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在茶山之顶,马岩松为何要点亮一盏“漂浮”的大地之灯?

原创 2021-06-03

马岩松《大地之灯》

摄影:田方方


 

在 江西东北部乡野的茶山上,一盏如云朵般的灯正在漂浮着。

 

它叫《大地之灯》,是马岩松最新的装置作品,也是他受邀参与“艺术在浮梁2021”进行的创作。作品从视觉层面上而言颇有极简风格——它不具备太多功能性,而是一件更纯粹地从审美角度出发的装置:一圈白色薄膜将茶山顶部的树木“包裹”起来,白天阳光打在薄膜之上,整个装置如同田地顶端漂浮的一朵白云;夜晚亮起灯光,不同颜色缓缓变化,与村里星星点点的灯火遥相呼应,又像是为远方行人指明方向的地标塔。



这件作品的所在地是景德镇浮梁县寒溪村的史子园村民小组,也是“艺术在浮梁2021”项目的一部分。项目筹备期间,主办方给予每位艺术家选择点位的高度自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后简称MAD)在实地考察后对位于村后方鲜有人登顶的茶山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座茶山是当地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在这位建筑师眼中,它的形态又极具美感,山腰和山顶稀疏散列着的几棵针叶树木颇有些如画的意味。


史子园茶田原貌
图片:由“艺术在浮梁”项目组提供


于是,《大地之灯》并不意在对空间进行大幅度调整和改造,而是以最简单的形式进行回应,将茶田原本的自然形态突出成为了这件作品的要义。在马岩松的创作体系中,东方文化特性与现代性的融合始终是一个核心的关注点,如同他的“山水城市”概念,对自然的理解尤为重要:“建筑师谈自然的时候,其实是谈我们的感受,而它肯定是人可以参与进来的。也许有人会说建筑师谈什么自然,你在谈‘人造’,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谈建筑,说的也是怎么认识世界,以及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马岩松
摄影:田方方


如果了解马岩松,其实也并不会对这次他的装置作品出现在“艺术在浮梁2021”感到意外:2018年他就曾参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而“艺术在浮梁2021”的联合承办方瀚和文化也正是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在中国的合作者,因而,两个展览在模式上具有共通性似乎也属情理之中。马岩松在这两个展览中呈现的作品都是这位建筑师在“建筑与艺术关系”的问题上个人化理解的绝佳体现:在第七届越后妻有,马岩松带领MAD改造了清津峡观光隧道,隧道尽头豁然开朗的“镜池”运用借景手法将实景与倒影之虚景融合,四季变换的自然风光以诗意形式被转化。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创始人、也是本次“艺术在浮梁”顾问的北川富朗曾如此表示:“在马岩松的作品里,建筑与自然是无限靠近的。”


马岩松于2018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中呈现的《光之隧道》
图片:MAD建筑事务所


而回到《大地之灯》,同样是基于自然环境的创作,但相较于《光之隧道》的取法自然营造小景,此番创作更有一种融于自然之中的“留白”意味。如同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理论体系中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概念,“场所”并不完全等同于具象化地点,而是包括作品发生地周边所有事物与景物的集合。支撑这种空间观念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这一点在《大地之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人造物,大地之灯因简洁的外观设计与寒溪村的原生景观结合在一起,来到此地,人们能感觉到一种“势力的均衡”——它既不至于因人工制成感过于浓重而让人感到违和;但身处环境之中,你又无法忽视其存在,甚至在展览期间,它还成为一个新地标,村外公路上,慕名而来的人们通过辨别这盏每逢夜晚亮起的灯寻得展览的所在。


马岩松《大地之灯》
摄影:田方方


另一方面,马岩松始终希望自己的作品具有精神性,因人的介入而使之转化为“人文空间”,这又使《大地之灯》与“艺术在浮梁”项目蕴含的人文情怀形成互文关系:寒溪村史子园的居民大多是因新安江水库修建而从浙江淳安搬迁的移民,在迁居江西的数十年里,他们既保持着从故土带来的习惯,又在漫长的岁月推移中与本地原住民交融出新的文化特征。实际上,本次“艺术在浮梁”项目里不乏一些更突出在地性的、考察意味强烈的作品:《我·家·乡》中,村民们在滚动播放的视频中诉说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中,艺术家在此驻地,将村落的历史与叙事收集,转化成碎片式图像刻画在旧屋的墙面上……这些作品在文化立场的表述上无疑更加直白,但《大地之灯》并不从明确的指向性入手,而是以一种更具象征意义的角度进行信息传递:它辟于茶山之顶,这个看似有些疏离的位置为整个项目带来节奏上的平衡,但在静默不语的同时,它又成为此地淳朴气质与广袤自然的代言。


马岩松《大地之灯》
摄影:田方方


实地行走史子园,笔者最深的感触是整个项目与当地村民的生活结合紧密,这一点在《大地之灯》项目的落地和展出过程中也得到体现:由于作品设置在茶山上,村民们热情协助团队,在收茶最忙的时节仍然帮着搭建出了一条原本没有的石板登山路;展览开始后,这盏每夜亮起的灯光成村民们生活的调剂,“天黑了我们看灯去”;山顶随作品而设的休憩平台也成为茶农们劳作之余的歇脚处……它在与生活慢慢交融的过程中被赋予新的意义。


从寒溪村远眺马岩松《大地之灯》

摄影:田方方

 

对空间的思考和去形式化的表达基本贯穿马岩松近期的艺术项目。除《大地之灯》外,在深圳坪山美术馆“九层塔”项目中,他为刘韡个展“形式的狂想”设计展览空间。在那里,他将艺术家的作品“包裹”进一个陌生的纯黑场域,向宇宙黑洞投以一线光,营造出截然不同的观感和气质。九层塔项目通过空间改变物质能量与语义,与《大地之灯》的留白相比,这里则试图挤压出空间张力——或许我们很难用三言两语来概括马岩松在视觉形式上的探索与创作,但若实际走入其中,便能体会到一些与作品伴生的精神性。正如柯布西耶所说:“建筑的激情,存在于当作品在我们心中和宇宙和谐共鸣之时。”

文丨Yutong Yu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马岩松 作品分享

3707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