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刘文豪、马昕、吕天直、张涛 谈:文体旅游活动中的视听呈现及走向

原创 2021-06-24

编者按:

在以“音视频技术在文体旅游中的创新应用”为主题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演艺科技论坛上,活跃于文旅艺术领域的导演、创编、灯光、音响等方面的4位专家,围绕“文体旅游活动中的视听呈现及走向”议题展开探讨,分享了他们在文旅演艺项目中的创编理念、实践经验,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本刊集录于此以飨读者。

座谈嘉宾

刘文豪:中国舞台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灯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海政文工团一级舞美设计师

吕天直:导演、艺术总监、策划人,北京北奥星路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涛:深圳易科声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主持人

马昕:音响师、录音师、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音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煤矿文工团一级舞台技师



主持人:国家十四五整体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及地方性的十四五规划提出,进一步激活国内文化消费的潜力,尤其是发挥文旅融合的产业带动力。旅游演艺是文体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更加明显,2018年中国旅游演出市场的场次6.31万场,占比达到了市场演出的10.1%,票房收入37.47亿元。旅游演艺特别是夜经济正在成为引领文旅行业快速发展的新业态,据调查统计,80%的受访者表示夜游意愿强烈。夜游活动离不开灯光、演艺和商街夜市,刘文豪老师曾多次获得灯光设计文华奖等国家级大奖,您负责了五个全国示范步行街之一的西安市大唐不夜城步行街的艺术灯光设计及西安年最中国的城市灯光设计、艺术设计,您认为该项目灯光设计的关键点和难点是什么?与传统的舞台戏剧灯光设计有什么不同?



刘文豪:马老师这个问题很尖锐。我觉得,传统的舞台戏剧艺术与实景等文旅演出最大的不同,主要就是场地的问题。传统的舞台戏剧艺术处在一个封闭的舞台,通过剧作家、导演整个创作体系的创作,以一个有限的空间去表现一个无限的空间。文旅演出更多的是处于实景中,依托一个开放的空间去创作,难度相对比较大。个人认为,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主题,以及表现方法和使用手段,是否能够与整体意识有机融合。另外,作为灯光设计,我认为灯光艺术是从属体,它与美术创作包括书法是不一样的,它们都能独立存在,而灯光是不能独立存在,如果离开了主体、离开了内容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主持人:吕天直导演是做项目创意的,近期担任了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闭幕式的制作人和视觉组总监,也曾担任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开闭幕式的制作人及视觉总设计,请问您是如何考量和把握演出主题与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的?


吕天直:马老师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就以您刚才提到的世园会开幕式项目为例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经验。这个项目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宏大理念,推出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所以,开幕式演出的视觉表达紧密结合环境,就像刚才刘文豪老师提到的,观演空间实际上是先决条件,世园会开闭幕式设置在世园会里面的妫汭剧场,与周围环境构成一副“停留在山水之间的一只美丽灵动的蝴蝶”的图景。开幕式总导演沙晓岚老师以及所有的主创团队共同确认的视觉模式,就是要完美地、最大限度地去利用现有的这个图景空间,对其进行很好的亮化,环湖使用了两千多平米的空中的网幕,以及升降柱屏,与环境进行很好的细节组合,并在此基础上,配以绚丽的视觉效果。从主题的表达上,整体制作既有原创内容,也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总之,整个开幕式得到了一致好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天接见洪森总理时强调,世园会的演出还是值得一看,确实是美轮美奂。我们在对这个作品主题表达的深度挖掘过程中,没有像一般的政治活动那样给予那么沉重承载,更多的是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贯彻到视觉创作上,更多的是考虑唯美梦幻、轻松的氛围营造,使主题和最终效果的呈现有非常好的契合,同时也涵盖和基本照顾、体现到了政治层面的需求。



主持人:这个项目我作为音响总设计也参加了,确如吕导所言,世园会的视觉设计结合自然景色进行了很充分的表现。现在,投影、虚拟成像等视觉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沉浸式文旅演出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这类演出的视觉设计应该如何与地域文化、建筑结构、山水等空间环境相契合,比如您刚刚完成的中国郎·山谷光影秀就是建筑、自然和视觉呈现的完美融合。请您谈谈这方面的创作体会。


吕天直:中国郎·山谷光影秀以金樽堡为核心辐射郎酒庄园山谷,为观众呈现了全方位、沉浸感的观演空间,是出品方、制作方包括主创团队共同创作的创新成果。大家首先在这样大体量的空间载体中寻找入口点,以此开始主题表达创作。从创作层面上讲,创编过程中对于演出载体的确定,从我个人角度讲,有两种模式,一种就是借助现有的山体、建筑群落,包括既有的空间载体进行创作;另一种就是构建演出载体、演出主体。比如亚洲沙滩运动会的项目在进行创编时,我们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基于在三亚这个旅游胜地,借助天涯海角海岸边的海天一色景致,它没有特别强大的视觉反射机制或成像的载体,于是设计了被称为“永恒之环”的指环剧场,构建了一个大的环体观演空间作为各种演出呈现的载体,它的主体形象将成为三亚新的旅游目标地或标志物,然后在这个上面应该采用成像设备,包括地面的反射成像,在海天一色的海滩上形成一个很好的视觉载体。而中国郎·山谷光影秀项目是另外一种模式,就是利用好现有的建筑和自然环境作演出载体进行设计,但设计方案不可破坏自然环境,不打破现有的建筑模式。未来我们对这两种模式都会进行探索,或是构建建筑主体,或是依附于原有演出主体,这可能都是未来文旅演出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向。


主持人:借着吕总的话题请问文豪老师,现在文旅演出中投影、虚拟影像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前面魏增来老师演讲中也谈到,一些项目甚至全部采用虚拟影像技术制作。基于这些现状,有人认为,运用新技术、新手法营造视觉空间可以体现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作为一位资深的灯光设计者及视觉、创意设计师,文豪老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刘文豪:谢谢您的问题,我的观念说出来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老。首先,我反对您所说的“独立的审美价值”,任何审美、人的喜怒哀乐都要以内容为基础,如果没有内容,它是不存在的。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管是投影还是虚拟影像技术,无论实景光影秀还是旅游演出,以及电视节目,很早已有应用,每年的央视春晚,虚拟技术已被用到极至了。其实这种新技术的出现确实在做演出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构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但我不认为它是独立存在的,它一定是跟主题相吻合的,但是它可以创造出非常个性化的呈现。


主持人:刘老师说得非常好,任何脱离内容的表现,都是虚幻的,都不能够达到感人的程度。比如《你好,李焕英》与年轻派代表的陈思诚相比,陈思诚的作品不能说没有内容,但更多的追求包装、时尚、导演手法、拍摄技巧,而《你好,李焕英》的导演手法和拍摄虽然都很老套,但能更胜一筹的关键就在于内容,以此触及人的真实感受。


张涛老师是做声音的,具有比较丰富的剧院和文旅现场演出音响系统设计的经验,参与了很多国际国内知名演出项目,张涛老师设计的武汉知音号是一个优秀的项目,我体会非常深刻,不仅有声音的设计,还有集成控制。您认为,国内的文旅演出的音响设计有哪些特点?


张涛:我可以理解为国内与国外文旅项目在这方面的区别吗?


主持人:可以这样理解,不妨谈谈之间的区别。


张涛:国内文旅演出更注重视觉的表现,因为它很直观,对我们所有人来讲,一下子就捕捉到,也很容易辨别它的变化,哪场演出色彩好,哪场演出炫,对于视觉方面的评价相对容易。国外的项目在声音上的投入要比国内大,当然,现在有些国内的项目也在声音方面加大了投入。如进行声音的主观评价时就会请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最起码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去对声音进行评价,我读研时的导师给我们讲过,声音其实也是有颜色、图像的,但能够看得到声音色彩和图像的这些人是需要训练。视频不一样,如果展示了一幅蓝天,每个人都见过,会有一个直接的对比,更直观的感受,或者说图像、灯光更容易抓住人,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我认为,视觉呈现在表演形式上更容易被受众感知到,正因为这样,在国内的一些项目中,与视觉相比,声音的工作很多时候是要为视觉让路,这是我的感觉。但是我一直在想,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方法,既给视频让路,不阻挡视觉呈现,或者不破坏整体的观感,又能够把音响色彩的呈现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与视觉有一个较好的,或者是妥协后较好的融合,做到真正的音视频全融合的沉浸式呈现效果?其实是有方法的,但往往会被忽视,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只要灯亮喇叭响就可以演戏了。



我曾经也参与到国外的一些项目中,有些想法与创意我们可以借鉴。举个例子,有一个项目现场,大概八千多人椭圆形的类似于体育场的户外演出场所,在音响系统定位时,可以很夸张地在观众区域四个角立起4根很高的杆,上面挂满了扬声器组,如果是国内的文旅演出项目,这个想法在一开始就会被否定,因为在我们看来觉得不可理喻,白天看起来太影响视觉了。但是在晚上看演出的过程中你会看到,4根杆子包括扬声器通过对它们界面的光渲染,变成了四棵树、四个古罗马柱、蓝色气泡……完全把它们当成了视频与灯光呈现的特殊载体了,通过这种方式很巧妙地把白天看起来很扎眼的东西在夜间变成了很有特色、很唯美的舞美道具。我认为国外的项目设计这方面更为用心,而我们的特点就是保VIP,包括听觉,都要保证好,其他地方可以妥协一些。


对于主题公园类、实景山水、园艺博览会的这类户外项目,更容易渲染、隐藏,而室内的项目相对来说难很多。近期,我看到了一些材料领域的提升,例如某著名的航空公司的培训中心,有一个一千多人的场馆,像剧场一样平时隐藏扬声器的声桥位置,安装了不锈钢高密度开孔、透声的材质,而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常规的是开洞、蒙透声布,感觉不美观,但刚才的案例中,使用不锈钢的透声的材质包裹了整个声桥的结构,扬声器在其后面可以随意地摆放,感觉既美观,而且能够保证声学效果。再如,有一种硬化爆破海绵可以进行塑型的材料,可以通过整体塑型,也可以实现应用与美观兼具的效果。


主持人:材料的更新确实能够使我们原来不那么美观有所改观,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方案选择。吕导把我们的音箱叫大牙,在项目中音响设计要跟吕导做一番斗争,吕导就想掰我的牙,我就要坚持让牙长着。


张涛:是的,我也记得一件特别有趣事。我跟国内一位著名的导演合作,配合他做音响部分,导演说这出戏这个地方感觉应该有声音出来,我说没问题,明天就把这个地方安置扬声器,但他又说,那不行,要是可以装扬声器我还让你干吗。意思是不能装扬声器,但还得有声儿。其实,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


主持人:对。可以用一些巧妙的设计,使用一些新型的材料。以后尽量不长牙,少长牙。


吕天直:张涛老师的案例对我的启示特别大,以音箱作为视觉的载体。我一直认为,长长的线阵列扬声器是一个很碍眼的东西,未来要有一些大空间大环境演出时,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思路。现在音箱表层颜色的处理都很多样化,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更多的探讨,应该利用新技术给我们提供的便利,可以更好地打开创编的思维,而不是固守传统的观演模式。


主持人:张涛老师,一些户外旅游演出就是选中一个地方,不可能进行过多的环境改造投资,观演环境不像剧场内部经过严格的声学设计,会出现环境气候、噪声、因地形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反射声等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张涛:这个问题确实挺大的,在工作中有过这些痛苦经历的人才能够理解项目中出现这些问题是特别棘手的,而且由于文旅项目的多样性,还真不好说具体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比如青岛上合峰会《有朋自远方来》,舞台在海面上搭起来的,当时用了三个户外机柜,在弧形舞台后面边缘位置,分左中右布置,因为距离很远,采用光纤传输,最长的线铺了350 m,因为是海边,环境特别具有挑战,含盐量高,温差大。我们不但要解决环境变化对声音产生影响的问题,而且要确保整个音响系统工作稳定,具有相当高的系统安全性。我们是通过科学严谨的设备选型与高水准系统整合工艺来应对这些挑战的。比如扬声器选型,目前大家比较常用的就是扬声器外层采用聚脲涂层,内部元器件进行防水处理。如果是常年在户外固定安装的系统,我们建议使用玻璃纤维、塑胶或一种防水的新材料做的箱体,这样才能保证安装在户外,经历了多年的风吹日晒也不会出现箱体开裂,发霉腐烂等问题。当然,内部元器件的防水处理,网罩的防水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主持人:因为我也经常做这种户外的演出,安全确实要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再去完成所有的艺术呈现,如果没有安全的演出,其他无从谈起。文豪老师,您从一开始就强调,一切创作都是以内容为主导,现代科技发展很快,很多先进技术、新的组件都已运用在演出中,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作为灯光设计,您认为应该如何平衡演出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呢?如何把握这个度?不要反客为主。


刘文豪:你已经说了,把握技术应用的度,不要反客为主。其实,在每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包括导演等每个工种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最关键也是最难的,就是如何把握这个度。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早年我们有台电脑灯、有两支无线话筒用就了不得了,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刚才说到投影技术、3D映像等的使用,只是一个手段,它可以帮助你去诠释主题、升华主题,但不能喧宾夺主。所以,我觉得这个度对每一位设计师,每一次的创作都需要慎重考量,就像你刚才说到音响,有时候会长出牙,我们灯光同样也会有碰撞,有时导演也会说灯光过了,我们也需要调整。为什么说声音很重要,其实艺术最打动人的就是视觉和听觉的同步,灯光的跟踪变化都是依靠声音的传达,不管是效果声音还是音乐,每一次灯光的变化也都是紧密地融合在声音的变化中。主创团队会相互碰撞,把不该夸张的地方收回来,这就是度的把握,是有难度的。如果这个度把握好了,这个作品基本就成功了。


主持人:没错,文豪老师说的非常对,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我们有的时候就是容易过度。同样这个问题,也请吕导就技术或艺术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创意创新的呈现,做到精准、做到最佳。


吕天直:前面魏增来老师和陈威老师的演讲,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强调的是,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未来的文旅演艺等活动中最重要的有两个端口,一个是在前期的创编领域,另外一个是在终端实现的集成控制领域。这两个层面应该说是我们追求的一个主体诉求。在创编阶段,陈威老师的演讲中提到,三维实时仿真的舞台创编系统,它在创编当中是特别重要的,尤其是在这次新冠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如果想要集合国内顶尖的创作团队和优秀人才,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大家有效地进行创编,实际上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前端的这种3D模拟技术,在未来的项目创编环节应该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项目对于预期效果的演示,有赖于前期创意效果的模拟,所见即所得,可以非常有信心地给客户最终效果的一个直观感受;它也影响着创作团队对整个未来项目形态的创作走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手段。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张涛老师能否简单概括一下今后文旅演出光影技术、声音技术的未来走向。


张涛:未来声光电等各种技术一定是朝着更好的体验、更便捷的操作、更稳定的系统、更高的性价比的目标往前走。


主持人:张涛老师总结的非常精简,但是又很准确。那么同样的问题,吕导怎么看未来技术和艺术的走向?


吕天直:我觉得,科技的引导是无法抵挡的,而且应该说它对我们创编的促进作用应该是非常巨大的。从内容的制造上,我认为应该让自己有更轻松、更灵活的一种创作的角度和态度,还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项目,可以用大家都能够看懂的视觉语汇去体现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风貌,我们下一步在整理作品当中会注重做这方面的探讨,让我们的文化以更通俗易懂、更多元化的一种展现方式去面向大众、面向国际。这应该是从内容制造方面要遵循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对于今后光影秀技术或艺术的发展走向,文豪老师请提出您的看法。


刘文豪:我从业四十多年了,我觉得很简单,借助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运用艺术最丰富的表现力,为城市增添一抹亮色,让百姓体验幸福生活的美好。


主持人:刘文豪老师最后的总结非常精彩,非常到位。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我觉得今天到场嘉宾为大家所分享的干货非常多,非常精彩。伴随着音视频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文体旅游文化活动的视听呈现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彩,不断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未来5G、虚拟成像、AI等新技术在演出的应用将更具沉浸性、互动性,也为我们的创编设计和制作人员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希望今天的探讨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借鉴和思考。谢谢大家。

选自《演艺科技》2021年第5期 话题研讨:文体旅游活动中的视听呈现及走向转载请标注:演艺科技传媒。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演艺科技》。

(本文仅用于行业交流学习,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如不慎侵涉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投稿、转载、合作


QQ:329826367(丁女士)

 微信:lixiaokai1224(李女士)

          emmadm806(丁女士)


       杂志社

Tel:010-64097040

        010-64097408

        15901320184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演艺科技传媒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公司新闻

2771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