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跨界媒体,艺术前沿 | 王志昂:我只是提问者
-
原创 2021-01-02
本文来源于:宝藏
跨界媒体,艺术前沿
在无数种表达方式与技术媒介都可能成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今天,艺术家们被赋予了无限的自由,他们以真实的艺术态度和自由的感知不断探索艺术与媒体的边界,寻找各种可能性。虚拟现实、机械装置、实验影像、激光、声音装置、VR影像等方式,构建起当下中国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动态。
本次专题通过三位新媒体艺术创作者的视角,在新年初始为观众带来极富新鲜感和冲击力的艺术体验,带大家走进“新新人类”的艺术世界。
新媒体艺术家,UFO媒体实验室成员,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联觉视听、综合装置、跨媒介现场即兴等领域持续创作,对媒体艺术创作的未知领域继续发掘。尝试借助视觉暂留、空间错视等身体经验,结合空间与媒介制造给观者陌生的感官体验。
2020年10月, UFO媒体实验室受西戏邀请策划“出口 EXIT”艺术项目,将建筑、空间和新媒体融于一体,借由影像、声音、灯光与复杂观展路径等多种创作媒介组合呈现一场多维度沉浸式艺术展。作为项目的参与成员之一,王志昂与电子独立乐队Frankfurt Helmet联合为之创作了一件动态影像视觉作品——《髓海》。
《髓海》 2020年
UFO艺术项目:《出口 EXIT》沉浸式艺术展
视觉:王志昂
声音:Frankfurt Helmet
数字影像、尺寸可变
采访那日,记者特意和王志昂约在了“出口 EXIT”的展览现场。
黑暗的展厅内,两扇高6米、宽15米的巨型LED弧形屏幕上,数不清的白色粒子在迷幻式音乐氛围的烘托下,不断蔓延、翻滚、分裂、弥散……屏幕尽头是一道狭窄阶梯,不时有烟雾环绕,身处其中,听觉、视觉等所有感官刺激全方位倾泻而来,让人的思绪不自觉开始飘飞,似河流般在脑海深处掀起波澜。
“也许,这就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可以让观者根据自身经验产生不同的联想。”王志昂说道。
《髓海》片段
作品本身便是他的联想
▁▁▁
近年来,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无论是展览、表演现场还是秀场,我们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但新媒体艺术到底是什么?也许大家并不清晰。“涉及新媒体,大家可能自然而然便会联想到声光电,但实际上,它们只是新媒体艺术使用的不同艺术媒介罢了。”作为一位新媒体创作者,王志昂认为,“新媒体是一个大的综合分类,创作很自由,不局限于声光电,艺术家也可以利用文字、油画等任意媒介来进行创作。”
王志昂在“出口 EXIT”布展现场
此次王志昂创作的《髓海》是一件较为典型的动态影像视觉作品,创作时由声音起步,再结合空间联想至画面的视觉效果。声音来自国内电子独立乐队Frankfurt Helmet的《winter》(《冬》)。作者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武汉冬季的湖面,烟雾缭绕,边界不明,亦如脑海中的回忆,真实的凌厉和虚幻的美好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失去了边界。王志昂的联想便由此展开深入。最初听到这段旋律时,他的脑海中骤然浮现了一个发光物体,如液体能够肆意流动、变形,并逐渐演变成一团可以任意变幻的意识。
《髓海》片段
如何在屏幕中呈现意识运动?这成为了王志昂的创作切入点。
“如果一束光被看见是因为它受到粉尘杂质的反射,那么大脑中的情绪和想法,必然也要借助其它元素才可以被察觉,而这一认识过程有可能是借由脑细胞运动、神经元传递等机体反应完成的。”顺着这一方向,王志昂的视觉创作思路逐渐成形。
在他的联想中,作品呈现的空间如果是一个大脑,那么在展厅中观看,便犹如站在被剖开的大脑面前。屏幕的正面,呈现的光亮代表着意识的某一个瞬间,而粒子与粒子之间的交融变形则隐喻着意识的思维过程。整洁明亮的屏幕背后,是复杂琐碎的路径结构与影影绰绰的信号指示灯,当观者在前后空间中穿梭游走时,视觉体验的落差会让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究竟哪一边才是真正接近自己想要的真实“意识”?
《髓海》片段
创作思路一旦清晰,后续的实现过程便十分顺畅,王志昂仅用了一个晚上便完成了《髓海》的视觉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粒子被拉伸之后会产生一个个环状起伏,而当环状起伏在大屏幕中呈现时,会产生如小土丘一样的立体视觉效果,仿佛某个物理空间被视觉影像改变,这令王志昂感到兴奋。
《髓海》片段
在接到创作任务之初,王志昂设想此次创作与以往并无不同,可能会在一块常规的矩形屏幕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但具体了解之后,他才发现“出口 EXIT”展览的设置较为特别,譬如在展厅中放置的两块巨型弧形屏幕。
“其实,动态影像视觉作品不仅是视觉和声音的艺术,它和空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需要艺术家根据空间细节和屏幕结构反复推敲,从而让作品适应于展览空间。“王志昂介绍说,“如果把正面左右两侧的屏幕当做人类的左右半脑,那么把原本放在一块屏幕中的视觉内容显示在两块屏幕上,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向我们展现了更深层次的大脑运动,我觉得这也很有意思。”
王志昂在“出口 EXIT”布展现场
新的视觉体验
▁▁▁
在日常的创作中,视觉创作是王志昂最主要的部分,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视觉作品其实并不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可能还是太抽象了吧。”在创作中,王志昂醉心于尝试借助视觉暂留、空间错视等身体经验,并结合空间与媒介创作独特的视觉效果。“事实上,我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为观众呈现新的视觉体验,仅此而已。”
作品中的发光粒子通过汇聚、疏散,使观众产生空间被挤压、变形的视错觉体验
2019年,王志昂与声音艺术家刘晓江受到铜陵田原艺术季的邀请,共同为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犁桥村的朱文公祠创作动态影像视觉作品。
朱文公祠
这是一座崭新而又古老的祠堂,虽落成时间不久,但其一砖一瓦皆源自于古徽派建筑,整体自然呈现一派古朴面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同时期的文化都在这座建筑上留下了痕迹,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其实并没有特定的元素符合建筑的状态,声音和视觉的构思几乎同时起步。”王志昂说道,“那时我和晓江常常沟通创作想法,渐渐产生了一个共识:这座祠堂像停在平地上的一艘船,从遥远的时空穿越而来,一直游荡至今,承载着时间的洗礼。”
《建构解构》 2019年
铜陵艺术季 · 重生/幻音徽祠
视觉:王志昂
声音:刘晓江
作品取名为《建构解构》,着重凸显祠堂的时间属性。在声音方面,刘晓江运用“老调重弹”的思路,在创作中加入了鼓、钹、锣等当地传统乐器来加强声音的时间属性;视觉方面,王志昂则用新的视觉语言重构时间进程,每一个视觉都是组成这艘“船”的时间元件,并将其不断地重组、构建。
《建构解构》片段
展示当天,黑暗的祠堂看不见一丝光亮,忽地灯光一闪、锣钹一响,混沌密集的粒子开始高速四散。随即,又传来一声琴响,粒子泛起层层波纹:迷幻的线条,影影绰绰的祠堂影像,高速变换的讯息、文字……所有的一切瞬息万变,犹如时间在此刻被快速压缩、滚动。身处其中,让人不自觉将自身置于时间的洪流,完全分不清极速变换的事物究竟是时间,是建筑,还是自己本身?
《建构解构》片段
艺术是更自由的
▁▁▁
采访时,王志昂穿了一件“出口 EXIT”展览的文创短袖,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便和他在结束后闲谈了几句。他举起右手摸了摸鼻子,略带腼腆地说道:“其实也没有为了采访特别准备,只是见哪件衣服干就穿上了。”
事实上,对王志昂来说,创作是自己最值得关注的事,自2015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他便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动态影像视觉的创作之中,“刚毕业的时候,什么都想要,好看的颜色、酷炫的动作……都想添加到作品里,直到对自己掌握的内容有所了解后才逐渐明晰:并不是所有的创作素材都要加在作品里,有时候只需要用很简单的方式就能完成作品表达。”王志昂介绍说。
创作时的王志昂(左一)
作为一名新媒体艺术创作者,王志昂清楚地认识到,正是因为技术的发展,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在画面中得以呈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掌握的技术越先进,算法能力越强,便越有可能创作出想要的画面效果,这正是王志昂的艺术追求之一。但技术的提升并不是他的唯一追求,在他看来,技术只是辅助创作的工具,如果过多依赖技术,技术可能反过来成为创作的限制。“技术很强大,但艺术是自由的,你可以选择用技术,也可以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创作。毕竟技术的强弱对作品创作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不使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同样可以完成自己的创作表达。”
宝藏对话王志昂
宝藏:如何欣赏新媒体艺术展览?
王志昂: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现在许多观众在欣赏新媒体艺术作品时,总是想立刻了解作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表达了一个怎样富有深意的观点,但事实上,新媒体艺术并没有这样的定式,甚至可能连作者也不明白它的最终意义,此时艺术家便成为一个提问者,而不是一个解答者。
调试时的王志昂
其实我在涉及综合媒介影像这一创作领域之前,对这类作品也挺陌生的,观看时也会有不解。但随着观看体验的增加,我的观看方式会日趋多样,不仅可以凭借自己的视听感受,还会动用自己的情绪感知获得一些感受。虽然这不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但确实是观看新媒体作品时所获得的独有经验。
所以,如果一开始便带着“看懂”这一目的去观看一件作品,这可能就是一个误区。偶尔尝试着去欣赏一件没有答案的艺术品,未尝不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宝藏:有什么创作计划吗?
王志昂:新媒体创作是散点状的,覆盖领域很广,具有随机性,需在不同的方向尝试探索,寻求新的创作效果。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中,我希望能够涉及更宽广的领域。
文中视频、图片皆由受访者提供
· 免责声明 ·
编辑 / 制作:徐缓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宝藏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