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钛坦”:一种用于心脏起搏器的材料,缘何串联起他关于宇宙的“永恒之问”?
-
原创 2021-05-29
“我将钛金属和铁梁并置,并给予它们脸孔和形状,赋予它们纪念碑般的力量和诗意。铁梁将在几百年后氧化,而钛金属将比铁梁长寿,但这两种材料的生命比我的生命长久。时间既短亦长,涵盖了一切。” ——陈世英
陈世英在其个展《钛坦:物质与时空对话》展览现场,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1
摄影:Giacomo Cosua
不过,这位珠宝艺术家一直以来也在雕塑领域进行着探索。在这场对话中,陈世英说,自己只是一个热爱创作的人,所以至于雕塑家或者珠宝艺术家的定义在创作世界中毫无意义,“一个创作者,他懂得的媒介、知识、文化和技术越多,创作自由就越大。”
陈世英个展《钛坦:物质与时空对话》展览现场,Fondaco Marcello,威尼斯,2021
摄影:Giacomo Cosua
近半个世纪以来,陈世英潜心雕刻和雕塑创作,从早期以不透光宝石和透明宝石作为创作材料,从希腊神话、西方童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汲取灵感,到学习西方古典雕塑艺术、深入研习佛教哲学。2000 年代初,陈世英完成了六个月的禅修,其间放弃所有家财,还俗后一贫如洗,此后开始用水泥、铜和不锈钢等廉价废弃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主题环绕他对生命、成长、死亡以及人类奋斗的诘问。陈世英对多种材料的精研和将材料本身推向极限的欲望自始至终驱使着他的艺术创作。
5月19日,陈世英的首个大型艺术展览《钛坦:物质与时空对话》在意大利威尼斯大运河畔的15世纪建筑物Fondaco Marcello内拉开大幕。展览由英国资深策展人James Putnam策展,是对陈世英多年来雕塑和装置艺术创作的首次梳理。展览推出了一系列以钛金属和铁为材料的雕塑,以及一件由钛金属和镜子组成的沉浸式装置作品。陈世英对不同材料的运用,着眼于其对立面,更暗示着作品内涵中更广泛的关于消极/积极、黑暗/光明、物质/空间的二元论概念,表达了其对物质、空间和时间之间关系的长期思考。
威尼斯副市长Simone Venturini(左)与陈世英(右)
摄影:Giacomo Cosua
钛金属被称为“太空金属”,充满未来主义色彩,是陈世英长期实验性实践的对象,“熟悉我和我创作的人都知道,我对钛金属有很特殊的情感。”
陈世英对钛金属的认知来自一篇关于心脏起搏器的文章,“我发现原来世界上有一种金属这么亲和人体,甚至能够与骨融合,非常轻,却又极度的强。”
钛金属是地球上极为坚硬、耐耗和轻盈的金属,它的命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泰坦族巨人,此次展题“钛坦”即源于此。钛金属主要用于航天科技,也有建筑大师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选用建造毕尔包古根海姆美术馆外殻的先例,因其成本和复杂的生产工序而少为艺术家所用。因此,陈世英庞大的钛金属雕塑系列是“激进而空前”的,使用了多种雕刻技术:建模、铸造、雕刻、焊接和组装。
“物质与时间对话”系列大型钛金属雕塑作品,通过将钛金属的轻盈和永恒性以及铁的沉重和易腐蚀性并置,发起物质与时间的对话。这些物质指向时间的流逝——铁最终会生锈,而钛金属不会腐蚀,更接近永恒。这些庄严的、半具象的雕塑高达3米,中心图案是拥有深沉而震撼的面部轮廓的巨型头像,带有神像般的和平气质。几近变形的形状仿佛雌雄同体,兼具古老气息和外星生命的迹象。
陈世英认为,如果没有物质,时间就不再重要。所以他希望找到两种不同物质,让它们与时间沟通,“我觉得,所有物质都是活的,都有生命,好像铁是热情的,它很喜欢与空气中的物质去混在一起,所以湿度、温度和时间,很容易令它有反应,令它生锈。但钛金属是比较冷漠的,很有傲气、很固执,不喜欢与其他物质沟通,它的熔点要到摄氏1700度。铁和钛,热情与冷静,过去与未来,有了对比,我们也就有了量度时间的单位。”
“物质与时间对话”系列中,人物都呈现出扭曲的状态,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这也是陈世英自己的生命体验:“我一生经历了许多挣扎,表面上无形无态,内在感受只有自己才能想像得到。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我们看不见、摸不到,不代表它不存在,不代表它没有发生。扭曲的外貌,表达扭曲的内相。虚空也是一样,将内在的世界挖出来,放到眼前去。”
展览中,还有一组名为《物质与空间对话》特定场域装置艺术探索了“非空间”内的空间幻觉。这件作品直接引用了陈世英于1987年发明的、举世闻名的“世英切割”(Wallace Cut)雕刻技法。“世英切割”的灵感源自摄影师使用的多重曝光技术,在全透光的宝石体内通过雕刻和精算,创造出立体幻觉。宝石的正面呈现五张脸,但只有中间的一张脸是雕刻,两侧的脸都是倒影。同样,在此次最新的沉浸式装置艺术中,陈世英利用光和折射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效果,让观众与之互动成为作品的一部份。
关于作品,有人或许会认为陈世英的创作都像他自己,而他却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作品一旦完成,也就各自有了自己的主宰。我创作是很主观地想要表达某一种感受、某一段回忆,但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只是‘宇宙的媒介’——我是我作品生命中的过客,它们都会比我活得长久,我的生命殒没了以后它们还会继续存在,诉说人类的故事。”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