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养分|“沉浸”式空间——城市中的交互装置
-
2020-12-21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虚拟空间艺术
如今,公共艺术早已成为了热门话题,也有愈来愈多交互艺术装置逐渐从室内走出,矗立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公共空间使得此类交互作品更注重作品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以及作品与环境的相融。相较于美术馆里的传统艺术,分散于城市空间中的互动装置艺术则看起来更加“亲切”。公众与传统艺术的对话形式大多为单相交流——即停留在自己单方面的感悟。而当一类互动装置走出展馆,同城市融合后一方面展现了公众的审美,另一方面公众的这种文化需求又反作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使得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图一:矗立于城市中的“通感的灯”
城市中的交互艺术装置往往需要创作者考虑更多的方面,注重欣赏者自身情感的流露与把握作品蕴含的思想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诸如城市地理位置、受众需求性、参与性、装置的主要表现形式等等客观因素。
——需求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依次由低到高排列。因此诞生了一类用以满足公众生活需求的交互类创意作品。它们大多存在于城市中的公共通道、广场商场等重要活动空间。人们每天都会在城市中行走,也因如此人们才会对城市产生熟悉感,合理的利用道路空间且有创意的放置交互类装置可以起到点缀城市的作用。
图二:瑞典首都地铁站音乐台阶
如图二所示,以声音媒介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将传统的楼梯外形包装为钢琴的黑白键,行人踏上台阶便传出对应的音符。这一装置赋予枯燥的爬楼乐趣,使得公众上下台阶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加,同时缓解了高峰时期的电梯压力。这种形式也陆续在我国南京、杭州等城市地铁空间所借鉴。
图三:Voice Tunnel 声音隧道
图四:Voice Tunnel 声音隧道
图三—图四则是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公园大道的隧道中,该隧道有着 200 多年的历史,但也是直到 13 年的 Dot Summer Streets 活动时,才真正的向人们展示了它的魅力。艺术家Rafael Lozano Hemmer 将自己的装置作品《声音隧道》(Voice Tunnel)展示在这个公共空间内,使这里成为了大家都可以参与的交互艺术区域。随着声音的变化隧道两侧亮起规则的图形,声音与视觉的配合使体验者置身一条时空隧道一般。同时,该装置利用隧道自身的特性加强音效听感,是整体体验感更震撼。
除了必要的通行空间,诸如商场这一类的活动空间往往也会出现这类作品。一方面商场本身的客流量就是最好的交互对象,另一方面此类富有趣味性的交互装置可以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可以做为消费者休息的场地。
图五:《池塘》
该交互装置位于里斯本科伦坡购物中心,由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博物馆空间,用来展示由 JenLewin 设计创作的《池塘》。
展览空间外观由 2 万条黑白织物包围而成,这些织物包裹出了整个空间,并且可以随着气流的吹动而摆动。整个空间呈圆柱筒形,位于商场的中心,既满足了自身“池塘”的固有属性,也符合购物中心空间的构建。黑白织物交错的垂悬着,并没有完全接触到地面,因此从外部可以看到彩色的光线从空间内部散射出来,同时当观众进入空间内部时,也能看到外面照射进来的光线。而设计师在设计时为了强调内置作品的重要性,而放弃了主出入口的设置,因此这间临时展览馆并没有完全精准的“门”,人们可以从任何地方进入。
图六:《池塘》
图七:《池塘》
虽然从内和外部都可以看到光线的照射,但是由于对亮度的控制,从外部或从购物中心上层的走廊看,都无法看到作品的样子。但由于整个展览空间的顶部是很平整的,因此从购物中心上面看下去,顶部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织物屏幕。观众也可以看出这种织物的独特质地。
图八:《池塘》
展览空间的内部是一个全白色的穹顶,表面可以反射鲜艳多变的色彩,在内部凸显了作品。整个作品最独特的地方就是不断变化的颜色,是这件交互作品如艺术品一样。同时整件作品的材料非常一致,周围也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参照物,很容易使观众在这个空间中产生迷幻的感觉。
——参与性——
公共交互类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吸引民众进行广泛的参与互动,所以设计主题上要自然化、生活化进而增加作品亲和力的同时富有趣味性。这类交互装置多位于城市绿地空间——公园、沙滩等大众娱乐场所。增加场地的吸引力的同时,为来到此处的公众提供更具趣味的放松方式。
图九:《Sonic Light Bubble》
图十:《Sonic Light Bubble》
《Sonic Light Bubble》 是一个直径长达六公尺的透明充气泡泡球,泡泡上面布满了一系列的LED灯盘,人们在触碰之时它会以光点和声响回应,为城市带来360度的视觉盛宴。
图十一:《棉花糖跑步机》
图十二:《棉花糖跑步机》
《棉花糖跑步机》是一款将运动与甜点相结合的先锋跑步机,可将参与者的汗水变成“甜蜜的味道“。
图十三:《棉花糖跑步机》
跑步机运动起来伴有雷声,闪电和薄雾的互动效果,在跑步机上跑步时,所产生的动能与生产棉花糖的机器相连,人跑得越快越久,生产的棉花糖就越多。同时电闪雷鸣的效果有着更深层的寓意,寓意我们在经历痛苦后定会得到甜美的回报。旨在向追求梦想艰苦奋斗的人们传递积极的信息。
我们可以看到,此类交互装置受所处空间影响体积都有其局限性,但装置自身足以满足体验着的多种需求且极具趣味性。
——趣味性——
交互装置艺术通过把物体和空间转化为符号的方式将表达的思维和情感传递给参与者。而极具趣味性的城市空间交互装置则会从不同维度给予参与者体验感。
图十四:《跷跷板》
图十五:《跷跷板》
图十六:《跷跷板》
如图十四至十六,该组装置采用了跳跳板这一元素,其原本就是童趣的象征。跷跷板灯光随人体上下运动会同步变化,音乐声也会随光线流动而变得不同。跳跳板被放置于城市公园、绿地、沙滩等地。既丰富了来此的游客的体验,又塑造了美妙的艺术氛围。
图十七:《泡泡与魔法师》
图十八:《泡泡与魔法师》
图十九:《泡泡与魔法师》
《泡泡魔法师》是2019悉尼国际灯光节上的一个关于灯光的互动艺术装置。整个互动装置按照泡泡的造型进行打造,体验者通过对装置吹气的形式,达到一种吹泡泡的感觉。吹气后泡泡会呈现出五彩斑斓般的梦幻色彩,从而唤醒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童真。
——感知性——
在装置中,材质是其传到媒介,也是表达语言之一。艺术家借由材质可以拥有十分丰富的艺术表达语言,且更好的展现艺术的美感与魅力。城市空间中的交互装置其材质性则更为丰富,风力、液体、直至材质自身都可以成为创作者的艺术语言。这一部分装置多存在于城市滨水空间等空旷的地带,体现了创作者对材质的艺术加工与再创造。
图二十:《城市上方的网》
《城市上方的网》。这组作品是美国公共艺术家Janet Echelman在印度渔村游历时受到灵感启发而制作的。这些网是Janet与各工程领域的专家一起试验出来的结果,将渔网与有科技有机材料相结合,色彩斑斓梦幻。
图二十一:《城市上方的网》
借由风力使其在空中不断漂浮,是一个网,一只游历的水母,每个人看到其都会有自身的联想。
图二十二:《New spring》
图二十三:《New spring》
图二十四:《New spring》
《New spring》则是以日本樱花节的樱花盛开场景为灵感,通过树上一颗颗会往下掉的花苞来表现繁华飘落时,唯美和伤感交织的自然时刻。该装置使用特殊的材质,掉落的泡泡会在遇到衣服布料等织物的时候,维持原状然后轻轻弹开,但在接触到人的皮肤之时,就会破裂、化成雾气。
图二十五:Anthony Howe - “魔幻系列”
图二十六:Anthony Howe - “魔幻系列”
图二十五—图二十六是则是动力学雕塑家安东尼·豪创造的动能作品,他使用专门的软件工作,首先用数字方式对每个零件进行样机制作,然后再用金属制造单个组件。因此装置的运动完全是由风产生的,即使微微的微风也会使数十个旋转的部件起作用。拟象派艺术小组认为,只有用“非存在”才能解释“存在”。这个装置作品在风的影响下将“蝴蝶效应”系统的展示在人们面前。
公共空间的交互类装置艺术其服务对象是面向大众的,创作者通过交互这一形式将意识以“物”的形式同环境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家在装置艺术中利用到了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媒体、光电、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交互艺术装置的互动性更加多元的调动出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空间中的交互装置会让我们领略到更多的可能性。
版式设计:韩碧
电影(电视)虚拟空间设计专业自2006年建立以来,以新技术变革下的电影为核心,拓展到未来视听形态和叙事表达的艺术与科技前沿,强调观念和视野的前瞻性,注重以多学科思维和手段实现艺术创新的聚合能力,为业界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众多国际重要奖项。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数艺网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