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走向新亚洲性建筑”——来自东南亚的建筑宣言
-
原创 2020-10-10
本文来源:AssBook设计食堂


作者:洪人杰、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筑师
中泰建筑研究室创始人、泰国暹罗建筑师协会会员
朱拉隆功大学东南亚建筑客座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导师
深究亚洲城市会发现热带气候、绿生态环境、高密度居住生活、无边际延伸的违章建筑,这形成泰国乃到整个亚洲城市独特的人造风景(MANufAcTURE);而这些去文化、去历史包袱的建筑探索实践,进一步开启建筑和地域的崭新印象,并展示人们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重新找到另一种“新”亚洲性。

首先谢谢“AssBook设计食堂”的邀请,分享我们在泰国的建筑实践,名为“走向新亚洲性建筑”(New Asian Cultural Identity)。
我们的实践不同于常规建筑师,我与合夥人Kulthida Songkittipakdee在成立事务所之前分别在海外求学,随后在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和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任职多年。
这些海外实务经验让我们发现,大众与开发商对自身城市的理解非常薄弱,往往会遵从一种引进西方设计思维“嫁接”在东方技术的逻辑,导致亚洲城市的思想总需要向外看;然而这现象却促使我们找寻来自本土的设计方法,也就是如何找到本土文化的“新”认同,或者说如何以传统演绎对未来的想象,是我们做判断最核心的标准。


我们的事务所在建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研究”并行的方式持续探讨亚洲自身的建筑语言。有趣的是,大多数人对于亚洲城市依旧停留于西方现代主义所设计的地标大楼,像是由莫瑟·萨夫迪(Moshe Safdie)所设计的新加坡滨海湾金沙酒店(Marina Bay Sands)、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所设计的曼谷像素大楼(King Power Mahanakhon)、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所设计的雅加达威斯玛·德哈玛拉·萨克提大楼(Wisma Dharmala Sakti Headquarters)、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所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总部 (HSBC Building)…等,这些项目皆作为推动经济改革与城市发展的重要象征,更成为该时期的最著名超高层建筑受到国际关注。
这些实践一方面获得亚洲本地建筑师的赞扬,却也揭露建筑无法表达当地文化象征,进而促使本土建筑师思考“地域认同性”。


以东南亚现代化城市新加坡为例,1965年建国前作为华人移民地,在历史层面仅有半个世纪的累积,而文化层面又与中国极为相似,导致新加坡建筑师很难从历史或文化脉络切入建筑设计当中;但同时新加坡建筑师却可以从地理条件上回应热带气候,并在二十世纪90年代成功塑造一种去文化、去历史包袱的建筑风格,转以“遮阳、通风、避雨”等热气候元素打造崭新的亚洲文化认同性。
这其中包括多数新加坡本地建筑师实践,如黄文森(Wong Mun Summ)和理查德·哈赛尔(Richard Hassell)领军的WOHA事务所、叶润康(Yip Yuen Hong)与Lee Ee Lin主持的ipli Architects。


另外以东南亚著名观光国印度尼西亚为例,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领土由17506个岛屿组成,丰富的天然资源促成房地产开发集中于雅加达(Jakarta)、万隆(Bandung)、泗水(Surabaya)、巴厘岛;这样的现象更引发人口集中因而土地价格高涨、城市士绅化、住宅过分产品化导致建筑设计的衰退等。


随著约翰·哈迪(John Hardy)和伊劳拉·哈迪(Elora Hardy)两位设计师于二十一世纪初在巴厘岛创建竹建筑工作室IBUKU,并以绿色村庄(Green Village)、班布英达酒店(Bambu Indah)、绿色学校(Green School)等项目,透过“可持续性、生态学、节能效应”等理念塑造不同于常态旅游城市印象,进一步开启建筑和地域的新文化印象。


而在亚洲经济枢纽城市的香港,则因为土地资源有限和高人口密度, 导致二十世纪建筑开发仅依赖“容积率”作为设计标准;其中多数香港人都住在公寓大厦,近几年建造的住宅多半在四十层以上,甚至七十层,大多数四人家庭居住在37至74平方米的单元中。


在1976至2006年,EDGE Design Institute 主持建筑师张智强以改造他的套房为例,这个香港典型四米宽、八米深,共32平方米的小空间,在1976年间居住着张智强与父母和两位姐姐共五位成员。90年代家庭成员外搬使他获得广阔的空间,在1998至2006年之间,张智强改造住宅平面,使其出现70多种空间变化的可能性。近期,张智强更在米兰的Confluence • 20+展现紧凑型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全球现象,体现出建筑设计应面对“多功能、标准化、准许多样性”等条件,并思考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高密度社会中,如何创造亚洲新共存性。


泰国的建筑实践也在1980年代经历快速的发展,“城市化”一词作为现代化引擎增加大众消费并促进经济发展,商业办公楼和住宅商品房大量涌现,为都市居民创造便捷的生活质量的同时集体文化思维却受到资本主义操纵,建筑实践更成为市场化的商品开发。


之后城市发展在“纵向”与“横向”扩张──从纵向的垂直视角,其建筑作为实践化工具扮演城市发展与文明化成果,包括由Architects 49 Limited(A49)和Plan Associates设计的One Bangkok著名地标项目;而从横向的水平视角,大众市民仰赖开发商创造的经济效应,并透过针灸式的临时建筑完善城市功能上缺失。
譬如商场边缘的路边摊棚户、底层住宅的加盖雨棚、马路巷弄的杂乱大排档、工地旁的移动式推车等“人造风景”(MANufAcTURE)。这些游击式的临时构筑,建构出曼谷乃至亚洲城市独特的“不均质、肌理感、即兴性”,真实揭露人们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重新找到另一种“新”自然性。
曼谷空盛桑运河
Khlong Saen Saep

我们的研究包括火车铁道市场、高架道路下的棚户、迂回环绕的死巷子等。这种景象仅存在于亚洲城市,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是一种极具本土价值的建筑型态。以我们所研究的其中一个 —— 空盛桑运河为例:近年来因亚洲人口增加、土地价格上涨、交通基础设施大量兴建,在曼谷的空盛桑运河是少数没有被填河造地的“幸存者”;然而运河因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与两边大量的居住别墅,很快地作为观光客与当地居民出行移动的水上捷径(Blue Shortcut)。

有趣的是,空盛桑运河因被大量“外来者”侵占,河道本身逐渐乌烟瘴气、臭不可当,当地船只便即兴地用可升降半透明的PVC窗帘,解决两船交会时脏水溅上人群的问题。而材料本身能引进光线,同时提供水上广阔的视觉体验,成为一个相当廉价又智慧的方法。
另外一方面,上下升降的PVC窗帘,不仅作为遮挡水气飞溅,更作为船只内外乘客与船员的安全扶手,让售票服务员可以在仅30厘米的船板上行走,也协助乘客便于上下船。这种具有透明性、动态感、互动性的外观立面,在没有建筑师介入的情境下,以即兴建构回应地域文化;极灵巧又聪慧的解决方式,让建筑师甚至艺术家发现社会与环境的独特性,并深深地启发著我们亚洲城市!

不均质的材质感、即兴性的构筑形成亚洲城市独特的现象
曼谷MoMA
Museum of Modern Aluminum

曼谷MoMA是我们近期即将完工的建筑,该项目来自我们对于泰国城市研究──曼谷变色龙(Bangkok Chameleon)。在亚洲市区或郊区中,经常可看到既丰富又杂乱的建筑表情,不管是住宅公寓抑或商业酒吧街,立面总充斥著大量广告招牌、阳台围篱、图片影像等;这些元素就像是藏身于城市中的变色龙,白天以大面积建筑材料覆盖整个城市表皮,夜晚则转变成灯火通明又具通透性,替城市提供另一种视觉飨宴。

追溯该现象可回到二十世纪。许多本地建筑师至欧美求学工作,受到世界各地现代化与国际化潮流的影响,建筑开发与设计逐渐走向同质性。现代化与工业化抹灭全球各地文化差异性,它带给我们的是在表面上过着相似的生活、吃着相似的连锁餐厅、依赖着相似的国际化品牌。
文化一词对于当代建筑是否还存在着任何意义?当我们重新审视亚洲的街景时,便会发现标准建设胜于建筑理论,也可以说二十世纪受国际化影响,关于建筑的论述更注重于建造过程而非单纯强调思索,这也导致亚洲城市在过去半个世纪走向均质,并以超高地标建筑作为国家象征。

回到曼谷MoMA,该项目座落于中心边缘的主交通干道──拉查府卢克路(Ratchaphruek Road),该路作为曼谷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周遭环境包括功能配套相当完善的百货商场、国际学校、高级别墅住宅区等,同时又可通达大皇宫(The Grand Palace)、大羅斗圈纪念广场(Wongwian Yai)、廊曼国际机场(Don Mueang International Airport)、曼谷大学(Bangkok University)等地区。


第一次参访地块时,我们对于拉查府卢克路便捷交通与大量车流感到惊讶,道路两旁更充斥著各种招牌,譬如购物促销、房地产优惠、商业展示等,这样的现象与我们研究有著异曲同工之妙,促使我们对仅隔著湄南河(Chao Phraya River)的两个主干道拉查府卢克路和市区耀华力路(Yaowarat Road)产生“同质异象”的兴趣。
事实上,二十世纪中叶由于东南亚国家独立和80年代冷战(Cold War)的结束,再加上金属工业材料的复制普及、商业市场的大量开发、境外企业的联合投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促使城市边缘区域延续市中心开发手段,而这也显示耀华力路如何“成功地”把立面延续到拉查府卢克路。

由于先前“曼谷变色龙”的研究,促使我们对金属招牌立面深感兴趣,随后我们联系泰国最著名的金属制造工厂 Goldstar Metal和AB&W Innovation 并参观他们的厂房与材料。在工厂中,我们发现多数的金属制品都被制造而后用于建筑内部,如结构、门框、零件等,这些构件的功能性极为重要,导致其形状、样貌、材质未受到任何重视;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构件断面如此地奇特,其实是因为结构强度系数的需求,让这些金属构件多次弯折展现其多样的类型(Typology)。

我们对于这样的断面感到很惊喜,常理来说金属构件的制造总是作为建筑的结构支撑,但在曼谷MoMA项目中,我们发现另一种表达材料的可能性,即藉由这种精密计算的结构构件,作为建筑立面进而形成“确定中的不确定性(Certain Uncertainty)”研究。


独特的单元结合结构、照明、机电等多样功能
接著我们与AB&W Innovation开发立面单元,这个构件透过设计整合了结构、照明、机电与遮阳等复合功能外,所有设备还都需要被安装在这个构件中,以达到一体性(Total-ness)效果。此外,我们还与泰国照明设计公司Light Is研究单元尺寸,让LED灯都能精准的放置其中;当第一次看到立面构件与LED灯结合的Mock-up时,让我们想到地块附近的柯叻岛(Ko Kret),这座小岛不仅离MoMA很近,也是曼谷市民假日休闲放松之处。在过去岛上拥有许多森林景观、生物资源,甚至在夜晚还能看见萤火虫;而这种对于自然环境的渴望,正是当下建筑生活所努力的方向!


从曼谷变色龙研究引发MoMA立面设计
这让我们产生一个有趣的想法并重新调整立面单元长短──较长的悬挑构件,受季节风的影响会产生少许晃动,因此照明策略上将LED点光源放至于最长构件;较短的构件,因结构力度稳固,放置厚重的LED线光源。在白天时,MoMA外表看起来像是蒲公英(Dandelion),替繁忙又紧张的拉查府卢克路增加轻柔感;在夜晚时,MoMA摇身一变成为了萤火虫(Firefly),替单调无趣且商业气息浓厚的拉查府卢克路增加一些松弛性与生态感。


立面单元结合照明机电替城市创造一种轻柔性与随机性
或许大家会好奇,这样的构件如何固定在建筑上?事实上我们与AB&W Innovation共同研发立面单元,开发了在构件上增加一个小圆孔断面,这个小圆孔可以让结构连接件隐藏在单元里面,进而与墙体结构整合一起。同时,单元在设计上不仅可用来作立面元素,还能用于幕墙的门窗框架,建立大到建筑小到门窗的一体化设计,从而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这个幕墙构件已经由AB&W Innovation生产,未来若中国业主或设计师来泰国开发特殊的幕墙设计和门窗系统,那Goldstar Metal和AB&W Innovation两间公司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从单元、立面、空间到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从鸟瞰图可以看到这个建筑被单元所覆盖。在大量充斥著混凝土建筑的曼谷,我们所设计的MoMA如同被树根交错包覆,替拉查府卢克路提供另一种新的城市印象。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藉由大量的研究试著把构件、立面、室内、建筑四者整合在一起,因此可以看到许多型态变化,增加项目的趣味性与可能性!


这些方案研究大到立面单元排列,小到个别单元的长短粗细。由于单元构件需具备结构功能,又要结合照明设备,可以看到我们在立面型态变化、结构固定方向、单元尺寸距离、侧向单元与主立面单元交接…等,尝试了近百个研究方案与设计。最终的建筑效果呈现一种轻盈又和谐的视觉感受,当我们不断的研究与思考各个可能性,也同时让建筑更真实地回应社会和环境问题。


幕墙构件的多种类型方案研究
下方这张图可以看到MoMA有趣的侧立面,我们把主力面的构件延伸到室内,甚至延伸到建筑侧面,让整个房子保持同向度与轴线;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引导外部的人自然而然顺著建筑纹理进到场所内部,并且可以产生遮阳效果并解决日照干扰。此外,地块周围有几棵老树,建筑像是被原生的树林交错包覆;这让MoMA不仅只是一个建筑,更像反馈给城市一处自然生态场所。




进入MoMA的路径也是设计重点。我们把入口设置在最左侧,让参访者到达建筑后可以自由地参观行走,并藉由幕墙构件悬挑形成与立面一体的雨棚,隐约引导人群进到室内空间。在最左侧的入口,我们称之为“孔”,主要连接室内外的过渡空间,附加功能包括接待、谘询、展示等;而这个孔洞让到达者产生独特的空间到达感,过滤与纾缓外部所带来的喧嚣、吵闹、浮躁之情绪。



室内延续建筑外部的元素,转换成内部墙面与照明效果外,为了要营造展陈场所的静谧感,在连结室外的大片玻璃处我们调整了立面构件的长度,让悬挑单元“遮挡”外部杂乱的环境,却又能过滤光线并引到室内空间,从而让室内外有不同的感官体验。



曼谷MoMA是一个独特的项目,它最早从市区街道的商业招牌作为研究对象,随后结合各方面顾问研发立面单元,更进一步整合建筑生产链,从幕墙、结构、照明、机电到建筑等。即便此项目仅是大城市中的一个单体建筑,但我们透过立面构件的不均质长度从而打造建筑特殊的肌理感,来回应地块周围环境的无差异性;另外为了节省预算与降低大量材料消耗,构件单元藉由旋转和镜射方式创造出多样化的组合效果,从而成为一种新立面系统。
它不仅是一种新即兴建筑宣言,更是人们如何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重新找到另一种“新”自然性;而这样的不确定与随机,也提供另种思考亚洲性建筑的实践方式,更让当代建筑走向丰富的可能性。

关于材料与细部近百个研究方案
曼谷MoMA(Museum of Modern Aluminum)项目信息:
项目位置:泰国曼谷
设计公司:HAS design and research
设计团队:Jenchieh Hung、Kulthida Songkittipakdee、Jiaqi Han、Qinye Chen
幕墙制作顾问:AB&W Innovation Co., Ltd.
铝材技术研发:Goldstar Metal Co., Ltd.
照明设计:Light Is
照明样板制作:Neowave Technology
涂料工艺:TOA
推荐人

洪人杰
HAS design and research主持建筑师、中泰建筑研究室创始人、泰国暹罗建筑师协会会员。HAS(Hung And Songkittipakdee)事务所通过 "设计+研究" 并行的方式,探讨亚洲自身的建筑语言;他们着重于自然与人造自然的类比,通过城市自身的衍生找寻另一种建筑自然性。其作品涵盖展览设计、装置艺术、文化建筑、宗教寺庙等,擅长将材料与地域的敏感性结合在空间氛围中,揉合建筑与文化的边界创造具有精神性场所,并受邀演讲于泰国创意与设计中心、朱拉隆功大学、阿颂·信艺术学院、泰国国王科技大学、易三仓大学等学术机构。实践之外,他们多年研究东南亚建筑,撰写大量评论文章与建筑专刊在泰国《暹罗建筑师协会期刊》,执行系列展览、出版、论坛等,被泰国外交部表扬海外建筑重要策划人。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ssBook设计食堂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