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2

分享

从黑白,到彩色,再到3D,视觉技术一直在追赶人类的眼睛 | 造就Talk·朱力

原创 2020-10-14

本文来源于:造就

过去几千年,大多数人只能参与历史,记录是少数人的权力。而随着技术的提升,每个人不仅在参与历史,也在记录着历史。

《窗外的风景》 乔瑟夫·尼舍弗朗·尼埃普斯  1826

 

这是1826年,法国的发明家尼尔普斯,在他的工作室拍下的《窗外的风景》,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永久性流传下来的照片。所谓永久性,就是它记录在了一张相纸上,这是第一张照片。

 

从200年后的视角来看,这个图片缺少了太多的信息——

 

这个图片很不清楚,我们不知道它拍了什么;

图片没有颜色,只有黑与白;

图片缺乏动态,因为它是一个静态的东西。

在这之后的100年,发明家们不断地努力去追赶我们人类的眼睛,感知世界的维度。

朱力

光鉴科技创始人兼CEO

下载造就APP,观看完整演讲

 

1888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机。原理很简单,就是把一系列的胶片快速地转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动态的画面,这样我们可以记录时间。 

1894年,彩色的胶片出现,我们终于可以把世界的颜色记录下来。 

1922年我们有了第一部3D的电影,叫做《The Power of Love》,这个时间点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早很多。 

其原理与现在去电影院看的3D电影有点不一样,当时是用两个摄影机,一个是拍红色,一个是拍绿色,大家看的时候有一副眼镜,分别是红绿看不同的画面,这样画面的叠加就有了立体的效果。

当时为了达到3D效果,牺牲的是画面的色彩丰富程度。

 

视觉技术的发展

 

这是第一个100年,我们追赶着人类所感知到的世界所有的维度。而在过去20年,绝大多数人经历了从胶片到数码时代的变革,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 

胶片时代,我们拍照的时候需要在意胶卷还有多少张、冲洗的时间是多久、相册的厚度是多少,因为每张照片都占据空间。

在数码时代,我们拍照的时候,可以立刻看到自己拍的图像,在瞬间就可以复制,分享给其他人,而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奠定了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基础,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去创造和分享看到的信息,只需要关注自己想记录下的画面,然后把它分享出去,剩下的由数码和技术来解决。

 

视觉技术的进一步升级,让每个人、每个消费者的手机上,口袋里都有一个相机,给社会带来了非常本质的变化。

仅仅在十几年前,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媒体的定义是少数的机构,它可以是电视台,可以是报纸,可以是杂志,但不是我们每一个人。

现在当我们把手机,把摄像头连接上互联网以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事件,或者环境的记录者和分享者。我们的所见所闻可以立刻发到网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甚至有一些大V在做直播的时候,可以一瞬间,同时与几百万、上千万的人互动,这是视觉技术升级带来的力量,它甚至改变了历史的发展和记录的形式。

 

在过去几千年甚至一两万年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大众是历史的参与者,只有少数人才有记录历史的权利。而在今天,此时此刻,我们每一个人不仅在参与历史,而且可以记录历史。

 

过去,我们是用大量数据解决小问题,而利用3D视觉,可以用很小的数据量解决更大的问题。

过去我们拍的图片、视频,最终的“受众”是人,需要人自己处理。但是在过去的十年,AI技术快速发展,大量数据的“受众”已经不再是人,是机器,是算法。

 

机器已经开始替代人去做很多重复性的劳动,比如海底捞等餐厅,送餐机器人在餐厅里走来走去,或者在酒店、机场,已经有机器人给我们提供服务,而每个机器人每个月都可以为使用者节省几千元的劳动力的成本。

交通监控

 

还有交通监控,现在24小时交通监控的背后是算法在不断地在跑,一旦有人违章,路口的屏幕就会显示某车牌号,出现了超速或者其他违规情况。这些技术代替了大量的生产力,帮我们创造了更多新的价值。 

那么,这与视觉技术有何关系呢? 

过去的十年,机器视觉主要基于2D图像。它只有平面,但世界是三维的,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用低维度的画面描述更高维度的信息,所以现在是用大量的数据解决更小的问题。 

比如,桌上有一个杯子,如果要用2D图像去描述它,我们需要在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拍很多图片,才能组合在一起,再通过一系列算法进行重建。

在学术圈用的比较多的数据库是ImageNet,里面有1000多万张图片,但只有一万多个,接近两万个类别。我们训练一个基础识别算法,需要上千张的图片,这仅仅是满足学术的要求。 

对于实际应用的产品,比如大量使用的监控、人脸识别等,我们需要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张图片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好用的模型。这意味着,想要用AI和视觉做好结合,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而数据的采集,数据的标注都是非常大的成本。

但3D图像可以非常简单的通过几张图就能描绘清楚一个物体,通过三个视角就能非常清楚的去表征一个物体的空间信息,我们就可以用一个非常小的数据来解决更大的问题。

与20年前相比,当下的3D相机成本从过去的几万、几十万,下降到了几十块钱,为什么?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技术突破。

 

第一是激光技术

 

过去的3D相机主要是基于双目或多目,比如几个摄像头同时去拍摄,有一个立体的视角把3D的环境重建出来。

现在,更好、更稳定的3D技术用的是激光,我们可以发射一个有图案分布的激光,然后再拍摄,通过立体分布,或者通过光脉冲来回的时间,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空间立体的信息。 

但在20年前,激光器非常贵,整个光学系统也非常贵。好的镜头是一个非常大,非常重,并且非常昂贵的东西,激光器也是。2017年iPhoneX量产了第一代的3D结构光摄像头,在这一年中,仅仅这一个场景,人类制造了超过400亿个激光器。

400亿是什么概念?它超过了过去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年份生产的激光器的总和。而在这400亿个激光器里面,每个激光器的价格才不到一美分。

第二个技术突破是光学和集成电路、半导体技术的结合

 

通过半导体制程的优化,从几微米到现在7纳米、5纳米,把大量的电路晶体管集成在了一个非常小的芯片上。而这个工艺的演进也同时帮助了光学发展,我们可以把很多的光学功能,诸如透镜等衍射、光栅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很小的器件上。

过去的3D相机是一个设备,现在的3D相机就是一个非常小的模组,可以嵌入到手机里。基于这两种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才能把相机变得非常小,放到我们的口袋里,而且变得非常便宜。

 

第三个就是AI技术的发展。我们有了3D相机,就需要有一个计算的能力去理解我们看到的场景。AI过去十年的发展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当我们口袋里有一个3D相机以后,我们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大家用的iPhone或华为手机,前面都有3D相机,它的核心的作用是理解用户,帮助设备感知用户是谁。

比如FaceID的解锁、支付,使用3D技术可以更安全、更高精度的去识别这个用户是谁。

更进一步,可以去观察人的微表情——你的眉毛是不是往上耸了,你的嘴角是不是往上翘了,那是说明你高兴了;你的嘴角往下了,说明你不高兴了。这些细节,可以与Animoji等应用结合起来与人做交互,这是前置摄像头。

而手机的背后,现在已经有ToF的相机在华为上广泛使用。iPad,以及未来即将发布的iPhone上也会有3D相机,可以用来帮助设备去和空间做交互。它可以看到五米甚至十米远,可以通过视觉帮助定位手机。

比如,将虚拟世界的画面与真实世界的画面融合,就意味着是AR。也可以用来做定位,做SLAM等很多有意思的应用。

 

更进一步,几年以后,当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个3D相机的时候,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拍摄和记录真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就好像我们玩游戏开地图一样,这个世界本来全都黑暗的,每个人拍个照片就进入了一个角落,而把这些角落拼接在一起,我们就将整个真实世界数字化了。

 

在这之后,我们可以去体验一个“虚拟的真实世界”,电影《头号玩家》的那些体验,其实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就会成为现实。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扔到云端,虽然我们有更好的带宽,更好的算力,但不代表可以滥用这些东西。

3D视觉与2D视觉的本质区别在于什么?

 

举一个例子,现在去银行里开户,我们不需要去柜台,一个自动柜员机会帮助你解决所有流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你到底是不是“这个人”,2D的场景可能用一张照片,然后用照片对着摄像头就很容易攻破这个系统。

如果要判断这个是不是“真人”,2D的解决方案是让用户摇头、点头、眨眼等等。在进行健康码验证的时候,屏幕闪烁不同的颜色,有些需要你报一串数字等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用户体验不佳的,并且很长的过程。它需要几秒,甚至几十秒的时间,把这些的数据传到云端,用一个很复杂的模型来去判断。

银行智慧柜员机

 

现在,通过端上的3D相机可以直接拍到人的立体信息,可以拍到很多立体细节,这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在端上用一个几美金的芯片,跑一个非常轻的算法就能实现这样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很多复杂的,需要云端处理的问题,搬到了一个摄像头里面。

 

可能有人会问,加了3D相机,是不是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其实从“云”到“端”上的转变、迁移,解决了两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IoT的时代,设备会越来越多。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的IoT设备有数十亿个,在五到十年之内会增长到数百亿个,我们预计50年以后会有400亿以上的IoT设备。

当这些IoT设备不断采集图像、视频时,按照现在的架构,把所有的任务交给云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带宽够不够?第二个问题就是电够不够?

由于5G的出现可能带宽的问题会得到解决,但是如果不改变架构,每年仅通讯和云端这部分计算IoT,就要用掉未来全世界20%的电力,同时会产生环境等额外一系列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问题简化,不能把所有问题都扔到云端。我们有更好的带宽,更好的算力,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滥用这些东西。

 

我们需要在端上做好感知,用更高密度的数据进行理解。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解决功能,可以让生活变得更便捷。

但是,人能不能接受这种方式?这不一定,我们希望有机器人一类更便捷的方式服务我们,但是并不希望有机器的摄像头,一天到晚盯着自己,个人的隐私安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必然会导致人们不用这个技术,那么它就毫无价值。所以我们必须把图像数据封装在端上,当数据采集完成后,在端上进行算法处理,通过加密再发出去。

如果黑客攻破这个数据的话,这将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向量,从物理上不再需要担心数据安全的问题。这也是技术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的最根本的前提。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摄像头是彩色的?

我们讲了那么多加密、信息安全技术,现在调转一下画风,讲一个猪的故事。

 

中国是全世界吃猪肉最多的国家,一年要吃掉约7亿头猪。猪的最优出栏体重是120公斤,超过120公斤,再给它吃饲料,长肉就比较少了,不划算。

如果有一个技术,能够帮助畜牧行业非常准确的控制每只猪都在120公斤出栏,那就可以使每头猪增加50元的利润,7亿头就是350亿人民币的利润。

但我们并不能频繁的把猪赶到秤上称一称,因为猪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动物,如果强迫它做什么事情,它会不高兴,不高兴它就不吃饲料,就会导致它不长肉,所以我们需要以非接触的方式测量猪的体重。

这时,我们就可以使用3D相机去测量猪的三围,比如腰围、颈围、臀围,以及四肢的维度,然后结合合作伙伴大数据与猪的品种进行分析,可以非常准确的预测猪的体重。简单的技术升级,就可以创造非常多的价值。

 

为什么要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其实是想告诉大家,3D视觉与2D视觉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异。2D视觉的大量数据最初的受众是人,我们把图片、视频拍下来,由人去分析。

因为人的学习速度非常快,只要摄像头技术也成熟了,那么,视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的成熟」几乎是同时发生。

 

但是3D技术不一样,3D技术对应的是算法和场景2016年,相关行业开始尝试做刷脸支付,而真正大量普及是在2019年。花了三年时间才把整个链条打通,让整个行业开始普遍应用3D技术。也就是说,3D相机的成熟,需要与行业磨合一段时间,产生一个成熟的方案,然后再落地。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3D技术发展,是一个一个行业在发生的,从关键任务慢慢发展到非关键任务,从更有钱的场景,比如金融、安防、工业等场景,发展到更多的民用场景。

随着场景不断落地,3D相机成本不断降低,技术不断成熟,应用算法不断的完善,3D视觉的发展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最近几年,每年有5-10个场景出现,可能三年以后,每年有50-100个场景出现,到最后,所有机器视觉的场景都会是3D的。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摄像头是彩色的?

——因为世界就是彩色的。

 

当我面对很多合作伙伴,面对很多投资人的时候,每次都会提到同一个问题——我为什么需要3D?现在2D用得不是很好吗?为什么我要额外花钱去买3D相机?

 

如果我们从一个更远的维度去看,这个世界本来就是3D的,我们为什么要退回到一个平面上?

原来,之所以用2D的平面,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采集3D数据,而现在3D技术已经成熟,我们用几十块钱就能做一个很好的3D相机,那么,未来所有的摄像头自然而然也都会是3D的。

有了3D以后,我们可以有更直接的交互。开头提到的第一部3D电影的名字叫《The Power of Love》——爱的力量,如果要感受爱的力量,我希望看到的人是立体的、栩栩如生地站在我的面前。

我们也希望通过3D技术能够让感知变得更智能,在端上、在摄像头上就实现分析和理解。这就像人一样,我们不会去「思考」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五官的感知已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都解决了。

而思维是在决策维度才用到的,当获取这些信息以后,如何去思考、分析、决策。

 

在万物互联的IoT时代,我们需要把更低成本、更高效、更安全的架构实现出来。我们需要在端上实现感知,在云端实现分析与判断。

 

(本文未经造就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 王锐;视频 | Don

版面 | 田晓娜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勾搭小编

或直接添加造就小助手(zaojiu16)微信

发送暗号“课程”混各种有趣有料的课程社群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造就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3D 视觉技术 数据 AI技术 算法

2213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