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文化科技融合2021 迈向数字文化经济时代》报告重磅发布|附下载

原创 2021-03-20

本文来源于:腾讯研究院

研究团队

    腾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课题组


2020年,文化科技融合的进程被新冠肺炎疫情按下加速键,众多依托实体场景的文化企业出于自救走上互联网,意外地发现了一片新的领地,原本就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文化产业加速增长,规模提升,范围扩大,效益显著。

这一年,“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与焦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论、模式进一步落地为应用场景,数字文化产业再发中央级政策,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特征、新逻辑、新格局轮廓渐显,甚至很多领域的变化用一个“新”字难以尽述。共识与欢呼,疑虑与诘问相伴产生。

基于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特征、现状和趋势的一致认同,腾讯研究院、腾讯5G生态计划、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在2020年8月共同发起“探元计划2020”,征集并遴选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优秀企业案例,探索创新路径,凝聚行业共识。

无论是从“探元计划2020”案例企业的自主探索,还是我国国家战略的外在引导,以及全球文化竞争格局的升级要求,项目组认为文化科技融合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文化与科技将交织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机整体,文化经济将与数字经济发生化学反应,广袤大地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将被科技激活,文化将在科技的助力之下成为推动国家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国的文化底色将愈加彰显。

本报告基于对当前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水平、外在环境和内在模式的研判,提出文化科技融合进入“数字文化经济”时代的论断。

提炼观点下文参考,详细内容请关注“腾讯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2021”,下载报告全文。

回顾2020:四大因素驱动

开启文化科技融合的新时代大幕


1 /  政策红利叠加,文化科技融合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路径

从2020年到2021年,面向十三五收官及十四五开局,文化与科技融合正在承担更大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又集聚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这既是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殷切期望,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要求。

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2035年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标志着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这是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

2 /  环境深切变局,疫情加速重构文化产业的虚实结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物理世界按下暂停键,同时也为数字世界按下加速键,文化行业尤其如此,文化产业的虚实结构“肉眼可见地”发生重构。

疫情期间,传统的线下文化消费受到抑制,给传统文旅行业、影院等线下实体文化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大众对于线下文化娱乐服务的需求线上化,推动逆向O2O(Offline to Online)发展,引发“云上文化”热议。

文化科技融合将从需求侧引导供给侧的结构变革,加速我国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的巨大文化势能向动能转化,成为驱动文化发展新动能,加速文化产业的虚实重构。

3 /  科技并行迭代,新基建布局加速文化产业全链条革新

2020年,新基建政策出台,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网络、技术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进度,将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管理与监测的全链条革新。

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了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技术的经度和文化产业的纬度相互交织,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之间,形成一个覆盖全要素、全过程、全周期的“经纬图”。未来,伴随文化科技融合的持续深化,更多的技术门类、应用场景都将以非线性的复杂形式加入到二者的耦合之中,产生更多元丰富的产品、服务乃至产业类别。

4 /  文化内涵丰富:生活方式商品化超越单一的IP模式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科技的融合曾经一直是文化扮演“IP库”的角色,科技扮演“工具”的角色,其融合是利用科技的手段向文化资源、文化创作寻求“IP”,并具象呈现为其他符号载体。但近年来文化与科技融合呈现“超越单一的IP模式”趋势。

一方面,IP的迁移和开发,不仅在文化产业内部,更加在文化产业外部找到极大的市场空间和变现可能。另一方面,“超越IP”意味着IP泛化为一切可以识别和定位,可以营销和授权,能够在不同场景进行迁移和转化的品牌、符号甚至人物或场所。

文化科技融合的场景特性撬动众多以生活方式场景、消费方式场景、生产方式场景为内核的文化IP,所涉范围同样已经显著地超越“文化产业”。

洞察机理:文化科技融合的

热点场景和三维模式


1 / 文化科技融合的产学界热点分析

文化科技融合领域已经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对中文文献的检索,项目组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词频图和关键词时区图呈现近五年来学界关注的文化科技融合版图。

由共现图和词频图可知,人工智能是学界最为关注的关键词,其次依次为智慧图书馆、媒体融合、虚拟现实。同时,通过对节点的颜色渐变趋势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云计算、5G等技术是近五年以来学界较为关注的技术方向,文化产业和传媒业则是学者最为关注的两个主要领域,智慧图书馆、媒介融合、大数据应用场景是学者所关注的三大融合趋势。

在案例征集专项研究同时,项目组基于案头研究,对于更广泛的文化科技融合热点案例进行追踪分析,尝试梳理文化科技融合的产业前沿领域,并对其细分应用场景进行初步提炼。

2 /  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市场-生态”三维模型

基于对2020年文化科技融合的产业热点案例分析,项目组梳理出文化科技融合的三个核心逻辑,尝试来解释文化科技融合的本元规律,在多元创新上提炼共识:

一是技术的创新应用,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逻辑,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态和载体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不断迭代发展,而且文化终端“器官化”,终端算力不断提升,“在场”和“具身”交互体验日益逼真。

二是文化生产、商业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再造与创新,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市场”逻辑,体现在平台型生态开启大众创意者“产消一体化”新时代,以“社交+IP”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企业主流,文化企业改造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来适配数字化实践要求。

三是业态的边界不断融合,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生态”逻辑,体现在技术变革推动产业融合,边界消融催生新业态;而且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这一层次中,文化科技融合已经彻底打破原有“文化产业”范畴,进入以强调外部效应为主的数字文化经济层次。

依托这三层逻辑,按照从内涵到外延,从内核到衍生的层次,项目组提炼了文化科技走向深度融合的“三维”模型。

展望2021:文化科技融合

迈入数字文化经济时代


回顾2020年,在政策红利、疫情变局和新基建推动等因素作用下,文化科技正在走向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带来的变化,可以抽象为三维一体的逻辑,带来文化产业消费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边界的变量革新和增量释放。站在2021年展望未来,项目组认为文化科技融合将催生“数字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成为文化科技融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1 /  数字文化经济是数字经济和文化经济融合的新经济形态

数字文化经济是在数字文化产业基础上的理念创新。其核心是将文化发展真正置于五位一体发展的核心位置,真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的“四个重要”论述,从系统性、整合性、全面性的角度认识文化发展的作用,其范围不仅包括既定的数字文化产业各行业,还包括文化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产业数字化产生的经济活动,以及通过文化内容资源的数据产业化使文化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形成的经济活动。

数字文化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特征是将科技与文化这两个渗透到经济社会运行各个环节的变革力量和影响因素纳入一体,是数字文化产业超越文化产业边界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文化真正成为“五位一体”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社会进入智能化运行状态的新型经济形态。

数字文化经济的范围包括数字文化产业,同时也包括在融合发展态势下数字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智慧农业、金融、物流、教育、体育、电商等行业融合发展产生的新兴行业、新兴产品或服务形态。

2 / 数字文化经济的四大核心特点

1)文化的要素化生产:文化作为生产要素进入更多行业,“文化+”成为行业标配

文化要素化作为数字文化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主要是指数字技术、数字创意手段、数字传播工具等方式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形态的生产要素,注入更多行业的生产要素之中,成为更多行业的标准配置,从而打破文化产业边界,推动文化要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形成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实体产业融合的产业链条。

文化要素化与文化+的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具有新的特点和技术动因。值得一提的是,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社会效益为先的“双效统一”原则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要素的自由流动要以文化安全为前提,各类企业利用文化要素组织生产、开发产品也必须以社会效益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导向。

文化要素化现阶段以“文化IP+、文化内容+、文化数据+”三条路径实现。

数字经济时代,IP化的文化要素已经成为主流形态。无论是原创性的数字内容IP,还是将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化提取和原创性改编等数字化开发后形成的新的单体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包(IP包),都成为可交易的文化要素进入市场中流通,和相关实体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够延展IP产业链条,同时可形成实体经济新的价值空间。例如IP+文旅、IP+商圈、IP+实体商品等。

在短视频+直播带货的内容电商趋势下,以多元创意的内容作品链接泛产业,以“文化内容+”形成粉丝认同,成为泛产业链接的基础,及营销和带货的新工具。数字文化经济时代,只要是能引起人共鸣的文化内容,都可以成为文化吸引物进入实体空间或其他经济形式,从而增加消费者认同实现文化经济的效应。

文化大数据工程激活文化数据资产宝库,传统文化资源将为泛文化产业提供深厚的数据资产。2020年5月,中宣部文改办下发《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通知》,部署建设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文化资源完成数字化转化,以数据形态作为生产要素,在我国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逐渐上规模、上水平后,对于数字文化经济的推动作用会愈加有效,推动文化数据资产与传统产业结合、与其他新经济加速融合,必然带来更多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并能够拓宽新经济的范畴。

2)创意的工业化转化:文化产业新基建成型,赋能内容生产工业化

数字文化经济时代的内容生产工业化,典型特征是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驱动,形成内容生产流程的数智化、创作主体专业化、创意转化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等,实现创意性艺术创作与工业化规模生产的结合。

这种内容工业化的基础,是文化产业新型基础设施成型壮大,包括云平台的底层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工具、文化大数据体系、新型硬件装备等。

文化科技融合改变了对现实世界的叙事方式,创新内容产品的表现力。原本基于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与理知,变成由技术建构的技术美学和故事美学,技术成为人们选择内容和文化消费的一种重要因素,技术对叙事的塑造成为一种强势的力量,改变着消费体验。

平台以算法和数据为核心,开展精准分发,向更贴近用户的生产模式升级。

算法是平台型文化企业创新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靠保障,是企业的技术护城河。同时,智能化、模块化的算法也是各类企业与平台型文化企业进行合作的数据桥接。正是由于通过推荐算法打通大规模内容产品的精准供需对接,才能实现内容生产-分发-变现的良性循环。在短视频、新闻、音乐等平台型内容领域,推荐算法价值明显,例如QQ音乐“热歌孵化器”挖掘爆款音乐,腾讯新闻打造“Contech”人机协同机制等。

对于短视频创作者而言,头部创作者普遍机构化运作,在短视频内容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平台算法正在深刻引导、影响短视频内容创作。长视频内容,平台数据赋能作用也越发显现。例如根据视频播放和搜索热度、网络电影分账票房数据等分析,能够使平台和制作公司在项目评估和开发阶段就更加贴近市场,对抗不确定风险。

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助力内容生产数智化升级

数字文化经济时代,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以“上云用数赋智”为代表的解决方案逐步落地。

—传统影视生产从单点数字化步入全面数字化。例如腾讯智影团队与腾讯顶尖技术团队共同攻克5G跨国传输、云剪辑、AI剪辑等难题,逐步形成智慧制片、拍摄、后期、播映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以科技化作为切入点,推动影视工业化的发展。

—长短视频智能化生产力增强,迎来大规模专业化时代。例如腾讯视频利用AI进行辅助创作智能图片、配乐、文案和进行智能剪辑,生成视频封面、海报、精彩集锦等内容。AI还能“理解”视频基础元素,进行结构化数据存储,助力播放、互动玩法创新。AI也在帮助建立完善的视频生产全流程链路,向自动化、规范化、可复用、全流程监控、可持续优化方向发展。

—基于AI的游戏工业化能力将成为产业发力点。当前AI技术在游戏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望改善游戏质量、体验和制作速度、完成率。例如绝悟,策略协作型AI是由腾讯 AI Lab 与MOBA类游戏代表《王者荣耀》于2017年携手展开研究,AI绝悟能够参与游戏设计,系统性解决游戏玩家体验问题。比如英雄角色的平衡性测试与参数调整,提高测试效率,优化角色平衡性,还可参与MOBA新地图研发等。

3)消费的沉浸化重塑:虚拟真实化和现实虚拟化

数字文化经济时代,随着人工智能、VR、AR、5G 和IOT等技术的发展成熟,消费将进一步迎来从“在线”到“到场”的感知力重塑。虽然人身处远程,但仍能实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体现着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三维空间走向融合,也将催生更多的消费新模式和新业态。

这种虚实共生的消费感知融合,可以大致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依托于现实世界的融合,即虚拟真实化;一种是依托于虚拟世界的融合,即现实虚拟化。

虚拟真实化:线上增强线下,感知和场景走向真实化

多感官交互增强“到场”感知力。随着触觉反馈、动作捕捉、温度/光敏/压力等各类传感器带来的多感官体验和交互的应用,有望实现身在远程,感知现场的感知力重塑,成为实现“到场”的基础。

场景呈现真实化,也会带来“部分沉浸“向“到场体验”。从真实场景6DOF带来的更高观看自由度,8K/12K等更高显示清晰度等,更深度的沉浸式媒体能够带来场景呈现的逼真性,推动沉浸式体验向到场感升级。

未来,全息互联网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连接场景。

现实虚拟化:虚拟世界有望形成全新的现实世界

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在现实世界之外,有望形成新的虚拟世界空间,带来新的虚拟世界运行规则和应用场景。

一方面,游戏成为承载现实世界的超级数字场景。伴随着技术的演进,以数字化形态呈现的电子游戏正在成为一个超级数字场景,有望承载和创新现实世界的更多功能。例如育碧的3A大作《刺客信条:大革命》实现了巴黎圣母院1:1精准度的还原,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巴黎圣母院的文化底蕴。类似还有游戏中开会、游戏中演唱会等创新场景,成为现实世界生活方式在虚拟世界的新载体。

从虚拟数字人到真实数字化生存。在重构新的现实世界场景基础上,人也可以实现更加真实的数字化生存。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姿态、表情和功能等的模拟仿真,打造高度拟人化的数字虚拟人,创造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例如“艾灵”是由腾讯AI Lab打造的国风AI虚拟偶像,未来艾灵有望拓展 AI 在虚拟偶像、虚拟助理、在线教育、数字内容生成等领域的应用。

未来随着个体数据化映射的机制完备,可以实现虚拟世界中的“数字人”更加真实,虚拟个体与真实个体将会越来越深的绑定,实现个体真实的数字化生存,将带来全新的行业应用和社交场景。

4)文化的价值化引领:文化为数字技术注入更多人文向度,文化科技积极向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于物质消费,文化消费有其特殊性,它主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无论技术如何变化,商业如何发展,文化内容传递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的作用不会改变。

在各级政府多措并举拉动文化消费的政策牵引下,在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提质升级文化产品的供给拉动下,在数字空间多样态网络用户的消费示范下,不同的文化消费理念、偏好和习惯都能更好的得到向善引领,形成文化消费的水平升级、格调升格和温度升温。文化科技融合大背景下的数字文化经济,更加强调“价值理性”,超越科技的“工具理性”维度,为人类塑造更多向善力量。

实践探索:地方政府发展

数字文化经济的可能路径


数字文化经济是以文化的要素化生产、创意的工业化转化、消费的沉浸化重塑和文化的价值化引领为特征,将城市空间的文化资源、线上平台的流量红利和消费者的感官体验融为一体,形成“城市运营者与文化产消者虚实共生、内容共创、理念共建、价值共享”的发展思路。

结合当前各地市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和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新一轮升级,数字文化经济将在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促消费、增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地方政府发展数字文化经济的发力点可以概括提炼为以下“四个生产”。

空间生产—城市文化空间改造与升级。空间生产,全面改造城市物理空间,以文化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物理空间进行改造。

文化生产—城市文化资产建设。以“IP”“内容”或“数据”注入城市空间,以具有典型地方IP特征的文化符号作为空间再生的主题。

产品生产—城市特色产业或生态布局。将上述空间和内容凝炼为产品,进而形成可以品牌化、商业模式化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文化市场的价值实现过程,也是地方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

关系生产—地方认同感运营。发挥数字文化经济的“社交”属性,将上述三个生产带入多元场景,并通过互联网络链接产消群体,打造可持续的产业生态系统。

文化新基建能力建设—构建四个生产的数字底座。产业互联网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作为承载“四个生产”从规划设计到落地应用的数字底座,将成为地方发展数字文化经济的标配。通过构建地方文化新基建能力,才能够拥抱数字文化经济时代。

整体而言,数字文化经济具有新时代战略价值,是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时期,需要以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文化经济筑牢数字文化自信。

报告专家点评

(按姓氏拼音排序)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胡钰

数字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具显示度与增长性的新业态,体现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力量,体现了数字时代的创意与生活。本报告基于这一崭新的产业实践,对数字文化经济的概念、特征、表现、趋势与价值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展现了学界与业界研究者的敏锐性与前瞻性,对于推动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祁述裕

文化与科技融合昭示着文化产业的无限可能性。通过“探元计划2020”,腾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以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为依托,提出文化科技融合已步入“数字文化经济”时代,构建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三维模型,并从“四个生产”出发,为各地发展数字文化经济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这份研究报告理念先进,视野开阔,架构清晰,新意迭出,值得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和研究者关注。

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

数字文化经济,中文阅读,表观上有两种断句。第一种,数字文化的经济,可以理解为数字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数字的文化经济,可以理解为数字技术与文化经济的关系。其实,还有第三种断句,数字、文化、经济,各自为独立的要素。此时,数字是基础要素,文化是必备要素,经济则是方向要素。对如此复杂集合的探讨,正是这份报告的迷人之处。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强国”和“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重要支撑,数字文化经济是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重要形态,也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文化经济报告》由腾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强强联合编制,能充分发挥学术研究机构和行业研究机构的叠加优势,让报告内容既有学术前瞻性又贴近行业实际。报告对数字文化经济的范围、特征、发展模式等进行研判,并对“探元计划”优秀企业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对于深入了解数字文化经济发展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助推文化经济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

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的宽广纵深,不仅为人文以化创造了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性,更是为基于科学的技术发展提供了合乎人文的有机生态。以“数字文化经济时代”定义2020中国文化新经济发展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研究团队具有战略格局的深远洞见。百年未有的大疫情促发了人类“文化进化”的数字化突变,我将这个报告视为数字文化未来简史的一个预言。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洪忠

这份聚焦数字文化经济的报告给我留下两个深刻印象:一是对数字文化经济做了全面的前沿跟踪,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这一新兴业态的发展趋势;二是基于传播学视角对前沿材料做了整理和分析,具有专业参考价值。

获取完整报告????:

关注“腾讯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2021”,下载报告全文。


探元计划

探元计划是腾讯研究院旗下的文化科技研究品牌,旨在依托腾讯领先的前沿技术和丰富的产品实践,致力于搭建思想洞察和产业实践的跨界交流平台。

2020年,腾讯研究院、腾讯5G生态计划、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起探元计划2020案例征集计划,旨在通过征集、遴选代表科技文化融合的前沿性案例,集中展现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多元场景和创新成果。并以点窥面,探寻运作机理和内在规律,解锁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更多未来可能性。

2021年,探元计划再出发,如果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可以来稿或与我们沟通您的所思所想!

联系地址

tencentresearch@tencent.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由 数艺网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文化科技 数字文化 新闻 IP模式

3747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