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Shiny Art视点】置身赛博空间的公共艺术新纪元
-
原创 2020-08-26
本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ShinyArt善怡艺术
近几年,随着艺术疆域的不断拓展,原本的创作和展出手段正向着数字化方向渗透,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开始借助虚拟科技,在赛博空间探索不同以往的视觉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真实和虚拟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尤其在某些艺术作品中,技术将“不在场”即时转化为“在场”,以至于“虚拟”不再依赖于原型而成为一种自我指涉实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处处可测却又不可测,使生活踏入鲍德里亚的“超真实”世界中。
赛博空间(Cyberspace)是哲学和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抽象概念,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在赛博空间中,人们能够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创生与现实世界极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其所具有的感性丰富程度能让人产生“全身沉浸”的感觉,从而导致真假莫分,虚实难辨的奇特现象。置身赛博空间的艺术作品给自己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更加自由地飞翔于人类的“第三空间”。
虚拟与真实的相互融合,动摇着原本坚不可摧的“现实”,却也将艺术带往另一个层面。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作用在作品本身,增强了艺术的传播可能,也节约了公共空间和自然资源,同时,丰富了观众的观赏视角和方式。尤其考虑到今年的特殊情况,全球众多艺术机构暂停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影响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连接生活和艺术的重要媒介。
如今运用在艺术领域“数字技术”主要包括、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和XR(沉浸式扩展技术)。
VR小课堂
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具体指的是利用电脑模拟三维空间,通过感官模拟一种沉浸感和临场感,就像把人带到一个虚拟的仿真世界。
VR眼镜利用左右眼的视觉差别,替我们双眼分别安排不同的画面,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立体画面。搭建360度全景交互,不仅有强烈的沉浸感和立体感,更重要的是允许用户和虚拟世界进行交互。除此之外,VR眼镜的头部追踪技术会感知我们的头部动作,当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移动,追踪技术能够识别这一动作,并即时渲染出相应方向的场景。
VR眼镜利用左右眼的视觉差别,替我们双眼分别安排不同的画面,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立体画面。搭建360度全景交互,不仅有强烈的沉浸感和立体感,更重要的是允许用户和虚拟世界进行交互。除此之外,VR眼镜的头部追踪技术会感知我们的头部动作,当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移动,追踪技术能够识别这一动作,并即时渲染出相应方向的场景。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
VR中的科幻世界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2.0》,陈抱阳,“联觉未来——科技艺术季”,武汉K11
说到赛博空间,艺术家陈抱阳很有发言权,假如观众对于科幻小说有所了解,发现这件作品与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之间的联系。在原始文本的技术探讨之外,来自艺术家梦境的这句话显得更为迷幻,为什么会出现这句话?羊为什么会变成奶牛?藉由VR技术,陈抱阳将心中的疑问带进现实。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2.0》,陈抱阳,“联觉未来——科技艺术季”,武汉K11
在作品的创作中,艺术家将玻璃单面镜构成的迷宫与VR虚拟空间错置。佩戴VR眼镜的观众将在物理空间中的单面镜迷宫中行走,与VR空间内的开放设置相反,观众将会被物理迷宫限制移动的可能性,从而放大并研究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裂痕。佩戴VR眼镜在迷宫中摸索前进的观众与迷宫本身构成一种景观,玻璃结构的内外构建出一组看与被看的关系,揭示数字技术VR技术中暗喻的阶级与权力。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奶牛吗?2.0》,陈抱阳,“联觉未来——科技艺术季”,武汉K11
要幸福
VR心灵疗愈
《要幸福》VR截图,王欣
用艺术作品帮助观众“提升幸福感”,这是王欣创作作品的初衷。为了让观众更好的体验“幸福”,王欣运用VR技术,邀请观众踏上一次关于幸福的心灵旅程。
《要幸福》VR截图,王欣
观众通过佩戴虚拟现实头盔体验,作品在梦境与现实之间,不断出现与生死相关的场景:一排排盖着白色裹尸布的人躺在不锈钢推车上,在一个充满时钟的空间里坠入黑洞,在明暗交接之处,不停有蝴蝶飞出,有一个在山顶打坐冥想的女人,有在墓碑前不断生长的大树。面向死亡,而珍惜生存。
《要幸福》VR截图,王欣
J J
VR的去物质性
《JJ》,Kalman Pool
不要小瞧这组充气装置,这件作品背后,隐藏着艺术家Kalman Pool/刘锦鹏在虚拟和现实两个维度中对“物质”的探索。艺术家进行雕塑创作的时候,并没有采用泥塑或者3D建模,而是借助VR技术,在虚拟的空间中尽情发挥,又在现实中成型。
《Family》,Kalman Pool
新的技术,对于这名艺术家而言,是具有革命性的。它不仅帮助艺术家跳脱身处的现实,也解放了雕塑艺术对于物质的需求,但同时,在虚拟空间的创作,又极具身临其境的浸入感。Kalman Pool曾带着VR设备游历世界,在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中碰撞,构想出这一系列作品——一个个雌雄同体,经过生物变异的巨型自主生物,以一种诗意的公共艺术形态呈现文明和现代性的流动和不断完成之可能性。
《Lion King》,Kalman Pool
AR小课堂
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指通过摄像头影像的位置及角度精算,加上图像分析技术,让屏幕上的虚拟世界和现实场景进行结合和交互的技术。
说起AR大家应该不陌生,几年前风靡全球的游戏Pokemon Go就是运用了这个技术。相比VR在展览作品或虚拟展厅中的运用,AR则直接在生活的周遭发生,如果说,VR是带你精神穿越,AR则是高楼林立的现实中,再现海市蜃楼。
墙绘
会动的墙面
手机应用中的作品
许多城市都会在空白的墙面上进行涂鸦,一方面提升该地区的艺术氛围,同时也可以活跃城市气氛。有了AR技术,墙面不仅美观,还可以动起来。
手机应用中的作品
Re+Public在美国的街头创建一组互动数字壁画。通过手机应用,实现数字增强城市的空间。在AR的辅助下,壁画“走出”墙面,甚至“走”上路面。在不同的角度观看,还可以看到作品不同的转动。
作品的AR视角
扩展假期
居家云游世界
AR视角中漂浮在纽约上方的KAWS作品
就算是不关注艺术界的人们,也应该对KAWS不陌生,现在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就能“全身浸入”他的作品,不仅如此,还可以环游世界,这些“超真实”的感受这都是AR的功劳。
AR视角中漂浮在巴黎上空的KAWS作品
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3月KAWS推出了《扩展的假期》(Expanded Holiday)展现了AR的惊人潜力,在并列的真实与虚拟世界中传译出俏皮的幽默本色。他将自己的成名作“Companion”与全世界11大城市的地标进行互动,代表了一种超越物理世界的全新展览模式,减少了全球艺术世界的交通和旅行。透过APP,Kaws的的虚拟雕塑,可以进入每一个使用者的生活中。
AR视角中漂浮在伦敦上空的KAWS作品
AR技术为KAWS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上拓展,地点和规模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通过手机应用查看城市中的KAWS作品
伦敦马斯塔巴
临时雕塑的“永久”保存
前不久刚去世的公共艺术大师克里斯托,曾经和他妻子共同创作的作品都是宏伟而短暂的,然而在AR的辅助下,他们的作品终于可以永久的保存下来了。
《伦敦马斯塔巴》,Christo and Jeanne-Claude,伦敦,2018
《伦敦马斯塔巴》是克里斯托生前最后一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作品是由五颜六色的堆叠桶组成的临时雕塑,这座雕塑于2018年在海德公园的蛇形湖上漂浮了三个多月,也是艺术家在英国的第一个大型公共作品。
赛博空间割裂了时间与空间的辩证法,将历史感的时间转换成了“在场”的空间。通过AR技术这一标志性雕塑重回蛇形公园,是实体雕塑的完全虚拟复制品,以唤起人们对这座雕塑的记忆。
深度聆听者
AR重现历史
观众使用手机应用观看作品
刚才看到的作品都是在城市建筑中的展示,那AR技术可以搭建在自然界的植物上吗?答案是:可以!
AR视角中的作品
由库兹克·斯滕森(Kudsk Steensen创作的深度聆听者带领观众在蛇形画廊周围的肯辛顿花园和海德公园进行一次视听生态探险,是一次既能看到又能听到伦敦五种物种的旅程。
AR视角中的作品
这件AR作品搭载手机应用,既是一个特定地点的公共装置,也是一个生活在公园内的物种的数字档案。
“深度聆听者”探索想象力、生态学和技术如何交织在一起,引导观众踏上探索平行世界中的伦敦之旅。艺术家建立了一种体验,探索我们生态系统的崇高和令人不安的力量,在这里伦敦的飞机树、蝙蝠、鹦鹉、蔚蓝色的豆娘和芦苇床,这些曾是公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都可以被再次看到,观众将邂逅人类和非人类联系在一起的生态集合。
脑电图AR:我们失去的东西
AR探索城市
AR视角中的利物浦
现在让我们将范围扩大,用AR来探索整个城市。“脑电图AR:我们失去的东西”是一个城市范围公共艺术装置,邀请观众主动游览城市,寻找丢失的东西。
AR视角中的巴塞尔
艺术家约翰·克雷格·弗里曼John Craig Freeman在多个城市的街头随机向路人发出询问“你丢了什么?”根据给出的回答创建了一系列虚拟的遗失物,建立了一个丢失物品的数据库。再将这些丢失物准确地放回遗失的坐标,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城的失物网络。通过手机应用,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看到这些物品,人们可以在这些城市的数百个地点,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体验丢失的物品。
AR视角中的巴塞尔
收集文化产品并将其安置在机构中供公众消费的想法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艺术传播方式,这种方式与商品资本主义的兴起相对应。过去,所有的艺术都是以地点为基础,以现场为基础的。从拉斯科的洞穴绘画到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教堂,在那里很重要,而到达那里是体验的一部分。相应地,这件作品与朝圣的实践有更多的共同点。艺术家旨在提出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失去了什么?”通过AR和GPS技术记录并提供个人叙述和对城市历史的调查。
一个新的现实正在我们周围形成,一个与物理空间直接对应的虚拟现实,我们生活在其中。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你不喜欢拥有版权的信息资料显示在此,请与我们联系。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ShinyArt善怡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