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某集体 · 作品 |「无限」 在城市边缘点亮一座时空之门

2020-10-13

本文来源于:某集体交互体验设计

01

关于「无限」

《无限》

邱宇 x 某集体

我们如何理解城市与自然,生活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在今天的生活中它们已经模糊了界限,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的生态样貌。作品《无限》就像是一道道无限延展的门,伫立在城市、自然、科技、生活、艺术等等看似不相关的领域之间,它相互穿插、相互关联的结构,犹如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附的共生关系。白天它在湖光绿地的环境中无限反射,夜晚它幻化为光影绚丽的科技之门,照亮我们的世界,引领我们走入科技与自然结合的未来生活。

《无限》坐落于合肥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

城市化的进程隔绝了人与自然连接的通道,城市仿佛是人类为战胜对自然的畏惧而建造的坚固堡垒。住在城市里的人与自然隔绝,住在远郊的人又与现代科技社会隔绝。《无限》宛如一座“时空之门”,从有限到无限,从城市到自然,不断拓展着城市的边缘,预先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重新定义着城市的未来。

—— 费俊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某集体交互媒体创始人、创意总监

《无限》既是空间中的装置,也是一个随着自然生长的“新生命体”,每一次日升日落,都为作品注入了源源不绝的生命力,让作品产生无穷的变幻。由于表面特殊的材质,《无限》周围的环境,天空、湖水、草地、阳光都会成为它的一部分,使得作品每时每刻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太阳升起的时候,湖岸的景色会映照在作品表面,作品也会在湖水中投射出倒影,二者交相映衬,恰如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关系,每当夜幕降临,装置内的灯光就会被渐渐点亮,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声音也是《无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作品本身充满未来感的音乐之外,风声水语、虫吟鸟鸣等大自然的声音,也会与作品发出的科技之声融为一体,成为这座“时空之门”丰富且独特的配乐。

作家卡尔维诺曾写到:“城市犹如梦境:所有可以想象到的都能够梦到。”如今的城市是更加离奇的梦境,是一幅幅难以捉摸的画谜,隐藏着希望和幻想,真实与虚妄,在所有想象未来的图景里,艺术家最先踏入其中,搜集现实生活的碎片,重新组合和建构,不断地打开一扇扇未知的门,探索出新的道路,将脑海中看见的无限可能呈现出来,呈现给现代都市中步履不停的每一个人。

02

创作团队采访  

艺术家 邱宇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博士在读。从事科技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在创作中使用声音、影像、装置、生物等混合媒介结合科技手段,探索科技媒介所蕴含的内在逻辑的语言关系和混合媒介影响下的生命感知。作品曾参加“后生命”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亚洲数字艺术展、B3双年展、“生长”国际生物艺术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获奖与进京作品展等国内外展览,先后展出于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时代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成都知美术馆、深圳华美术馆、嘉德艺术中心、北京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北京当代艺术馆等地,并被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德青年文化交流基金等机构收藏。

- 请问《无限》的灵感来自何处?为什么想要做这样一件作品呢?

邱宇:“生命和自然”一直是我创作关注的主题,现在人们的生活逐渐形成两个分化,一是追求科技的迅速发展,二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我觉的这两个方向都不是绝对的,今天的科技发展不是一味的向自然索取,而需要一种更可持续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发展方式。作品中一个主要的意向——门,“门”可以说是我们跨越界限的一个隐喻,装置中互相穿插关联的结构恰恰打破了这一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进入”也是“走出”,像是一个科技与自然结合的新生态。它在这样一个湖光草地与远处城市之间屹立,更是未来城市和科技发展与自然共生关系的一种写照。

- 您希望给观众传达什么样的体验?

邱宇:作品呈现出两个状态,在白天作品的反射材料在自然景观中呈现一种融合感,天空和草地映射在作品上也给它一种自然融入的观感,在自然景观中显得壮观而不突兀。夜晚的灯光变化在空间中呈现出一种科技与自然结合的诗意化景观,感受科技给与自然生活的赋能。这也正应对之前说的科技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 音乐增强了作品的呼吸感和韵律感,音乐是您自己创作的是吗?

邱宇:是的,这次专门为这个作品创作了音乐,音乐和装置创作本身就是一体的。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中自然声音才是它真正的肌理,钢琴和电子合成器就像是在自然肌理中的催化剂,结合灯光的变化,让科技声音与自然声音产生化学反应。在自然面前我们发出的声音都是微弱的,我们感受的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它在自然环境中的能量场。

- 在这个科技对人类影响愈加深刻的年代,您认为艺术的介入会给科技本身、艺术本身、以及人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邱宇: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并没有加深而是加速。今天科技对人类的影响并不比远古智人发明的工具对人类的影响更深,但影响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如何及时地认知我们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认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如何反思科技与自然的关系?这都不是技术问题或传统艺术问题,而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带来的新的视角和观点。

 

- 《无限》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但您也有许多在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您觉得这两种创作本身差别大吗?公共艺术作品是否有更特殊的艺术理念?

邱宇:两者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无论是美术馆,还是公共空间的创作,都建立在自己关注的话题和思考之上。美术馆有基本的空间模式,其空间和光线等都是为作品展示为目的,所以美术馆空间对作品有普遍的适用性,观众与作品的关系也相对简单,作品可以在它自身的规则中,也可以去打破它。它不像公共艺术那样有更强的空间自身属性,观众与作品的关系也变得丰富。尤其是公共艺术或大地艺术中,环境本身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再多的雕琢和修饰都在空间中无济于事,而艺术家更应该做的是发现这种能量并用特有的手段让人们去接近它、感受它。当然公共空间作品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自然气候的影响,环境的多变性等都会带来无数挑战。

在这里也要感谢为作品实现而付出不懈努力、应对诸多困难的团队伙伴和朋友们!

郑凯文Kevin(某集体制作总监)

- 第一次听到《无限》的初步概念,您的脑海中有对这件作品的想象吗?当时是怎么和艺术家沟通的?

Kevin:装置落地前一个多月,也就是第一次听邱老师对《无限》初步设想的时候,对作品的想象完全是概念,邱老师对新技术的大胆运用,给作品注入了饱满的动力。我的想法更多的是如何驾驭这些新技术,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新过程,就像驯服野生的烈马。有挑战、有收益、有风险。严谨的仿真设计、实验打样、反复调试,是对新技术运动的必然,大胆不能鲁莽,创新最需要细心,我也是这样和邱老师沟通的。

- 后期和艺术家交涉以及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比如技术上的困难或者变数?

Kevin:有困难,这是必然的,有意料中的困难,也有突发的情况。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克服了困难。单纯的对技术上,比如结构强度、透光度和镜面的矛盾、灯光的均匀度等等,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积累了技术经验。清晰和及时的沟通,始终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 在您看来这件作品的特别之处在哪?

Kevin:目前这个体量的音乐程控半透镜面户外长期灯光艺术装置,在世界上还很少的。

- 您觉得在合肥落这样一件作品,对于当地的观众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Kevin:《无限》的本意就是借助科技,在描绘一种融洽的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画面,这一点邱老师更权威,我就不做展开了,我要说的是作品在高级寓意的同时,保持了生活的亲和性,有很多漂亮小姐姐来打卡。

- 在您看来艺术和科技融合类作品,实施起来最大的难度在何处?

Kevin:科技的先进程度永远不能完全满足艺术创作的天马行空,因为艺术家本身是为突破科技的极限而生,他们必须是新技术的尝鲜者、创想力的发起源,同时反过来推动科技的发展,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再寻求突破,这就是科技和艺术最大的共同点。这类作品的难点,应该就是技术的实现难度和艺术家的不妥协吧。现在看来,我们处理的很好。

- 您在现场看到作品落地完成之后的感受如何?

Kevin:搭建的那几天合肥的天气很热,户外施工比较苦。装置点亮的时刻,一切都是值得的。

- 整件作品的制作周期大概是多久?设计和制作之间的配合怎样?过程中有发生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Kevin:一个多月吧,设计和制作都是同一团队紧密配合的,大家都很努力、专业。印象最深的事情,搭建的时候手机掉下来摔坏了,电池都弯了。

黄筱茜(某集体设计师)

- 《无限》的制作过程中,您主要负责哪些方面工作?

黄筱茜: 我主要负责声音与灯光相结合的视觉呈现效果的制作,在现场与灯光工程师、搭建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以及对施工细节的把控。

 

- 您本身也是专注于艺术科技领域的艺术家,在您看来《无限》的艺术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黄筱茜: “无限”作为一种符号,其本身在神学、哲学和数学领域都具有丰富的内在含义,《无限》既是空间与时间上的无限,也指作品语义上的多重维度。作品采用门的意象,不同尺度、不同方位下的门在灯光的变幻间,从独立的个体流变构成整体,人们在这凝视间,来回穿梭游走于城市与自然、现实与虚拟、当下与未来间,时间与空间在此刻被消解,无限由此而生。

 

- 《无限》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在您看来公共艺术作品和传统美术馆展览的作品之间的区别在哪些方面?

黄筱茜:  户外公共空间消解了传统白盒子的边界,自然环境为艺术创作激活新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公共艺术作品具有更大的体量,艺术创作不再仅仅由艺术家个人完成,它更像是一个艺术工程,背后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同时,公共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现场体验也区别于传统美术馆展览,对声光电的运用也映射着当下时代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语境。

 

- 您是怎么看装置作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

黄筱茜:  早期装置艺术本身就是为特定空间所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与环境间有着天然的联系,与其说将装置放置于空间中,《无限》灯光装置更像是在这个环境中自然生长起来的,每当日落时分,伴随着晚霞,不断为《无限》注入着源源不绝的生命力。灯光与湖面交相辉映,“影”本身是构成灯光装置主体的一部分,门在地面上的“影”与装置在湖面上的倒影彼此相呼应,是无限主题的再次呈现。

 

-  在现场看到作品落地完成之后的感受如何?

黄筱茜: 《无限》从最开始的创意构思,到材料实验,再到现场搭建是一个漫长等待的过程。在最终完成之前,对最后的呈现效果始终是一种想象,由于公共艺术作品是非标准的工程搭建,在落地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可控的问题,很多问题都需要现场想办法协调解决。但当最终制作完成的时候,看到人们聚在一起,很专注地看着我们完成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时候,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一刻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03

搭建花絮  

04

 观众图集 

《无限》落地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收到了许多观众发来的精彩照片,一起欣赏下吧!

05

 主创团队 

艺术家

邱宇

创作及执行团队

某集体交互体验设计

创意总监:费俊

艺术总监:邱宇

运营总监:邢丹

制作总监:郑凯文

动态设计制作:黄筱茜

搭建施工:白卫振、孙宇、孙培展、周威、何海龙、于国辉等

音乐创作

邱宇

出品方

合肥华侨城、君看文化、某集体交互体验设计


联系某集体 | Contact moujiti

www.moujiti.com

T: 010-85324199

E-mail: info@moujiti.com

北京市朝阳区新东路1号7号楼2单元022号

7-2-22 Tayuan Diplomatic Compound No.1 Xindong Rd., Chaoyang Dist., Beijing CN 100600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某集体MOUJITI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合肥华侨城空港国际小 费俊 邱宇 公共艺术作品 《无限》

3493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