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当代达芬奇」的共生之见 | Olafur Eliasson
-
原创 2021-03-20
本文来源于:CTlab数字体验设计
著名的丹麦-冰岛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这15年来一直活跃在当代艺术的一线,「光」与「空间」是他的代名词。
但作为艺术家,他一直在试图突破艺术的边界,将数学、物理和工程元素运用于创作,因此在欧洲被誉为「当代达芬奇」。
△ In Real Life, 2019, 铝、彩色玻璃、灯泡. 图片: 致谢艺术家工作室.
01
造梦空间
我认为 ‘艺术是关于什么的’以及‘艺术是如何制作的’ 这两者之间一定是同调的。
—— Olafur Eliasson
「 我在柏林有一个工作室。」
这是Eliasson在TED Talk讲台上的开场白。紧接着,他放出了一组工作室的照片。
在这个闻名于传播优秀思想的讲台上,Eliasson选择了优先介绍他的工作室而非他的那些非凡作品,足以说明工作室在他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 Studio Olafur Eliasson 外观
这是一座红砖四层小楼,与其说是工作室,它更像是一个工厂,而Eliasson本人则喜欢将它称为「实验室」。
在这里,驻扎着他的三个造梦团队——负责研究的学术团队、负责作图和模型的建筑团队和负责制作的手艺人团队,他们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各种实验测试,打造出美轮美奂的异度空间。
△ Studio Olafur Eliasson 内部
02
幻梦空间
谁是创作者?谁是观者?谁是消费者?谁又能为谁所看见的事物负责呢?
—— Olafur Eliasson
Eliasson创作时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把「讲述的权力」归还给观众、和他们一起创作作品。
在2020年初的苏黎世美术馆,Eliasson和他的团队展示了他们的新作——《共生之见》(Symbiotic Seeing)。人们可以看见雾气在头顶流转,各式各样的漩涡不断生成又消散,如同潮汐一般。
△ Symbiotic Seeing, 2020.
当观众陆续进入昏暗的展厅,安装在屋顶的管道便开始释放出雾气,雾气会随着观众的体温和动作不断变化,并在彩色激光的照亮下形成一个虚拟的天花。
△ Symbiotic Seeing, 2020. 图片: 致谢艺术家工作室.
如水体一般的雾气象征着环境与气候,而那些由观众所催生的变幻则象征着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通过将每一位观众的存在与行为容纳进作品,Eliasson试图用感性的艺术语言来探讨一个严肃的话题——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该如何与其共生呢?
△ 点击观看 Symbiotic Seeing 视频
03
如梦世界
现在,到了为这个星球付诸行动的时候了。
—— Olafur Eliasson
同时,在世界另一头的日本,Eliasson正试图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展览——《有时候河流就是桥》(Sometimes the River is the Bridge)。
这次,同名的高光作品出现在一个被黑色包围的中庭,空间的正中是一汪泛着粼粼波光的水池,上方则悬浮着一个映照着水光的巨大环形幕布。
△ Sometimes the River is the Bridge, 2020. 图片致谢艺术家工作室.
浅浅的水池中安置了一个小马达,震动时会让水面布满波纹,当十二盏聚光灯从不同的角度打在水面,波光就会反射到悬浮于头顶的环形屏幕上,形成了十二个不同的动态纹案。同时,观众也可以触摸水面,用水和光绘制他们的作品。
△ Sometimes the River is the Bridge, 2020. 图片致谢艺术家工作室.
展览之所以以《有时候河流就是桥》这件作品命名,是因为它是整个展览的隐喻。
由于疫情影响,展览从3月份推迟到6月份,Eliasson的团队也无法到场,只能远程与美术馆交流,除此之外,他们还严格控制作品的运输所带来的环境影响,转便捷的空运为陆运和水运,期望探索出一个后来人可效仿的航运模式。
在这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中,许多如河流一般无形的事物参与进来,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它们就是通往未来的坚实桥梁。
△ 点击观看 Sometimes the River is the Bridge 视频
对于Eliasson来说,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发言、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其意义的,这些点滴会对更大的社群产生影响。他将这些生涩的概念融入艺术作品及其生产过程,幻化出了由观众主导的互动体验。
当创作者与观众的界限被模糊,大家便会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行动做出改变,从而进一步思考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或许有一天,这个世界能像埃利亚松所期待的那样,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却能相互聆听,成为一个真正和而不同且相互包容的共享空间。
本文系CT.LAB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图文来自网络
转载声明
公众号需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CTlab新媒体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