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
- 3
分享
- 妙呀!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这样弄,巨潮!
-
2020-09-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古典名著、戏曲、非遗等等。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大家与昨日的自己都很少产生对话,那么时间更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洽若远方的亲人,记得住名却不知其性情。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可视化+新媒体可以让昨日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今日的生活,让大家记住其“性情”。例如《红楼梦》·可视化赏析信息交互系统:活化文化、无界沟通、精准体验,设计以信息科学化、表达艺术化、体验趣味化为基本原则,对中国传统经典古籍《红楼梦》的当代传播进行了基于可视化的创新表达。
还有,安徽青阳腔非遗文化尝试在保留青阳腔原有主要元素的基础上,与新时代设计理念相结合,重新设计出一套青阳腔图案和其他衍生设计作品。传统文化的在新的媒介体系上有个更好的延续,也为大家的现代生活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提供可能性。
一起来看“红楼梦”
《红楼梦》·可视化赏析信息交互系统对古籍《红楼梦》进行文化信息收集、整理与分类,构建出以大观园地图、四大家族人物关系、人物结局争议、饮食文化、中草药文化、器物介绍、服饰文化为主题的七大内容模块。运用丰富的图像数据将这些文字信息图像化、视觉化,构成当代语境下的可交互体验信息系统。
围绕七大模块建立个性化细分系统,形成科学严谨的三层级信息阶梯,各模块、各层级信息响应高效,交互体验自然、流畅。大量古籍、古画元素的运用,从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双重叠加的角度扩容传统文化信息。同时,技术上采用契合于多渠道新媒体传播与体验的参数设计,注重用户体验与交互趣味。
“《红楼梦》·可视化赏析信息交互系统”主题logo以宝玉黛玉为原型进行设计,并以似梦非梦的一块原石呼应小说缘起因由,隐喻本名《石头记》。
首页界面以大观园的主楼大观楼为主体,辅以实体的山石与抽象概括的远山、圆圈连接搭配,右配以系统logo,点击下方图标便可进入对应模块界面。
大观园地图模块。采用2.5D正交透视的风格,交互时鼠标悬浮与点击会出现建筑颜色和相关介绍信息。系统以忠实还原红楼梦原著的空间构建与建筑特色为原则,绘制了24座建筑,对其方位、山系、水系、园林草木的精准还原,高度契合原著,以便读者产生对故事情节直观的空间想象和视觉、心理的对应。
四大家族人物关系模块。系统从视觉空间对书中四大家族五代辈分、多达721个人物重新整理分组,采用了人名文字的形式,按同门家族区分为四组树状图,帮助用户建立清晰的人物关系框架。当点击想要了解的人物,便会出现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代代相扣,层层展开。
人物结局争议模块。我们在众多悬而未决的红学话题中选取出热度较高的主题,运用交互电影的形式,让用户的选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从原著中的人物判词判曲、作诗作词、着装配饰等诸多细节来挖掘该人物的结局,增强用户交互体验性和红楼梦故事的可视性。
饮食文化模块。系统选取了全文186种食品中的143种来探索其中的传统饮食文化仪式感,并挖掘展现饮食文化的审美价值,通过对食材、制作程序、上菜程序等图片展示,来将上述仪式可视化,为当代创新设计与创意生活提供启发性素材。
中草药文化模块。系统展现了61种中草药、7种方剂的药源到研方、补益制作图像可视化信息。主界面选用人体七大脏腑,按草药对各个脏腑不同功效分类;而代表“诸药以草为本”的人参串联其中。鼠标触碰不同器官,器官变大呈现颜色,得到相关补益的中草药信息库,为我国中医学研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提供借鉴。
器物介绍模块。主界面的黑白配色赋予画面历史陈旧感,以通灵宝石连接的残缺器物表现红楼梦物前后的物是人非。我们归纳了金玉器与器皿、家具与陈设等四大类,从古人对于器物的美学中,传承创新出现代器物观赏与使用价值的有机结合,使之点缀生活又服务生活。
服饰文化模块。我们选取了其中13个人物43套78件服饰,主界面采用王熙凤的赤金盘螭璎珞圈做为主体,中间是抽象概括后的立体圆环,让画面空而不空;这一模块让用户能够对人物形象产生视觉和心理的情节对应,并丰富、具象用户对人物的想象。
以上是“《红楼梦》·可视化赏析信息交互系统”鸟瞰,该系统除在PC端运行,也在进行其他多媒体上交互体验的尝试,以扩大其传播路径,为用户带来更多的视觉与交互体验。
“青阳有腔,放遇一欢”
——安徽青阳腔非遗文化
安徽青阳腔是一种戏曲声腔,因孕育于安徽池州青阳而得名,盛行于明末清初,被誉为"徽池雅调",京剧“鼻祖”。2006年青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皖江之阴,青山之阳;青阳有腔,放遇一欢”作品在保留青阳腔原有主要元素的基础上,与新时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对所收集归纳的信息进行设计,重新设计出一套青阳腔图案和其他衍生设计作品。希望在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视觉形象做到传承的同时,深入领悟其中精华,也为传统文化的在新的媒介体系上的更好延续打上了基础,为大家的现代生活现代设计中的运用提供可能性。
青阳腔目前的尤其是图像类的资料非常少,而文化类的艺术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还原文化。
团队所选取的青阳角制为十角制,与明代王骥德《曲律·论部色》中所提到的角色大体上一致。其十个角色行当是: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青阳腔中很重要的做工部分包括“五梅花”、“架篱笆”、“窜刀门”、“盘吊杆”等杂耍技艺,现在也难寻踪迹,该作品利用长卷的形式,带有故事性的内容展现方式,将青阳腔缓缓道来。
●图像结合戏曲声腔的多体验演示
虽然是平面设计小类的项目,但是对于戏曲研究,声调唱腔是不可不谈的,团队将结合视觉与声音,对于戏曲的传播与表现做全新的探索,翻阅古籍《词林一支》发现青阳腔一中很多优美的的唱词,“莫道嫦娥甘寂寞,从来心事自家知。”“相公临别诉衷情,我半是欢喜半担心。”“堂堂天子贵,不及莫愁家。”这些优美的唱词将为平面作品添彩,实施被大众认可并喜爱的民族文化传播项目。
一末(老生):选取《窦娥冤》中的窦天章作为代表角色,收集资料。将记载的髯口,官帽,结合服饰进行设计。主要选取团寿纹,代表人物的年龄与地位。
二净(文花脸):通常用铅粉涂白整脸,至少两颊,以墨勾出眉、眼等等。
三生(须生):以唐明皇为代表的帝王形象,用金黄色的长袍与龙纹作为服饰的重点,刻画戏曲盔头。以九龙冠中的丝涤,绒球为例,反应人物的身份,体现历史性,传递当时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的信息。
花衫:上世纪20年代以后,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发展而成的新的旦角类型。杨贵妃所带的为凤冠,以花枝为装饰,步摇簪珥,唯用斝结。
四旦(青衣):选取《荆钗记》中的为不改嫁投河自尽的钱玉莲为代表角色。
五丑(小花脸):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
七小(小生):指扮演青少年男子。
八贴(花旦):一般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泼辣活泼,常常带点喜剧色彩。多着短衣或裙子,袄,陪着坎肩四喜带,点翠头面,带着翎子,显示任务的干练刚健,婀娜。
九夫(老旦):作为相对朴素的角色,选取《窦娥冤》中窦娥的婆婆作为原型。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没有在服饰上加过多的装饰,以体现人物朴素的特点。
十杂(武花脸):“副净”的俗称。又称架子花。虽然也勾同样的脸谱,可是表演风格有时近似丑角,有时候还扮演一些诙谐狡猾的角色。
●脸谱数字化复原设计:阳腔脸谱的独特魅力体现在艺术造型和色彩的独到处理上,随着青阳腔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其造型和色彩日趋考究精细,丰富多彩,具有中国民间美术所共有的艺术特征。它不是完全按照本人的相貌来塑造,而多半是以人物行为的臧否为依据来勾画,从而传达一种人物的忠奸善恶。脸谱青阳腔的脸谱资料现在已经很难寻找,我在古籍《湖口青阳腔》中找到一页资料,将它进行数字化复原。
●特色技艺:由弋阳腔“辗转改益”而来青阳腔除了声腔体例之外,舞台演剧上也深受其影响,注重在表演中融入武打杂技。在青阳腔早期搬演的《目连传》中,艺人们穿插了许多具有高难度的杂技表演,如“度索”、“翻桌”、“翻梯”、“斛斗”、“蹬坛”、“蹬臼”、“跳索”、“窜火”、“窜剑”等技艺。此后在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如“女起霸”、“六合刀”、“六合枪”、“走太极图”、“锁连环”、“五梅花”、“架篱笆”、“窜刀门”、“盘吊杆”、“翻高台”、“跳火圈”等一套套规范化的戏曲表演程式。
为了增加青阳腔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能性,还制作了相关文创产品。文具、手提袋、书签。
文化内容的数字化整合是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此我们还设计了一款“青阳有腔”小程序整合所有内容,方便受众深入了解该文化,也为传统文化在新媒介体系上的进一步延续与传播奠定基础。
光影家园,致力于成为中国权威光影文旅公众平台。我们会从光影文旅行业政策、市场、案例及深度分析等方向,让您全方位一站式看懂光影文旅,读懂我们的光影故事。
信息和图片来源:数字光影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免责说明:本文信息仅供分享,若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光影圈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