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当艺术家做出拷贝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并把它NFT化

2021-04-07

本文来源于:今日美术馆

▲“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现场

2021年4月3日,“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闭幕式活动在今日美术馆正式举行,本次活动分为学术探讨与试听现场展演两个部分。在以“智能化时代的科技与艺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艺术家郑达借两项新作的发布,即新作品AI机器装置《LOW·AI BOX——肉身机器》及新书《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分享了自己的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与跨学科团队式的工作方法;本次新书采用线上发布的形式,艺术家开通下载通道予读者共享资源;与此同时,郑达就“艺术与区块链”结合的思维创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在大会中宣布加密艺术Seeing Crypto Art 将与LOW·AI BOX 肉身机器协作,推出基于算法的NFT艺术。

《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精简电子版下载二维码


1、Audio-visual视听现场

▲音乐表演集锦

科技艺术改变了人对于音乐和图像世界认知的边界,对艺术家而言,声波、文字、图形符号等不同维度的概念边界不再清晰可见,反而随时互相转换。在音乐表演环节,由艺术家郑达带领“低科技艺术实验室”与电子音乐人马海平打造Audio-visual视听表演现场,让声音点亮机器装置并与心跳同频互动,创造多重感官效果的沉浸式“视听场”。

▲音乐人马海平

2、新作品发布《LOW·AI BOX——肉身机器》

<肉身机器>

AI机器装置

艺 术 家: 郑 达

材 料: 电子综合材料、传感系统、透明机器结构、AI计算系统、无线互联系统

尺 寸: 70x70x70 cm

视    觉:艾敬

原型设计:余奇

设计制图:汤 转、骈洁、胡杨、黎文轩、翁靖焜

年    份:2021年

技术支持: 低科技艺术实验室

 

AI MACHINE ART

Artist: ZHENG Da

Material: Customized Electronic Components, Sensor System, Transparent Machine Construction, AI System, Wireless Internet

Size: 70x70x70cm

Visual: Ai Jing

Prototype: Yu Qi

Graphic: Tang Zhuan, Pian Jie, Hu Yang, Li Wenxuan, Weng Jingkun

Year: 2021

Technical Support: Low Tech Art Lab

01.关于“肉身机器”

“当超人类智慧出现时,人类是灭绝还是永生?“詹姆斯.布莱德尔在《新黑暗时代:科技与未来的终结》中探讨了4类问题,最后的一个问题便是如黑盒子般的人工智能。对复杂技术系统的常识缺席和认知的晦涩,让我们开始希望并相信人类可以像机器设备一样优化升级,特别是算法挖掘时代的内容生产方式:就算你是人,最后也都会去模仿机器。科技不仅仅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它同时也生产隐喻。在工具的制造中,我们把对自身和对世界的某种理解实体化,通过这样的具化,去理解黑盒子般技术世界的动人部分。

“LOW·AI BOX——肉身机器” 是低科技艺术实验室(Low Tech Art Lab)最新自定义的“肉身数据包”和AI机器,它把收集的生命数据集AI化的同时也计算、存储、传输、生成与可视化,并作为所创作的动态装置艺术与影像艺术的算法来源。艺术家把自己变成各类数据的集合及其提供者,数据的收集限定在身体及其所处的环境,被算法驱动的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将“黑匣子”内容完全暴露在实体空间中,就像比特币的矿机全天候的计算与产生数据模型。可控的AI组件与机器学习算法,以迭代的方法进行AI艺术实验,LOW·AI的工作方式及创作形式将艺术家从技术高地上解放出来,更好发挥创作者作为AI艺术的监管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LOW·AI BOX肉身机器 作品概念图

▲LOW·AI BOX 肉身机器,AI机器装置,2021

LOW·AI BOX将作为“AI化身体”与“数据身体”的计算母体。 在这个版本中,BOX是边长为70cm的立方体盒子,由温度、湿度、光敏、心率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以切片的方式组合而成,将使用“监督式”机器学习的方式,进行数据预判,并将“混合数据的AI肉身”通过无线互联的方式传输给运行中的不同的艺术作品。

02.混合数据的 “AI肉身”

机器学习在看不见的空间里创造意义,这些事物是我们无法视觉化的,正是这样的疏离感使其更像是一种智慧体。我们怎么知道机器到底学会了什么?LOW·AI BOX把“肉身”的日常数据与AI化的数据模型形成了两个不断进化的“素材”,源源不断的远程输出给艺术作品,形成混合数据生成的形态。人工智能理论家Nick Bostrom提出在超人工智能出现时,人类则会呈现灭绝or永生的状态[1],卡内基梅隆大学移动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认为人类与其说是身体的存在,不如说其本质为信息模式[2]。在此探讨下,LOW·AI BOX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艺术家与AI作品以数据的方式达到永生的状态。

1、 Tim Urban. The AI Revolution: Our Immortality or Extinction[EB/OL].(2017-01-20) https://waitbutwhy.com/2015/01/artificial-intelligence-revolution-2.html

2、Peter Lunenfeld. The Digital Dialectic/New Essays on New Media[M],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68-94

▲LOW·AI BOX 肉身机器 作品局部

LOW·AI BOX是通过“开源式硬件”组合的实体机器,拼装的各种传感器则是艺术家赋予机器的“器官“,通过这些传感器,LOW·AI BOX将收集艺术家身处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大气压强、光强、声音等自然数据,另外艺术家佩戴的可穿戴设备收集心率、血压、步数、GPS等行为数据。这些混合数据的收集在AI BOX中混合,形成一个真实数据的”肉身”。LOW·AI BOX作为计算母体,既是一个实体存在,也是AI程序,通过算法可以模拟出艺术家肉身数据,也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实现混合数据的演进,肉身被数据化并进化为AI,与写实的数据并存在BOX中。

▲LOW·AI BOX肉身机器 概念框架图

▲LOW·AI BOX肉身机器 作品局部

03.LOW·AI BOX系统设计

LOW·AI BOX用3+2的方式进行系统设计,在其硬件结构由3大部分构成:位于底层的电力系统,切片式分布的传感系统,及承载这些硬件的透明机器结构;在软件上包括2大部分:AI计算系统和无线互联系统。

▲LOW·AI BOX 肉身机器,AI机器装置,2021

▲LOW·AI BOX 肉身机器  “3+2系统结构”分解图

BOX硬件结构整体设计去除多余的视觉元素,用Maker的方式装备其硬件结构,包括一系列计算机硬件CPU、GPU、电子屏幕等。BOX的组建单元:片状亚克力板上附着9类传感器,切片式的分布方式一方面可进行传感数据的功能分区,另一方面使用亚克力抽取的方式组装可在后期版本迭代中便于增加所需的元件。立方体的外形使得支撑结构的金属型材长度较为固定,可实现定制化的需求。集成的数据通过可视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两块电子屏幕上展现的内容有所区别,一块电子屏幕实时更新收集的原始数据,另一块电子屏幕展示经过数据分析和计算后的可视化画面。

在机器学习的算法上, 选用作为语言翻译的Transformer的数据结构,每一天作为一个数据包形成AI BOX的训练库,通过transformer encorder的数据结构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获取并学习数据的特征,其中的Attention运行机制将捕捉各类数据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通过transformer decoder模块输出。使用transformer模型将数据收集形成预判后的AI化“肉身“的数据,将真实或AI化数据打包分包并传输给在各地展出的艺术作品,成为驱动作品运行的数据。

▲LOW·AI BOX 运行逻辑-机器学习部分

04.LOW·AI BOX的延伸

 “人工智能的初始愿景是‘认知的自动化’”—— 列夫.曼诺维奇。

艺术家自身成为”计算母体“LOW·AI BOX的数据源。我们假定用一个动态装置作为LOW·AI BOX的实施载体,在此机制下,LOW·AI BOX通过物理层:传感器矩阵收集来的数据及通过机器学习建构的中间层算法结构,通过无线互联的方式将“AI化艺术家”传输至个地方展出的作品(展示机器),从而达到控制位于表现层作品运行状态的目的。同理LOW·AI BOX也可作为影像装置的内容提供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的意志隐身于数据之后,将作品的运行状态完全交由作为“计算母体”LOW·AI BOX决定,如果说LOW·AI BOX的工作范式,是艺术家创作的“生产力”,LOW·AI BOX则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元语言”。

LOW·AI BOX是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对于“计算生产力”实验的延伸,2014年《生成的线索》作品是个人行为电子记录的艺术作品,模仿行为,机器再现,用摄像机去记录艺术家使用鼠标的习惯,用计算机去分析人的使用习惯,再用程序去模拟人的行为,机器重现的模式。2019年的《机器的皮肤》动态装置作品则是模拟自然,机器参与。使用机器学习的算法去模拟自然,用机器学习去预判可视化下一时刻的风速和风向。LOW·AI BOX则是阐释肉身计算,机器智能;LOW·AI BOX作为“运算中心”,将数据打包、分包,传输给不同的艺术作品。“计算”是人类自身的延展,它为机器设备、为我们的知识与行为体系编码,并提供了一个更真实世界的模板。

▲LOW·AI BOX 肉身机器,AI机器装置,2021

3、新书发布《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

▲《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精简电子版下载二维码

2021年郑达携“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发布新书《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全书以艺术家各个阶段的创作主题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机器II、未知的未知、后人类、后机器、艺术家的实验室”,追踪了艺术家近10年的研究脉络与艺术实践——以在“机器II”系列为首章,艺术家最新发布的AI机器装置《肉身机器》(LOW·AI BOX)为起点,链接2021年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未知的未知”,分享艺术家基于当下科技生态与艺术思辨性设计的反思,而后串联了艺术家在2016年举办的展览“后机器”、和2018年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后人类”个展,回顾郑达近十年来以“低科技”为探讨形式的系列代表作品。

▲《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精简电子版内页

在以“艺术家的实验室”为题的最后一章中,阐释了“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的核心,与科技艺术视域下跨学科艺术团队的创作系统。从大规模的互动装置,如陈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问候》,到多维、创客的《低科技艺术交互板》套盒等作品,展示了“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通过作品《未知时空的光泽》呈现了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除对AI技术的探索外,对于新材料与传统折纸艺术创新融合的研究进展。新书《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除详细的作品信息外,还附有每件作品简要的创作构思与设计图稿,展示郑达作为艺术家的“机器美学”以及郑达个人对“机器意识"的思考。

此外,书中还收录有艺术、科技与商业等领域代表人富有洞察力的文章和对郑达的访谈。在“低科技艺术实验室”章节则立足于当下的“低”科技生态,通过对作品中自主研发模块的介绍,系统呈现科技艺术视域下“跨学科艺术团队”的创造力与工作方法。本次新书《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采用线上发布的形式,读者可使用手机扫二维码获取下载链接自行下载阅览。

《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精简电子版下载二维码


4、LOW·AI BOX & NFT协作

加密艺术Seeing Crypto Art 将与LOW·AI BOX 肉身机器协作,推出基于算法的NFT艺术。

▲艺术家郑达与稀瘾加密艺术创始人常晖合影

5、学术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嘉宾主题发言

▲跨媒体艺术家郑达发言

▲稀瘾加密艺术创始人常晖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导费俊发言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文化和旅游战略官陈力娜发言

▲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主持研讨会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现场 从左至右:今日美术馆学术副馆长晏燕,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导费俊,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跨媒体艺术家郑达,稀瘾加密艺术创始人常晖,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文化和旅游战略官陈力娜

▲圆桌论坛现场

▲圆桌论坛现场

▲圆桌论坛现场

更多论坛精彩内容,我们将会在后续推出

欢迎关注。

再次祝,清明小长假愉快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今日美术馆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人工智能 机器人 未知的未知—郑达个展 艺术创作

2349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