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林万山 NTDD-6.626二宙 “紧急迫降”
-
2021-01-06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色嬷嬷
林万山首次在FAS(Fun & Fashion Art Space)潮流艺术空间主办的《紧急迫降》主题展上展出作品《NTDD-6.626二宙》,作品题目比较唬人,作者解释为编号“6.626”的“二宙”是NTDD系列宇宙中的最小构成单元,为系统本身提供基本耦合力。
耦合是指能量从一个介质(例如一个金属线、光导纤维)传播到另一种介质的过程。通俗点,可以把耦合理解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意思。
黑色空间中高悬一个类似人造飞行器的“6.626二宙”,其内壁布满经文,前置螺旋桨飞速转动形成3D影像投射的界面,“6.626二宙”的内外都闪烁着流动灯带,象征动态传输。
撇开术语,并不影响观众去体验,他要表达的不是科学本身,物理学术语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他以往的作品曾引用佛教术语、借用寺院场地,不等于他在阐述或表达佛教内容,和其他视觉艺术家一样,作品都是艺术家对自身存在的理解和思考。我们已经习惯艺术家用笔和各种材料创作,从二维、三维到四维的视觉表达。如果说古典视觉艺术好比核爆的源点,炸裂扩散,现当代艺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突破、颠覆,表现手法裂变式地扩散,好似已接近“杀伤力”的末端。庆幸的是在“艺术终结论”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影音、数字多媒体图像开启一个新的纪元,拍摄、编辑、建模、编程、传输…… 林万山正是少数掌握此类技术的艺术家之一,多媒体和AI技术参与艺术创作的势头已然崛起,此类作品的运行不但需要消耗相对大量人力和财力,声、光、电,一切玄妙感受的营造,基于一套相对复杂的技术支持,还包括社会其他资源的调度和沟通配合,跨领域合作,从而转化成一种新颖的、多元的神奇视觉效果体验。让观众处于声光电环绕的特定场景。
林万山的数字多媒体装置作品基本上用黑白来呈现,炫目中有沉静,他说是出于对于审美的嗜好,单纯的黑白也有别于舞台光电效果。黑白既强化形式,又节约成本。
作品场域的设定是构成作品的重要环节,历史所赋予人文环境的内涵成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比如,林万山喜欢馒头山,是因为那里还保留着最地道的老杭州市井生活方式,城市拆迁让这里变成点缀城市的古董。这里的一口老井,养活了周遭历代的街坊四邻,打水洗菜烧饭,它是周遭人生活的源泉。G20全城翻新,馒头山只此一处得以保留,它已不再是生活的源泉,它的象征意义凸显出来。再比如,他联合街头艺术家FISH,完成一次在釜托寺华严殿的多媒体涂鸦《游戏神通》,寺院被光线“肆意”涂抹覆盖,其建筑空间参与构建作品,林万山试图用影像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修佛、悟道、传法、涅槃,用他自己的语言进行诠释和重塑,在场域中制造某种冲突与思考。以及在龙泉寺安设《耕魂乙》等作品。联想到日本僧侣药师寺宽邦把《般若心经》演绎成流行乐,朝仓行宣在寺院里主持电音法会等等现象,证明佛教寺庙的清净环境也躲不开历经似水流年。铁打的营盘迎来时下潮流的“兵”。
声光电作品的呈现显得深邃奇特,但只要断电一切效果瞬间化为乌有。比实体的艺术表达更接近“幻象”。所以,就我的理解,林万山的作品有意无意地传递了佛教之“色空一体”的智慧。
2019年1月,他与偶像明星吴亦凡合作大胆创新《烎》潮音发布的舞台效果,将视觉艺术与流行文化的融合乃当今社会代表性现象,场面盛大依旧体现并践行着现代艺术的精神内涵。依尼采的一句颇具深意的话“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来推断,如果年轻艺术家作品中呈现出靓眼的“水面”,必有一定深度……
您在创作时,最讲究什么?是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还是对于技术的追求?
林万山:情感是第一位,内容是情感的载体,技术只是内容的支撑。
可以分享一下您在艺术道路上受影响比较深的一些点吗?
林万山:个体在艺术中获得快乐与慰藉是最大的终极意义。
“挑战是永远存在的,来自身与外界的都有,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基本需要你付出一生的心力,不断学习与探索,幸运的是,我都还算乐在其中。”
——林万山
↓↓↓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数艺网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
林万山 3D影像投射 古典视觉艺术 数字多媒体装置 舞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