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钟建辉,今年AR/VR产业或迎来补偿发展期
-
2021-03-10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钟建辉
2016年“VR元年”后,引发人们对VR技术的热情。但这只“风口上的猪”却在第二年跌入谷底。由于过度的概念炒作、资本盲目进入、核心技术瓶颈,产业水平远远低于预期,人们从欢呼变为观望,AR/VR被认为是“热不起来的风”。
2021新年第四天,沉寂的VR行业传来消息,某视频网站VR项目子公司获得了B轮数亿元融资,创下了2020年至今国内VR领域单笔融资的最高纪录。
岁末年初,深圳宝安。一个名为智谷的创新创业园区内,深圳市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协会(简称:深圳市AR协会)秘书长钟建辉在PPT里敲下一行字“2017年:产业谷底,2018年-2021年:补偿发展期,2022年-未来:核心技术突破,战略机遇期”。在深圳这座国内AR/VR产业的龙头城市,钟建辉亲历过行业的波峰与波谷、万众瞩目、资本撤离。然而在起伏中,很多应用场景悄然走进现实。
科幻得像个“变戏法的骗子”
作为一种新技术,AR/VR的概念已经存在多年。
1930年代,AR/VR就已经出现在科幻文学作品中。20年后,美国电影制作人摩登·海里格(Morton Hellig)提出了“体验剧场”,随后发明了沉浸式视频游戏机,供人们观看体验。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开创性的时刻到来。
1958年,英国皇家海军创造出第一台基于计算机的HUD抬头显示设备,并将其装载到“掠夺者”攻击机上。10年后,哈佛大学电气工程副教授伊万·萨瑟兰发明了首个头戴式显示器,能够将简单线框图转换为3D效果的图像。
从1990年代到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AR/VR技术的新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科技新闻里:美国空军阿姆斯特朗实验室,路易斯·罗森伯格开发出了一套虚拟现实系统,实现对机器的远程操作;NASA在X-38航天器项目中首次将AR技术用于导航;2000年,第一款户外AR游戏问世;2005年,第一款以手机为载体的AR游戏诞生……
然而,新技术从科幻走入现实,最先迎来的可能并非拥抱,人类星辰大海的梦想总是有怀疑和嘲笑与之伴随。就如硅谷“钢铁侠”马斯克宣布要移民火星那些年,怀疑与嘲笑从未停止。
这样的怀疑,灏存科技有限公司CEO熊鹏航也曾真切感受过。2017年,从巴黎六大工业计算机工程与图像工程人工智能方向硕士毕业,熊鹏航迎着风口回国创业。在一次路演中,他用手势隔空控制无人机升降。这个炫酷的展示中,他感受到了惊叹也同样感受到了异样的眼光:“他们当时可能觉得我是个变戏法的骗子。”
作为一家拥有国际视野的产品研发与销售公司,熊鹏航的企业专注于穿戴型手势识别于全身动捕技术的研发及在VR/AR/MR领域的应用,产品主要应用于游戏、培训教育、影视动画市场。三年来,他们的产品已迅速更新到7.0版。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他们拿到一笔投资,成为国内全年20个获得资本青睐的项目之一。
说起这个段子,熊鹏航会咧嘴一笑。事后,他也为当时的怀疑找了个理由:那是第一代产品,还有瑕疵。
未能如预期占据人们的客厅
人们的怀疑与嘲笑可能并非没有理由。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Google、微软等科技巨头相继进入。Google发布AR眼镜,紧接着微软宣布进军AR/VR领域。到2015年,AR/VR成为全球科技行业新热点,投资实现连续6个季度的增长。
2016年到来时,人们都在迫不及待畅想AR/VR这项新技术的未来,还有背后诱人的巨大市场。然而,从风口到“热不起来的VR风”,仅一年的时间。PEdata的数据显示,2017年起,行业逐年走低,全球投资案例从2016年的436宗下降到2020年的122宗,投资金额也逐年下滑。
钟建辉认为,除过度概念炒作和资本盲目进入之外,困扰整个行业的仍是核心技术瓶颈:昂贵的头戴显示设备、不够友好的体验、可供娱乐的内容偏少,让人们热情盼望的C端市场发展远远低于预期。
广州凡拓数字创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0年就成为广州亚运会图像设计服务独家供应商,作为较早进入VR/AR领域的应用型企业,公司媒体事业部总经理林日新列举了行业硬件和软件上的几大问题。在硬件上,受限于几个方面:光学解决方案不够成熟,目前主流光学解决方案会导致眼镜结构偏大偏重,长时间佩戴体验不够好;主控芯片性能不够强大,穿戴设备仍依赖于主机电脑;目前主流解决方案需通过手柄等硬件进行交互体验,手柄会出现不够灵敏信号不稳定等状况。
软件方面,也受困于两大问题:高清实时渲染技术还是依赖于高端显卡、PC设备,导致成本提高;内容软件交互体验不自然,如通过手柄等硬件的交互,体验不够人性化。
现实情况与林日新描述的相差无几,VR设备在移动端产业化进程不够快,占据普罗大众的客厅和移动终端的预期看上去遥遥无期。
疫情下的新机遇,5G带来新寄望
人们畅想关于AR/VR的未来,似乎仍停留在科幻电影里?钟建辉并不这样认为,在过去几年里,AR/VR已经悄悄渗入了人们的生活。
在房地产等垂直领域,购房者已经可以不用去现场,而是通过VR看房。导航APP中,基于AR技术的增强现实技术模块也已被广泛运用。新技术还出现在了国内的传统新闻业,2020年岁末,新华社推出基于MR(混合现实)技术年终十大新闻盘点,对于新闻受众来说无疑是一次炫酷的表演……
魔幻的2020年,疫情将人们隔离成孤岛,也意外带来了AR/VR这类新兴技术的强劲需求。只是需求并非来自人们曾经寄予厚望的C端,而是来自B端。
过去一年,那些在行业起伏中生存下来的公司欣喜地发现了新增长点。在泛房地产链这个垂直领域,林日新坦承,过去的一年获得了较大的增长。钟建辉表示,获得较大增长的并不止房地产领域的应用,还有远程教育培训和医疗。
5G时代的来临,也让业内充满期盼。5G将满足AR/VR对网络带宽和时延提升的要求,用户体验速率从4G网络的10Mbps逐步提高到3.5Gbps,时延也从10ms降低到1ms。这对于当前AR/VR渲染能力不足导致的眩晕、互动体验不强和终端移动性差等痛点问题具有一定缓解作用。
林日新也在畅想5G时代,基于5G的云端渲染技术的应用,未来可大大缓解硬件能力的不足,或许一块屏幕就能解决问题。一次VR看房需要2G流量,太耗流量?这,很快将不是问题。
钟建辉在PPT里敲下的“2018年-2021年:补偿发展期”,并非凭空而来。来自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2020年,虽然经历2017年的起伏,但中国AR/VR产业规模和增幅每年稳步大幅上升:2018年市场规模80.1亿元,较上年增长76.5%;2019年市场规模147.7亿元,较上年增长82.2%;2020年市场规模278.9亿元,较上年增长88.9%(预计)。
未来仍取决于技术突破
虽然新冠疫情意外加速了B端需求,钟建辉认为,更远大的市场仍然是“30平方米客厅”的C端。显然,这取决于技术的突破。行业内,即便是有起伏,人们仍对技术进步投入了巨大热情。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9年融资规模较大AR/VR技术事件中,全部集中在光波导和眼球追踪两个技术方向。
钟建辉表示,以眼球追踪、光场显示和光波导技术等为例,随着技术相对成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基本能够支撑部分解决方案,有效改善AR/VR设备体验问题。因此技术改良产品及其转化程度受资本关注,更有效地改善用户人机交互不便、眩晕、设备笨重等问题。业内预测,预计未来三年到五年,包括内近眼(裸眼)显示等核心技术将迎来突破。随着光学、声学、处理器等瓶颈获得突破,硬件价格进一步下降,用户体验提升,可穿戴设备将逐渐进入C端。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VR与5G、AI等前沿技术结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业内认为,技术突破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熊鹏航描述了这样一个应用于远程医疗的场景:在偏远的山区,通过远程医疗虚拟现实系统,患者不进城也能够接受名医的治疗。医生对病人虚拟模型进行手术,他的手术动作可以通过5G传送给千里之外的AI手术机器人。机器人完美复制他的动作,手术过程的图像又通过摄像机传回到医生的头盔显示器,并将其和虚拟病人模型进行叠加,为医生提供有用的信息。
对于新技术,钟建辉认为,人们的期待或怀疑都需要时间和耐心来验证。当他在PPT里敲下“2022年-未来:核心技术突破,战略机遇期”时,他坚信:未来已来,只需静静等待。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END--
钟建辉,深圳市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AR/VR B2B平台 — 微泽网创始人。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AR协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