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2
  • 0
  • 0

分享

视效我们到底差点什么?专访十年视效人高枫

原创 2020-09-09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CG世界

哈喽!好久没跟大家分享大神经验了。应广大粉丝的墙裂要求,我们这次邀请了在VFX行业浸淫多年的资深大佬高枫(小枫),经过一番协商,终于找到小枫空闲时间。来吧,下面进入采访环节。

高枫 资深视效总监、视效制片人

拥有11年以上影视特效制作、团队及项目管理经验。参与多部海内外院线电影、电视剧、制作与生产管理,熟悉全流程生产制作。曾就职Double Negative(英国)、PO 朝霆(香港)、Pixomondo(德国)、BASE FX(美国)等国际知名公司。参与制作了:《紧急救援》、《神奇动物在那里》、《碟中谍5》、《权力的游戏》等。

1.好久不见,最近在忙些什么?

在忙着休息,思考人生,哈哈哈。今年因为疫情关系很多项目都默默推迟到年底了,前段时间都在为自己充电,主要学习和交流偏多,最近更深层的学习和测试了虚拟拍摄,因为之前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公众号分享了这个技术,所以也非常想能验证这个技术的可执行性和稳定性,这样对自己写过的东西要更负责一些,也为正在筹备的项目做方案的时候做准备,非常感谢这次提供测试机会的伙伴们,目前正在做写关于虚拟拍摄的方案,以及项目中如果要用到虚拟拍摄应该怎么筹备,让后面的项目能脚踏实地的来使用这个拍摄工具。

2.谈谈您最近忙的项目吧。如果可以详细聊聊项目的状态,进度,难度等等。

最近的项目都不太能公开,有准备开始筹备的,也有需要制作的,交叉进行,因为难度太大觉得很有挑战,但是也满心期待。

3.您平时有空还在自己的公号上整理一些国外先进的技术,也一直在帮助国内公司提升各方面的流程和技术等等。就您了解的,请谈谈我们国内CG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与国外的一些差距。

大家知道siggrpah2020 刚结束,因为今年是网上会议,所以可以有2个月的时间来慢慢看。我就从最近3年参加siggraph的感受上说一说这个差距。3年前参加的时候觉得大部分东西是难,但是都可以理解。最近这一年感觉真是神奇,快要听不懂了。由于新流程的开发和新流程平台开发,国外正在尝试新的思路把工业化做的更加极致,疫情的关系让很多公司在流程构建上来回试探,同时也在优化之前的流程,如果试探期结束新的体系成形以后,国内的CG技术想要赶上个人感觉会有点困难。不是说我们自己的技术完全不行,是因为目前影视行业被游戏行业夹击的有点厉害,尤其是今年非常规的业态下,上周跟大佬探讨我们有个非常一致的猜想。一旦海外虚拟引擎转型成功(大前提是成功),全球的CG就会开启一个拥抱引擎的时代,不是说它会取代现在传统的视效制作,而是改变做创作的方式,提高效率。虚拟拍摄只是整个图像场景娱乐研发中的中间产物,趋势目前还往更前沿的地方在延伸。

再说回传统视效,全球引领视效变革Weta Digital,ILM加入了很多机器学习部分,技术迭代中他们也不是很顺利就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也是在坑中不断的爬行,在追求真实的CG还原度上真是越走越远,远到快看不见了。比如weta的Pyslight CG世界有发过,我自己公众号也做了介绍,基本360度无死角还原场景灯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再看一下这个介绍的视频,在siggraph有比较详细的讲解。

这样的案例今年还有很多,可以看到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往哪里走。

在每年的技术发布上不难发现其实动画公司的技术推进是比VFX要快且变化更多,当然这个也不排除他们是sponsor的原因。海外几个动画公司的流程,针对预算的体量流程上被优化的非常好了,拍手称赞学到了,除了贵什么都好(尴尬不失礼貌的微笑)。简单说就是技术还是很贵的,国内要求项目对CG技术大量投入研发不大可能,所以在累积和成长上会有差距被拉开的也能理解。我们经常开玩笑的说中国视效发展主要靠商业软件的更新个迭代,还是有点心酸。我们遇到的问题很多,发展还靠我们影视行业中的各位一起努力。

4.现在虚拟制作很火,从《曼洛达人》到国内各种虚拟制作的兴起,您觉得虚拟制作对于传统电影制作的Pipeline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怎样的优势?

前面有说到这个问题,我之前第一时间发过相关的资讯,目前介绍虚拟拍摄的文章也太多,看到类似的文章我都会关注一下文章阅读量和关注度。Emm….所以我想结合这次我们测试的经验,在周五直播的时候更详细的说一下这个部分。

虚拟拍摄这个方式可以追述到之前《星战》手绘的背景板,使用逻辑上基本是一致的,很多人问电影中是不是用过这个方法。可以说在2013年就用过,那个电影叫《遗落战境》。为了解决视效组的困难,置景无数的反射和穿帮,所以用了这个方式,那时的LED屏真是贵,因为要消除摩尔纹的影响,跟现在一样。虽然现在价格比起来好很多,但也不便宜。

这个拍摄手段的优势把影视工业化做的更加极致,目的是为了更多的减轻中期和后期的负担,提高拍摄效率,所以对前期筹备的要求会变得比较苛刻。

当然目前的虚拟拍摄不只是单纯的只能拍环境,这个在技术场景的应用上可以延展出很多的可能性。

5.随着影视工业的不断发展,对硬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您目前使用的硬件配置是什么?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说实话,女生对于这类电脑硬件产品的感知度其实不高。但是工作中比较关注的是主板的扩展,可以搭载的显卡,对CPU的兼容能力,数据交换能力,还有一个就是散热能力,因为不管是on-set的实时渲染还是线下的渲染,最担心的就是怕因为超频工作时主板过热引起的一些问题,还有一个是主板的供电能力,尤其是在现场的时候,只有在一个稳定载体上我们才能稳定的工作。而我在带着这样的诉求去寻找时,看到了技嘉 Z490 VISION  D,这块主板着实让我有一种惊艳的感觉,相较于其他主板,它的设计感很强,从外包装到整个主板的设计都很符合“设计师主板”的身份,而且我看到NVIDIA QUADRO 工作站专业绘图解决方案这个部分是有一点激动的,因为这次在虚拟拍摄时我们就用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由此看出技嘉对设计师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另外这块主板支持单条最高32G,我这次体验的机器内存更是高达128G,在遇到像需要在引擎中做实时场景/地形编辑的时候,也能多一些应对之力,这一点我觉得很棒;还有一个对于咱们设计师非常友好的设计,就是这块主板搭配了两个网口(还额外配备有两个雷电3接口),分别是 Intel 2.5千兆高速网卡+ 千兆高速网卡。这个设计使得我们不用添加额外的扩展就实现了双高速网口,在我们日常创作当中动辄几十上百GB的大文件也能以极快的速度从服务器读取调用,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另外配合使用技嘉显示器的一些特色功能,也能很方便处理一些工作。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款主板就是为我们这些设计师量身定做的,非常棒!


6.能说说咱们这个行业对主板的要求吗?另外刚才您提到了一款显示器,也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我的理解是这样,你有了很强大的CPU、显卡,但是这些东西装在哪里也是很重要的,就像是“一件东西装在航母上,还是在一般的渔船上”的区别,就像我们的技嘉 Z490  VISION D 设计师主板,就可以配备强大的CPU/显卡和超大的内存,以发挥更强大的性能,这样在“海洋”中运行也就十分的平稳。无论是在虚拟制片还是在线下渲染,这对影视行业来说也是一件值得高兴地事情。

 

其实一开始拿到技嘉战术KVM小金刚二代M27Q这款显示器的时候并没有注意,但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还是不错的!比如它独家搭载的kvm技术,能够通过type-c将我的平板和电脑连接后,就可以用电脑的键盘鼠标来控制我的平板,为创作过程增加了许多的便利,多屏幕显示是设计师的最爱,我们经常把自己工作台摆放的像个网吧一样,另外是它还配备了超广色域(92% DCI-P3,140% sRGB)显示屏,并使用真正的8-bit色深;对比度为1000:1,对于我一般的工作需求基本够用了。

7.您参与的项目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从中让你学到最多的是哪一部?对于您个人而言得到怎样的提高和成长?讲讲当时的工作状态,比如负责什么?遇到哪些问题,最后如何解决的呢?

综合的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路历程:基本参与的每一个项目印象都很深,做项目感觉就像带一个孩子成长,不可能不重视他们。每个项目都会学到很多,因为每个项目遇到的诉求不一样,问题也不一样,不可能什么都懂。成长最多的部分是现在对视效项目的理解,从早期镜头做完就万事大吉的状态,到现在会考虑到项目中视效戏存在价值和意义,毕竟可能要花出海量的钱。保留什么拿掉什么,在项目执行中更全面的考量项目的安全性,以及平衡导演的诉求。

 

我自己工作内容涉及的非常杂,有视效顾问的部分,剧本初期的视效内容,体量,难度上的反馈,跟预算存在的冲突。提供方案或者提供测试方案,需要时也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资源。

 

视效制片人的部分:这部分工作就是大家比较了解的部分——管理制作公司,导演和视效总监的时间,项目执行进度,管理流程,以及预算管理,项目风险管理等等。

 

视效组深度参与的部分:这个部分比较玄学,需要看跟导演合作的信任和默契程度,当然也非常感谢我合作过的导演们对我的宽容度非~~常~~高。所以在项目管理中除了上面说到的内容外,还会直接参与视效场次有关的所有内容,包含分镜,预演,视效概念,视效场次剪辑,剪辑节奏/时长,视效镜头存在的必要性的决策。

工作遇到问题很多,而且越来越复杂,之前遇到最难的是视效场次的剧作问题,导致一个月都在生啃剧作的书,希望至少能做到在沟通中几个部门的语境一致,所以不定期的对自己充电式很有必要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在做项目中找到自己的老师,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很有限,一群人相互借力可以走的很远。借助或者说“吸附”别人的知识,同时加入自己专业的知识,去对问题作出反应,这样得到一个比较周全的答案。


8.请举例说下有没有把国外优秀的管理和流程尝试应用到国内的项目上?如何操作的,遇到哪些问题和挑战,最后如何解决的?

在视效这个领域滚了10多年以后,我自己现在的状态已经不太迷信国外的管理流程了,因为他们做流程也是做了20-30年的积淀,直接搬可能性小,因为客观因素不一样,通俗的说就是算力因素,专业程度因素,用户习惯(偏差最大的一个选项)对视效理解程度以及重视程度。因为做的是视效管理,根据项目诉求和周围人的语境我会在一个大的框架下去调整这些流程,解决问题的方式现在经常会是“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流程是为了能让一群人更高效的工作,不是我只能这样工作。当然这个意思不是说可以随便去框架外行走,可以走就是容易进坑。上面说的不迷信国外流程不是代表可以无视他们的发展,任何大胆的想法都需要有足够采样,就跟机器学习一样,可参考的数据/案例多了,可以帮助自己分析问题。视效项目没有很复杂,整体的外壳还是一个线性工作模式,它有自己步骤,根据需求在里面找到你需要那一个。

比如项目中effect 和layout的关系:

传统流程中


但是因为项目中有大量的破碎坍塌模拟的场次,为了让上下游能减少重复的工作量,调整流程

这个同样也适用于虚拟拍摄,它导致很多后面的工作要前移动,也就是整个管理方式也要往前调整,这个是用这个工具产生的变化,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变化并且优化它。反之,自然筛选,淘汰。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虚拟拍摄只是创作和拍摄的辅助手段,不等同于会用它就可以拍出好电影了。在什么情况和环节上使用它的什么功能可以帮助到项目,我在直播时候也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非常感谢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小伙伴儿们一定记得周五来看老师的直播哟!


End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CG世界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大咖专访 问答 观点洞察 CG 高枫

25498 举报
  2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