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展示:信息之美还是空间的游艺

2020-11-03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策斩

最近参观了某个以天体知识为主题的沉浸式科学艺术展。 

在展览的入口,最显眼的不是任何与主题相关的装置或知识,而是数百根密密麻麻从天花板垂下的光纤灯,和投射在地上的一些激光投影。或许是为了模拟出宇宙黑暗而广阔的感觉,整个序厅除了这些光纤灯和屏幕的亮光,几乎没有更多的照明。不少观众们聚集在大屏幕前或是光纤灯处拍照留影,而真正关于天体的文化、历史、探索的讲解被挤在一边黑乎乎的几块板子上,几乎看不清上面写着的短短介绍,或是那些其实颇有意思的展品。喧闹的环境也让人没有心情再细细阅读任何说明文字。

这种展示形式把展览内容挤到一边的问题在整个展览中都得到了体现。每一个展厅都充满了屏幕、布景和互动装置,但却难以找到可以静下心来体验它想要表达什么的地方。

正如这个展览恨不得把所有时髦词汇都堆上去的定位,“沉浸式”、“科学”、“艺术展”,它最终成为了既不够科学也不够艺术的四不像。展览形式对不上内容,甚至体现在了本应成为亮点的所谓“沉浸式实景舞台剧”中,只见演员穿着显然对不上所扮演的人物的时代的黑色服装,手里抱着莫名其妙的方块灯箱,在舞台台阶上走上走下,假装念着明显是提前录好的台词,时不时作法一般地围绕着几个灯箱突然宣布自己有了科学上的新突破。

令观众兴奋的不是剧本的内容,而是悬在头顶的几盏球形灯突然开始上下移动。

同时,展览的故事线也呈现出了一种想把一切都堆叠在一起的杂乱感,介绍人类关于天体的认识的序厅、复古科幻密室、水景装置、想象未来的微缩模型,一个个展厅之间除了它们的共同主题,转场十分生硬,似乎没有足够的关联和过渡。

从展览中出来,被记住的是七八台同时播放画面的小电视机、忽明忽暗红红绿绿的灯光,而关于展览主题的认识并不比原来更多。整场展览给人的感觉是,它的重点并不在于天体,它只是想借着流行的“沉浸式”的概念,靠布景来打造一个个拍照机会,被牺牲的则是稀释了又被再稀释、被挤到边边角角的展览内容。这样的展览思路被推行到最后,就使展览这一形式最后只剩下了空虚的、即时消费的人造景观,和几张在社交媒体时代多到令人觉得乏味的照片。

看完这场展览,我联想到的是一年前在伦敦科技馆举办的一场同样以某个特定天体为主题的展览。如果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或许从展览思路上两者就迥然不同,并决定了观众从展览中真正获得的是什么。

展览名为“太阳:与我们的星球共同生活”(The Sun: Living With Our Star,呈现于伦敦科技馆。

整个展览以太阳在人类不同方面的影响为主题,串联起四个板块:太阳与计时,太阳与健康观念,太阳与能源,以及当代的太阳观察。

展览的主要区域都没有花哨的灯光、屏幕、表演,你可以说它是一场更“传统”的展览。但是,如果可以暂且误用“沉浸式”这个概念,这场展览比那些大屏幕和场景还原更能让人感到“沉浸”。

这从展览的入口处的设计就有所体现。并非依靠看似华丽梦幻但与主题没有太大联系的技术装置,太阳展只是简单地把拱形入口漆成了符合人们对太阳的第一直觉的橘色、黄色和红色,简洁鲜明地点明了主题,同时也足够抓人眼球。这一设计一以贯之,在整个展览的色彩设计上得到了延续,让观众们获得了如同在明亮的太阳光线中行走的“沉浸式”错觉。

Source:  Jody Kingzett,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 Group

当然,太阳展并不是只有静态展品的古板的“传统”展览,它也有多媒体辅助、互动装置与场景还原,例如室内沙滩和日光浴、可以通过操纵摇杆来观赏全球各地的日出的屏幕,但它们更像展览中为了调节气氛与增进理解而设置的“小品”,而不是没有实质、只有技术和场景、吞噬了内容的怪物。艺术爱好者可以欣赏精美的日晷与太阳装饰品,科普爱好者可以阅读清晰的图解和说明,历史爱好者可以从古天文书或是上个世纪的宣传海报中获得满足。

Source:  Jody Kingzett, courtesy of the Science Museum Group

它虽然并不打破当下不少人试图打破的展览的界限,但它有条理、有内容地依靠展品、说明文字与出彩的设计呈现了一场完整的展览——而这比起追求所谓新潮、强调沉浸式和新奇布景的展览已经要精彩得多。在展览的最后一个板块,媒体技术似乎终于取代了展品和解说文字:观众们走进一个漆黑的房间,唯一的光源是大屏幕上由NASA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提供的太阳表面的高清延时摄影录像,太阳表面在观众眼前不断地爆裂和变化着,仿佛我们从未与太阳如此之近。这一设置让展览结束在了一个难忘的强音之上,但绝不喧宾夺主。

展览,如同戏剧,是一种即时的、临时的艺术形式(如果我们可以称展览为一种艺术),它依赖于现场体验,它本身的内容和表现力重要地决定了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观众的体验,触动甚至改变观众。

时下,一些展览似乎认为不过度依靠技术与新概念,依靠宣传打破边界、新奇体验就无法吸引观众,然而,不重视内容、不愿意在内容的传达上作出思考的展览,除了几张过后就被遗忘的照片,就无法再留下什么。

借用原研哉在设计上的观念来说

在一味造势和求新之前,展览首先应当注重如何实现信息传达之美。

以上。

参考:https://www.sciencemuseum.org.uk/what-was-on/sun-living-our-star#&gid=1&pid=4

练习,练习,一切便随之而来

长按二维码识别可关注策斩公众号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策斩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天体知识 沉浸式科学艺术展 激光投影 微缩模型 多媒体辅助

2025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
策斩

策斩

上海

总包方 · 政/企展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