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玩儿|观展·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世界处理器”
-
2020-12-14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虚拟空间艺术
2020年度的亚洲数字艺术展于9.26-11.22日在北京五棵松时代美术馆展出。红白黑的故障艺术风格主题海报沿用了2019年的版本。
整个展览共有32件作品,融合了包括AI、VR、虚拟现实、影像、装置及交互屏幕等在内的多种技术元素。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设置了线上展厅,通过手机屏幕也可以“进入”展馆参观,滑动手机即可代替脚步移动。线上展厅还有VR等模式可供选择,如果你有一副VR眼镜,将会获得沉浸式更强的体验。当然,线上展览是免费登入的,想要获取更全面丰富的观展体验,还需要线下走一趟。
展览在深度上有足够的分量,对32件展品进行完整的参观解读需要相当的时间精力。不论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或只是看热闹式的走马观花拍照,都有足够素材。
入场左侧的墙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地图”。这幅由邱志杰先生创作的《技术史地图》梳理了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展示在画布上的既有传统水墨笔法,又结合了5G、AR等新技术。在带来美和思考的同时也是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
地图的内容非常详尽,既涵盖了地理方位也跨越了时间维度。图中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技术、场所、发明,像一本世界技术史的全开版百科全书。无论视线停留在哪里,都有丰富的知识涌来。
下图中的若干个扁圆柱体,远远的就吸引了观众目光。细看才发现原来每一个上面都是一幅具有记录意义的图片。包括了对于全球贸易、环境变化、气候、人口、财产等一系列的数据统计。
展出的形式感很美,想要深入探究其内容还需要观众自身多花时间进行细致完整地观看。
本次展览最吸引眼球的部分想必是这件《PROTOTYPE-1》。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激光和装置,门形的LED显示屏,通过编程的视频,通过投影以一种奇特的秩序发光发亮。
只是记得当心,观看或合影的时候避免直视激光哦。
跑到“门”下面让同行的朋友帮帮忙,就可以得到一张酷炫照片:
作为一个科技性的展览,场馆内也不乏可以进行互动的展品和装置。
这件叫作“溶解时间”的影像交互装置,设定模仿流动液体的图像,其形态会根据屏幕前观众的动态进行变化。
《FALL AGAIN FALL BETTER》:踩一脚地上的感应板,屏幕里的人们就纷纷倒下。不过,每次倒下的姿势都不一样。也许这就是“fall better”吧。
《GAZE》,走到电脑前,你的形象会实时呈现在屏幕上。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在“观看自己”。
《骷髅幻戏图》在画面上呈现古代的工笔画风,文字和表达也沿用古体。它在构成上采用了触摸显示器,观众可以通过触屏控制作品中骷髅形象的动态轨迹。看似大骷髅牵线“戏弄”小骷髅,其实切断最大的那条线才能够结束游戏。这时会发现,原来大骷髅才是真正被牵线控制的傀儡。
此外,为呈现更好的展出效果,展览中还有部分展品在封闭或半封闭空间中展示。
《AMOS’ WORLD》通过分集电视节目的形式,表现一系列有关资本主义时代个人与社区的幻想和与之不符的现实。视频中出现的人物形象Amos也是虚拟构建出的,更加契合了泡影幻灭的主题。
装置与视频共同展出的形式很具有独特性,影像中出现的形象以实物的形式在荧幕前放置。《从属包含》这件作品的故事梗概也如同展出形式一样,离奇而有趣。
《太阳工厂》的展示布局给予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和沉浸体验,整个空间的内部在暗环境下充斥着蓝色的光带,在观看画面时还可以躺在躺椅上。而屏幕中播放的作品同样蕴含了艺术家对于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带有科幻的思考。
《无去来处》是一件空间影像装置作品,在密闭空间的六个面上全方位进行整体的光影投射,斑斓变幻,有一种超自然的空灵之美。
《“未”填海》在全空间多角度投影的同时,还加入了一些立体的装置元素,使得投射下的影像不仅展示在平面,也受到几何体块的切割、遮挡和变形。
《SOLUTION YOUNEED》以两块放大的手机界面似的屏幕展示,记录了Instagram上面两个编程“机器人”通过留言互动下棋的场景。试想如果在现实中上网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怀疑到是两个机器人在“交流”吗?
此外,展览中还有《微风生命》这样的动态装置,
细看之下,又有一种机械之美。
《一起看电视》:植物面对电视节目是怎样的反映呢?
《MY%DESKTOP OSX 10.4.7》:电脑的一组“故障”界面表演,“歌颂失败的美学”。
每一件作品都包含作者独特的个人色彩和新颖的数字化展出形式,观看展览除了打发闲暇时间更可以给艺术类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些创作思路。对作品的解读既在于艺术家也在于观众,更加深入的理解还需自己探寻。不少展品与虚拟空间空间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信通过观展也可以增进对本专业的理解,并从中获得学习方面的启发。
版式设计:韩碧
电影(电视)虚拟空间设计专业自2006年建立以来,以新技术变革下的电影为核心,拓展到未来视听形态和叙事表达的艺术与科技前沿,强调观念和视野的前瞻性,注重以多学科思维和手段实现艺术创新的聚合能力,为业界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众多国际重要奖项。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数艺网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