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 悼念 | 钱绍武:凝重多变 他曾为中国塑像

2021-06-11




 



钱绍武





知名雕塑家、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钱绍武于2021年6月9日晚辞世,享年93岁。钱绍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雕塑作品演绎着历史人物的精神与情感,具有独特的凝重感和丰富的多变性;其中的多个雕塑作品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景观,生前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诸多艺术界人士在社交媒体表达了哀悼。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综合报道。

▲ 钱绍武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为钱绍武先生题写挽联



钱绍武先生简介


钱绍武1928年生于江苏无锡新都桥,1942年开始学习传统国画,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9年后为中央美术学院),1951年毕业留校任教。1953年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5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回国继续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86年任教授、雕塑系主任,1989年离休,受学校返聘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钱绍武先生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委员会委员,中国城雕全国艺委会顾问,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


钱绍武先生一生致力于艺术教育、创作和推动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潜心教书育人的同时,勤奋艺术创作,创作了《李大钊像》《民间艺人阿炳》《徐悲鸿像》等一大批20世纪雕塑艺术经典作品,享誉中国美术界。钱绍武先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胆探索,引领写生与创作人体艺术之先风。他在素描与速写艺术领域有独到见解,作品风格写实而浪漫,融中国书法与水墨艺术于其中,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个性面貌。他的书法艺术不拘一格,严谨质朴而自由浪漫,深受业界和社会大众赞赏。钱绍武先生学贯中西,视野开阔,胸怀坦荡,力主艺术多元多样,艺术成就斐然;他致力于教书育人,是一位富有宽容性和前瞻性的艺术教育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钱绍武先生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刚刚获颁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1959年雕塑系五年级课堂教学
▲ 访问列宁流放地——拉兹里夫列宁住过的草棚
▲ 1978年钱绍武(左二)陪同玻利维亚朋友到雕塑系参观
▲ 钱绍武先生创作照
▲ 钱绍武先生讲课
▲钱绍武先生素描教学录像资料
▲1999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艺术家如何自处》学术对话(照片左起:隋建国、范迪安、孙为民、萧勤、文楼、熊秉明、靳尚谊、詹建俊、钱绍武、袁运生、晋华)
▲钱绍武先生为闻一多先生塑像 翁乃强/摄
▲ 二厂时期钱绍武先生为美院题写“团结真诚 勤奋创造”

▲ 2004年廖静文与李天祥、钱绍武、徐庆平在徐悲鸿像前合影
▲钱绍武先生近影
▲钱绍武先生生前刚刚获颁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 2017年11月,“百年美院·口述历史”工作组在钱绍武苏州太湖边工作室采访。


中央美术学院的造型艺术教学,主要是接受了欧洲十九世纪以来的写实主义传统,这其中主要来自法国传统的影响,后来,我们主要是通过苏联来学习和吸收。苏联基本是根据十九世纪以后在法国传统形成的造型基础,跟苏联的实践相结合,通过探讨形成苏联的模式。中国的造型艺术既吸收了欧洲十九世纪以来的写实传统,又有中国传统中写意的影响,在吸收这两个主要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既有写实基础又重视意境的艺术特色。我们中国有自身很丰富、很高超的意境传统,所以既有写实能力又重视意境才是我们应该有的艺术发展的方向。

——钱绍武


▲ 钱绍武 《大路歌》青铜 1


▲ 钱绍武 《阿炳坐像》 铸铜 2004年 无锡二泉广场

▲ 钱绍武 《徐悲鸿像》 青铜 高2.4m  2004年

▲ 钱绍武 《江丰像》 花岗岩 1984年

▲《女人体之四》铸铜 1987年

▲ 钱绍武《闻一多像》 花岗岩 清华大学 1986年

▲ 钱绍武 《炎帝像》 锻铜 3900cm 1988年 山西长治

▲钱绍武 《孙中山像》花岗岩  高1000cm×2700cm 1999年 深圳中山公园 

▲ 钱绍武 《冰心像》高1.5米 汉白玉  1999年 现代文学馆

 
▲ 钱绍武 《杜甫坐像之一》  铸铜  高70cm 1982年

▲ 钱绍武《孔子像》 铸铜 高250cm 1999年
▲钱绍武《张继像》铜 130cmx300cm 1992年 立于苏州寒山寺 
▲钱绍武 《伍子胥头像》铸铜 2003年

 

我本来是学国画出身,以为素描就相当于白描,似乎并不费解。但是进了美院,特别又接触了几种素描体系之后,深深感到把素描简单理解为不上颜色的绘画是很不够的,如果仅就这个意义上讲,那么所谓“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说法就未免太不相称了。我的体会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素描”不仅是指一种最基本的描绘方法而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指一种造型训练的体系而言。它包括了观察方法、描绘方法和与之相适应的一套规律性知识(如透视和解剖);也只有这样来看“素描”,才当得起“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个有一定道理的恭维。我之所以只说“有一定道理”,就因为这种体系也并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只有这个体系才称得起“科学训练”。因为世界各国,不同历史阶段都出现过伟大的艺术,而我们要来谈的这种“素描”体系却只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才逐步形成。而且,这个体系也像一切体系一样,总是有利、有弊,有所前进,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吸取它的合理因素,如何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使“素描”这种训练体系更为完善,这些问题还有待大家探讨,我看主要还是通过长期实践才能解决。


——钱绍武《谈素描》


▲ 钱绍武《东喜大伯》11×14cm 70年代
▲ 钱绍武《东城区体操冠军》11×15cm 70年代
▲ 钱绍武《东城区体操冠军》11×15cm 70年代
▲ 钱绍武《烈士的孙女》10×15cm 70年代


▲ 钱绍武先生书法作品




▲ 钱绍武先生素描专著《素描与随想》

改革开放初期的七十年代末,美术院校恢复招生后,一下子在学校里聚集起一大批由于文革耽搁积压下来的青年才俊。为补回失去的时间,好学与求知风气弥漫在校园内外,大家研究技法、争论审美,每时每刻都沉浸在浓厚的学术空气中。


正是在这个时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钱绍武先生的《素描与随想》,其中收集了他的四十多张素描头像;蔡若虹先生为此书专门撰写了前言;书后还附有钱先生所写“教学笔记片断——关于性格刻画的一点体会”的长文。此书一出,很快在全国美术界流传开来,因为它是当年在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之外的一股新鲜空气:它既因为强调深入生活熟悉表现对象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又别开生面地将气韵生动、以形传神这些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理念引入学院素描教学。一时间,钱先生成了全国美术界的名人,他的素描理念和技巧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和学习临摹的对象,凡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或者年轻学子,都忘不了当时的热烈气氛。


回头重读钱先生的《素描与随想》,其基本理念仍然令人深感振聋发聩。钱先生反复强调,人像素描写生中,“传神”是建立在造型准确的基础上,但同时,在画面上逐渐形成或逐渐清晰起来的,这个被描绘对象的“神”或“气韵”,又反过来统领和带动画面上有待深入乃至最后完成的素描造型。而这一切,全部建立在艺术家对观察和描绘对象的心理、性格以及神态表情的了解、熟悉和深入把握的前提下。


后来,钱先生把这些说法进一步总结为“以形写神,以神带形”这样一种人像和人物素描中辩证的“形”“神”关系,并将其贯彻在自己的雕塑实践中。要知道,钱先生是以一个雕塑家的眼光和思维角度切入素描并总结出自己的素描理念的。


必须指出的是,钱先生当年所一再强调的“神”,是对于被观察和表现对象深入了解后,画家的内心感受与之相融相会所形成的画面视觉造型,它虽然是艺术家之所感、所思与所见,但归根结底是艺术家眼里的客观存在。正是对于写生对象的客观现实存在状态的尊重,钱先生的素描——他眼里的和笔下的形象,才感动和征服了当时的一代甚至随后的几代人。也正是因此,使得我们今天重读钱先生当年的素描时,不会止于画家技巧和个性的层面,相反,我们看到的是朴素端庄、生动大方的画面气韵,其中充沛着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和文化上升时期的时代风采。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隋建国 

2009年


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解读
文/陈培一



太湖之滨的名城无锡,钟灵秀毓,俊彩星驰,杰俊之士代不乏人,枚不胜举。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泉,名闻华夏;这里的物,这里的文化,光载史册;这里的人,屡领时代之风骚。


钱氏,乃无锡之望族,可谓人才济济。较著名的有南宋养鹤的诗人钱绅,明代东林党人钱一本,清代名噪一时的博学之士钱泳,现代著名的文史大师钱穆和钱钟书,经济学家钱俊瑞,物理学家钱伟长和钱临照,还有雕塑家钱绍武。


▲ 孙中山像 铸铜 高230cm 2002年  立于桂林阳朔

一、道法传统  追求民族特色

1928年,钱绍武先生出生在无锡市。无锡是个非常古老的城市,有深厚的文明积淀,是人文荟萃的大邦之地。家乡的山山水水哺育了钱绍武,家乡的“吴文化”对钱绍武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少年钱绍武在一位亲戚(前清“拔贡” )的指导下,从九岁到十二岁熟读了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至今仍能脱口而出。14岁时,即于1942年起师从无锡著名画家秦古柳先生学习诗书画,再加上无锡秀美的风光,文明古迹之多,私家园林之胜,河湖山泉之纵横,水陆物产之丰富,为钱绍武提供了无数绝妙的张本。

这种严格的早期艺术训练,特别是书法的临习,使他对中国艺术的理解颇为深刻,渐渐地这种线的使用艺术在他的素描作品中、速写作品中,乃至在雕塑艺术作品中均得到了体现。这些艺术也反过来作用于他的书法,使他书法作品的结构、造型里边或多或少地有些雕塑的成份,折射出他对艺术的咀嚼。

钱先生没有上过中学,却凭着横溢的才华得到徐悲鸿先生的格外垂青,1947年被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录取,接受到了严格的西式学院派美术教育。后来,又留学前苏联。虽然如此,但他念念不忘的依旧是民族艺术。

▲ 李清照像 青铜 高300cm 1997年  立于山东章丘市明水镇清照园 

几十年来,钱绍武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观摹、考察、调研了诸多的古代雕塑精品,还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窟等部分遗存进行了临摹。这些财富让他激动,让他赞叹,认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都末到这种水平”,激动之后的结果便是使他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这些传统艺术的手法。

2003年底,第九届中国雕塑论坛在杭州召开。其间,他畅游了西子湖畔的山山水水。归来后,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有了新发现。灵隐寺内有座飞来峰,峰上遍布碑刻和佛像。古往今来,观众不知道有多少人,但只有慧眼独具的钱绍武发现了个中之妙。一座观音像造在高高的崖壁上,其下边却是几道对称的、山体自然形成的折皱之纹,和下面的冷泉融为一体,若行云流水一般,造像观音就像在闭目听泉,相得益彰。在杭州郊外的翁家山上有个人迹罕至的山洞,为“烟霞古洞”(五代),将垂在菩萨头边的钟乳石改为向洞里飘去的云彩,中一力士捧经书,菩萨一手上举指向洞内罗汉,而洞内诸佛必须在烛火之下才能看得出,精妙绝伦,变不利为有利,与周围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钱绍武认为,这就是艺术与环境结合的典范,在千年之前,我们的古人就达到了如此高超的水平。结果,论坛会议议程安排他做一简短的总结,而他却如数家珍般地给大家上了一堂将近两小时的景观艺术课。

▲ 孙中山头像 铸铜 2002年

二、留学苏联  熔铸古今中外

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留校执教的钱绍武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

留苏时,钱绍武被同学们戏称为“老夫子”。大概是因为他的传统文学和艺术造诣深,兴趣广泛知识广博,又很健谈。钱绍武对外国雕塑的学习也是如醉如痴,从埃及、两河到菲蒂亚斯、米开朗基罗,罗丹……还有印度的雕塑,他都有很深的研究,知道的东西很多。对西欧的雕塑大家,无论是个人生平和创作情况,还是这些人的代表作,他都能张口即来,而且还说得使人信服,其中当然有他独特的体会和见解。

造型的基本功,也就是造型能力的培养,东西方的手段和要求都不一样。钱绍武在青少年之时就得到了诗书画印四技特别是书法的严格的训练,深得运笔之要领,纵横牵掣如兔起鹘落,辗转反侧如横扫千军,心、意、识、肘、手、笔合而为一,挥洒自如,对中国的造型基本功已练得很扎实,他的书法已达到了自成一家的境界。在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对素描和速写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中国艺坛,钱绍武的人体素描和速写占有领先地位,他是这个学科当仁不让的学术带头人。他的作品语言精练,造型准确,廖廖数笔,便形神兼备、妙趣横生。他的素描、速写作品,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中国美术界和初学绘画的年轻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杜甫立像 铸铜 高250cm 2007年  立于北京中华世纪坛

三、兼收并蓄  构筑学术理论

钱绍武先生是雕塑家里难寻的理论家、哲学家,是世所公认的。他对学术理论(应在美学范畴之内)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成就,绝对不低于他艺术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待艺术,他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有许多的真知酌见。也就是由于这些深刻而精辟的独特见解,才使得他能够在创作实践上取得如此的成果。

他的成就,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悉心观察,来自于他对生活的发现,来自于他的点滴积累。钱先生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认真的,是一丝不苟地不放过任何一个丰富自己的机会积淀。2005年夏,作者有幸和钱绍武先生同游蓬莱仙阁。在阁中,看到了苏东坡在登州太守任上所留下的珍贵碑刻,内容是“书吴道子画赞”。此碑年久保护不善,字迹模糊不易辨认。作者已看过多次,所以没有在意。而钱先生看后却不忍离去,当即单腿跪在地上抄录此碑,而且边抄边吟。作者说此碑文可在《苏东坡全集》中找到。钱先生却说,那样得来的东西不一样,书籍经过多次传抄,不如原碑的文字准确,再说也可进一步研究苏氏的书法。钱先生的举动不仅教育了同行之人,而且也感动了在场的游客,引起了长时间的围观。

▲ 杜甫像 1980年 高80cm 中国美术馆藏

四、突破自我  实践不断创新

作为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成名作,是1957—1958年之间在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时完成的毕业作品《大路歌》。题目和主题是受著名作曲家聂耳的同名歌曲所启发,是一个多人物、构图很有张力的筑路者赞歌,表达了劳动者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钱绍武逐渐成熟,佳作不断问世,如《杜甫像》、《江丰像》、《李白》、《闻一多像》等等,反映了他新时期以来的艺术历程,代表了他雕塑艺术创造上的丰硕成果,他的路子很宽,题材很广泛。钱绍武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尊重,更多的是取决于他不断否定自我,突破自我,创新求变,勇于探索,勤于实践。“近十年来,钱绍武雕塑创作的个性更为鲜明,突出表现在下面三点:追求作品的大度感,不拘泥于形的肖似和细节的雕琢,而着眼于整体,着眼于气势,着眼于大的效果;更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在研究人物外形、经历和心情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本质性特征,去揭示人物的精神本质;更注意民族形式,使自己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民族的精神和气派。”这是钱绍武的同学、同事邵大箴先生对他的中恳评价。


▲ 钱绍武 《李大钊像》 1991年 坐落于唐山市大钊公园

最能代表钱绍武新时期艺术成就的作品,是《李大钊纪念像》。钱绍武认真地研究了史料,分析了人物的特征和精神气质,注重到了李大钊特别方正的北方脸型和平齐的发式,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到他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向往和坚定的信念,并从李大钊手书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体会到了这位学者型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对此,钱先生说:“所有这些理解和体会在脑子里逐渐形成一个最单纯的整体,大钊同志就像一座在中华大地上拔地而起、不可动摇的泰山,他方正、刚直、沉稳、开阔、厚重、朴拙、伟大。在具体技法上,钱先生汲取了汉魏传统的“方多于圆”的型,突出本质的型,而把一些细节作浮雕处理,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形式就应运而生。这不是钱先生的刻意追求,而是他几十年艺术修养和造诣的自然流露,是几十年浸淫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然流露。

▲ 阿炳立像 铸铜 高200cm 1999年 置于惠山阿炳墓前


立于无锡阿炳墓侧的《阿炳像》创作于1993年,是他的另一代表作。小时侯,他非常熟悉几乎沦为乞丐的流浪艺术家阿炳,因为他们住在同一个院落里边(图书馆路37号),故对其印象极为深刻。钱绍武在创作中用了一堵江南小市镇所常见的破墙,阿炳因为是瞎子,所以多靠着墙走路,这样就把阿炳凄惨的生活环境都具体地传达出来了,倾注了钱绍武对这个故乡人的深厚感情和无限同情。

钱绍武到了应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可他却每天都在忘我工作,用大量的时间在研究中国的艺术理论和哲学,在研习书法,在搞雕塑创作,同时身感责任重大还在考虑中国艺术教育体制的出路问题。为了中国的雕塑事业,我们衷心地祝愿钱绍武先生这棵艺坛上的常青树,这株人生的不老松,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艺术青春,再铸新的辉煌,攀登新的人生高峰。


愿天堂没有疾病,钱先生一路走好!



部分图文来自中央美术学院 雕塑头条 澎湃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责编/章曦、yyc)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885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