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活化文物、打破圈层:“故宫+腾讯”在文博新基建中乘风破浪

原创 2020-08-11

本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

第2902期文化产业评论

在“活化”故宫的尝试中,人们看到了腾讯新文创的乘风破浪,也看到了数字化、云化与AI化在文博新基建中的“终极关怀”:重新唤回“人”与“物”之间鲜活的情感联系,让文物借力云端,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大众记忆的载体。

作者 | 李对桃(文化产业评论作者)

编辑 | 枉文雨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915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

 

值此之际,故宫博物院、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与腾讯携手推出“数字故宫”小程序,邀你一睹百年故宫的风采。在微信搜一搜“数字故宫”,或通过“微故宫”“新华社”“腾讯”等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皆可进入“数字故宫”小程序。

 

 

“数字故宫”小程序汇聚了原本分散的数字资源和服务平台,不管是游故宫、逛建筑,还是赏文物、看展览,用户皆可以在小程序“一键查询”故宫所有的数字资源,这是故宫博物院线上数字服务的一个范式转变。 

2019年,腾讯和故宫博物院签署协议,双方未来将以“数字化+云化+AI化”深入助力“数字故宫”建设。这一三位一体的布局可被看作腾讯与故宫对未来“文博新基建”的规划。

彼时,腾讯副总裁程武表示,未来腾讯和故宫的合作将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文物的数字化采集,建设数字文物库;提升参观体验,扩大接触和普及;提升大众的情感代入,让故宫进入大众心坎。

 

而当下,“数字故宫”小程序不仅成功地将上述三大维度融为一炉,更试图让这座古老的宫殿以“文化数字化”的面貌走向下一个600年,成为文化新基建助力数字文博的典型代表。

“数字故宫”的三个维度:活性、活力与活化

活性:打造数字文物库,让文物 “永葆青春” 

故宫之所以令中外游客趋之若鹜,与其拥有的两大资源密不可分:占地近106万平方米、现存最大的明清木结构古建群,以及1862690件院藏文物,它们共同构成了故宫无与伦比的文化“硬实力”。2019年,故宫博物院累计接待游客参观1933万人次,在世界博物馆中名列第一。但在汹涌的人潮冲击下,如何维持文物资源的活性,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故宫的许多藏品“年事已高”,每次抛头露面,都会加速它们的衰老;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同样使古建筑不堪重负。在此情形下,“数字故宫”小程序里的数字文物库或许可以让藏品和建筑“永葆青春”。

 

作为文博新基建的阶段性成果,“数字故宫”让文物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云端,赋予了他们永不朽坏的“数字身体”,永远以最完美的状态面对公众:

 

在“故宫展览”板块,用户能观赏参展作品,看到文字信息,更能借助VR获得不逊于实地参观的浸入式体验。漫步云端,“移步换景”间文物的“灵韵”扑面而来。“数字多宝阁”则打造了文物的三维立体模型,让用户体会古代士人把玩书斋清供的雅趣与惬意。

 

经过超高清扫描,古代画作可以被放大到原画的40倍,让观众沉浸在超高清画面带来的冲击当中,体会“一画千面”的魅力,彻底告别走马观花的“打卡”游览。“故宫名画记”还收录了名画的细节、笔法,一键增加新奇有趣的知识。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创新了展示和传承的方式,更为故宫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与腾讯这样的伙伴合作,数字技术将推动创造性转化,向广大公众提供更多数字化成果。

 

活力:优化用户参观体验,扩大接触和普及 

“数字文物”维持了文物的活性。而要让文物具有“活力”,延续其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则需要让公众与文物多多接触,在普及中了解文物背后的丰富底蕴。

 

而当前,仅仅以传统的方式策划展览,早已无法让观众与文物充分接触,更谈不上深度理解。“排队两小时,参观五分钟”,故宫虽然精美,但长时间的排队;拥挤的环境,都会消解人们的获得感,使参观流于“到此一游”。如何玩得轻松有趣,还有所收获,“数字故宫”为线下线上的游客都提供了方案:

 

对于线下旅客,“数字故宫”将在线购票、位置查询等功能一网打尽,让人们不再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买票找地点,而可以用心感受“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的壮丽景观。“玩转故宫”更带来了进阶快乐:手绘地图、主题路线、更有AI导览助手“福大人”提供讲解,创新性地将科普融合在游览之中。

 

这充分体现了文博新基建“四两拨千斤”的妙用:以轻应用玩转厚重历史,以“小程序展现宏大故宫,让用户与紫禁城亲密接触,在接触中加深了解。

 

“云”游故宫版块则设置了全景体验功能。跟随箭头,深宫别院尽收眼底。点开“V故宫”,则可看到养心殿、灵沼轩和倦勤斋的室内全景,每一处细节都被精细地展现于眼前。更能“一键探索”,呈现各个宫门和宫殿的详细信息。

 

因此,“数字故宫”不仅仅是一款进阶版的掌上语音导游,它更能帮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接触与体验故宫,并进而接受与理解故宫文化。它让游客摆脱过去的“到此一游”,在愉快的参观体验中拉近了他们与故宫的距离。

  

活化:提升大众情感代入,让故宫进入大众生活 

数字化是为了让文物走近更多人,让传统文化走进普通大众生活,塑造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和情感,只有当文物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才真正得到了“活化”。

 

在与故宫的合作中,腾讯秉持“新文创”的思路,以高效的文化生产和IP构建 “活化”故宫文化,讲好故宫故事。2018年腾讯动漫便与故宫联合出品的《故宫回声》,以漫画形式展现故宫文物南迁和西迁,辗转万里躲避战火的历史,唤起了无数年轻人守护中华文脉的拳拳之心。

 

而在“数字故宫”小程序中,用户和故宫产生了更强的关联。《故宫:口袋宫匠》以小游戏的形式增强了“故宫故事”的交互性,用户化身“建设者”,用一砖一瓦建造紫禁城。建造过程中还可以转发自己的新成果。

 

此外,8月6日上线的“畅游多宝阁”则在“纹样”上大做文章:“畅游多宝阁”选取了600件院藏珍贵器物,用户可以在浏览中去发现各式各样的精美纹饰,只要在六个常见的文物纹样中点选一个,就能查看其细节和寓意。


用户在欣赏过程中还可生成“寻宝足迹”,并分享到朋友圈,向朋友展示自己和故宫的故事。更能挑选心仪的纹样,以纹路为线索发掘文物间或隐或显的关系;还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甚至与其他好友来一场比拼。这样的理念让每个“玩家”都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节点,也让每个个体都能拥有独特的“故宫记忆”,讲述自己的“故宫故事”。

   

简言之,在“活化”故宫的尝试中,人们看到了腾讯新文创的乘风破浪,也看到了文博新基建的“终极关怀”:重新唤回“人”与“物”之间鲜活的情感联系,让文物借力云端,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大众记忆的载体。

文博新基建三位一体:数字化,云化,AI化


小程序的表现令人惊艳,而支撑这一产品的,正是腾讯打造的“数字化+云化+AI化”的基本结构。这组三位一体的结构是当前博物馆业的发展潮流,也是数字文博未来发展的新基础设施。

 

数字化和“云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通过数字化手段,实体文物被多维度建模复原,形成高清数字文物,随机以多备份机制存储于云端,以确保其数据安全。这种思路将创新现有的文物保护,展览和研究机制。

 

在研究领域,云计算可以整合文物数据,打造出文物大数据检索引擎,供专家们从海量线索中重重筛选,从年代、地理、人物等多重维度检索研究文物。

 

在保护领域,“数字化”+“云化”的组合将为文物提供数字备份。例如,巴黎圣母院曾被以3D扫描的方式记录下来,并保存到服务器中。因此即便在大火之后,公众仍然可以在数字世界中看到圣母院的“数字分身”,甚至有可能依据这一备份展开重建工作。

 

在展览领域,新技术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和艺术品“零距离”接触的可能。早在2011年,谷歌就推出了Google Arts ≈ Culture项目,将全球1000多家博物馆搬上云端。据媒体报道,配合谷歌的Zoom Views,“云游客”可以将图片放大数百倍观看,画布上的发丝、裂纹和泼墨点等微观细节均清晰可辨。

 

人工智能则是故宫走向“文化数字化”的另一个重要基础设施打造。故宫曾在2018年10月的 “发现·养心殿”数字体验展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它让游客能与“朝中重臣”自由对话,前文中提到过的导览助手“福大人”,也是AI助力旅游互动的一次尝试。

 

但除了增加交互感,人工智能在文物的保护、研究领域还有更广阔的用途。在国外,日本自2019年起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各种古代手工艺。具体包括对匠人的手工制作过程进行数据化,利用人工智能编订教材等。

 

而这也是故宫未来努力的方向。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力主将AI技术应用到博物馆自身的业务上,推动AI与文物鉴定、研究和修复等工作的结合。

 

“新基建”中包含的数字化,AI化与云化三大要素已逐渐成为趋势,而近期的疫情更是倒逼博物馆业走上云端。疫情期间,全国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多个线上展览,总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云旅游”逐步“新常态”。

 

作为“新基建”的设计师,如何开创“云游”新玩法,解锁线上游览新姿势,腾讯对此经验丰富。除了“一部手机游云南”的经典案例外,2020年春节期间,腾讯还与敦煌研究院、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上线3月就突破了1500万的访问量。

 

还有6月2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腾讯、央视新闻联合打造的“数字秦陵”小程序上线。该产品结合“综合导览”与“趣味文创”,将秦文化科普与新文创体验融为一炉。

 

可以说,数字化、云化和AI化,将成为贯穿故宫未来发展的三个重要抓手,以此为内容的文博新基建也将成为故宫筑梦未来的关键动力。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眼下故宫与腾讯携手赶上了这一波“科技时尚”的潮流,是应时而变,也是应景之举。

百年间的三次变革:以青春面貌迎接下一个六百年

在过去600年里,故宫经历了两次沧桑巨变,这两次剧变重新定义了故宫与公众的关系。

 

从“宫廷”“公众”:第一次巨变发生在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迁出紫禁城。1925年,皇宫禁城变为“故宫博物院”。从此,故宫不再属于一家一姓,而是以文化平台的面貌进入公众视野,其公共属性取代了原有的皇家贵气。在家天下的时代,故宫的恢弘彰显的是家天下的无上威严,而在“天下为公”的新纪元,它与普通民众的距离被大大拉近,成为了全民族的历史财富。

 

从“高冷”“高萌”:第二次剧变则发生在近10年以来。科技支撑,文创赋能,故宫的形象从过去的“高冷”变为现在的“高萌”:爱唱rap的明成祖,甘当表情包的雍正帝,圈粉无数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销售火爆的故宫彩妆……故宫变得更亲切、更有趣,打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有界”到“无疆”:经历过前两次剧变,“数字故宫”的推出正是“第三次浪潮”的先声。伴随着以数字化、云化和AI化为特征的文博新基建不断推进,在未来的600年,故宫所能产生的文化效应将打破一系列限制,并得到空前的扩大。

 

时空的限制将不复存在。新基建将让数以百万的文物将从云端“飞入寻常百姓家”,公众得以在拟像世界体会故宫的精彩。由此,中外所有的历史文化爱好者都能与紫禁城“天涯若比邻”。

 

人力的局限不再是问题。在后台,从事修复、鉴定、整理的工作人员将在大数据和AI的加持下展开工作,科技创新将为人文领域的研究注入新动力。

 

年龄的圈层也将被打破。“传统”不再是“前浪”的专利,而是前浪与后浪共同珍视的对象。在今天的故宫,50%的客人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作为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云游”对他们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我们可以期待,在“云端”,这座古老的宫殿将成为他们享受文化、汲取智慧的寻根之地。而在“云游”的背后,文博新基建更是重新塑造了故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结语

近日,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数字故宫”是故宫与腾讯深化合作的首个阶段性成果,这个“云端国宝箱”让我们看到了数字科技活化文物的潜能,以科技创新传承千年文化的前景已经可以预料。

 

总之,伴随着以“数字化+云化+AI化”为核心的文博新基建不断展开,未来腾讯与故宫的组合,还将用更多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故宫,让故宫文化融入生活,惠及大众。让故宫成为“大众的故宫”,更凝聚起保护文化遗产的社会合力。

 留言话题互动 

你对“故宫+腾讯”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看法

 

文化产业顶尖大号「文化产业评论」,是专注于文化产业全领域的新媒体平台,在业内具有广泛和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得到了全国文化产业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企业、机构、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是国家部委、地方政府、文化企业、行业机构掌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三川汇文化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新闻 数字故宫 小程序 VR参展 交互体验

2767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