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在党的诞生地,我们更有义务守护好精神家园,“不辱门楣,不负使命”。

对于展陈设计团队而言,曾经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已是经典,这次在百年的历史节点上,在“出发之地”再出发,超越经典、超越自我、敬献建党百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挑战。一切都以最高的标准、最高的起点严格要求,精心规划,这是对历史负责、向先驱致敬。希望通过展览的呈现,在党的诞生地矗立永远的精神丰碑。在红色主题纪念馆展陈设计中,这也是进一步的实践,通过创新展陈方式,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把有精神的故事讲得更精彩,把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厚植人们心中,汇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美”),成立于1956年5月,是上海文化宣传系统内,上影集团旗下的一家专业从事行销传播和文化传播的国有综合型服务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品牌传播和陈展装饰等专业服务领域。率先在业界通过了“ISO9001、ISO14001、ISO45001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各类创意设计、装饰布展等方面的国家级专业资质,及多项展览展示类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打响“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品牌,上美圆满完成了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一馆五址”[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1928-1931年)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阅文处)旧址、中共中央特科机关旧址]展陈项目,并完成了首批48处革命遗址旧址纪念标识的立碑挂牌工作,以及《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设计、布展等工作。
上美始终坚持“塑经典、铸精品”的理念,构建了从展示内容策划到创意设计,从布展工程管理到多媒体运用、场景制作集成的专业运营体系。在博物馆、纪念馆、规划馆、科技馆等展馆基本陈列的创意策划、陈列设计和装饰布展上,独具特色、成绩斐然,作品遍布大江南北,先后荣获全国、省市的精品奖。近年来完成了龙华烈士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上海“甲秀里”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史迹陈列(周公馆)、陈云纪念馆、孙中山文物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成立会址纪念馆、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重庆曾家岩周公馆、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重庆桂园等一大批红色场馆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档案馆(新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烟草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铁路博物馆、上海公安博物馆、上海港史馆、程十发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上海京剧院周信芳戏剧空间、泸州博物馆、郑州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张江未来公园等,以陈展艺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2021年,正值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成立65周年。六十五年来,上美始终坚持专业之道,大力弘扬“以人为本、以诚为信、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努力践行“笃实、恪勤、砺新、精进”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坚持“实干、拼搏、创新”的企业品格,努力打造创意型、管理型、智慧型、学习型的现代文化企业。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新中国博物馆展陈设计事业的领跑者、建设者!


编辑:卢   阳   平星星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展陈设计 雕刻艺术品 多媒体演示

4796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