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项目分享 | 『中国国家图书馆“甲骨文记忆”文化专题展』设计团队自述
-
2020-07-28
本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主题环境设计研究中心
在THEME+过去的分享中,为大家分享了许多大型设计项目的心路历程,这一周,小编再次带大家走进【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甲骨文记忆”展】项目中,带你了解项目背后的故事,探索甲骨文的奥秘~
话不多说
先赏一段视频~
甲骨文记忆:三千年历史 一脉相承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早期形式,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收藏甲骨文最多的单位,
现藏甲骨35651片,收藏量约占存世总量的1/4,
为甲骨文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项目概况
本次展览设计从甲骨文书法艺术出发,通过“气质美,象形美,刻写美,演变美”四个方面设计,既能借由现代展陈设计让人们认识甲骨文之美,找回遗落的文化记忆,又能作为书法与展陈两种艺术形式之间转译的桥梁。
展览分为四个单元:重现的文明、神奇的文字、传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采取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甲骨的发现历史,用“廉价龙骨、一字千金、殷人刀笔、考释甲骨、寻找出处、证明商王、考古探秘、震惊世界”等8个故事,从甲骨的发现为起点,通过多层次、多种方式的诠释,深入浅出地探寻甲骨背后的秘密,揭开甲骨文作为文字和作为占卜之物的神秘面纱。
展览通过甲骨实物展示、场景还原、考古发掘图片资料、学者们研究成果的集锦以及器物的展示,让我们只能根据史书上的点滴记载进行想象的文明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读者深入认识厚重的中华文化。
展览还特别注重互动性和体验性。展厅通过声光电等各种现代科技对甲骨占卜场景进行了立体还原,古朴的布置和光影效果的营造就让我们感到仿佛瞬间步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国家图书馆“甲骨文记忆”展
设计阐述
01 主题设定
在展陈设计之前,我们首先对展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从国家图书馆3万多件甲骨馆藏中挑选出65件具有深厚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的代表性珍品,这些甲骨既包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又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工作人员正在陈列甲骨展品,此次展览共展出65件甲骨(国家图书馆供图)
展品的丰富性将那个时期的社会百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启发了展陈设计的主题从还原时代背景入手,发现甲骨文之美。由此,“甲骨文记忆”展览确定了“回归”的展陈主题,以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探寻甲骨文发现之路,揭开其作为占卜之物和作为文字的神秘面纱。
在“回归”的主题下,为拉近观众与甲骨文的距离,展览总体分区采用由背景知识铺陈到文物品赏的逻辑,先讲清楚甲骨文的来龙去脉,再讲清楚甲骨文书法的艺术特色。
因此,结合展览建筑空间,一层以展示知识点为主,辅以重点文物解读;二层以展示甲骨、青铜器文物为主,凸显书法特征。这样,一层为动,重寓教于乐的体验;二层为静,重潜心观摩的感悟,满足了甲骨爱好者、研究者不同的观展需求。
▲策展之前现场照片
02 神秘古老的气质美
展览在色彩、材质、灯光、造型元素的提炼上,力求突出甲骨文神秘古老的气质。
展厅主形象、标题版、装置造型等均采用龟甲形态,所有立面采用甲骨自然呈现的深褐色基调。空间结构上,序厅居中,环绕“重现的文明”、"神奇的文字"、“传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部分。
各部分与序厅之间以巨幅半透明幕布分隔,阵列幕布上的甲骨文与肌理,巧妙地隐藏了建筑原有柱体,视线隔而不断,与顶部帷幔上变幻莫测的28星宿投影,暗黄色光环境共同烘托了殷商时代的神秘、瑰丽与厚重。
▲占卜互动体验装置体现甲骨文神秘古老的气质美
位于序厅中心的甲骨占卜巨型龟甲互动模型开门见山的点出甲骨文的由来,应用体感捕捉技术,观众可挥手选择占卜的主题,了解天气、战争、出行、年成等方面的占卜内容。
▲观众在现场挥手占卜
序厅空间与其说是一个展厅,不如说是一个放大了的装置艺术,通过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营造了生动地展陈空间氛围,让观众瞬间步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去体会甲骨文书法中神秘古老的气质。
03 意趣盎然的象形美
象形性强,是甲骨文的突出特征。
甲骨文的字形往往用简约的线条来表现事物的突出特点,如动植物的形态、纹饰,人体及各部分,天象地理、工具器物等等。
为了更好地体现甲骨文的象形美,我们借用了当代艺术的手法,用甲骨文塑造了一个表现庄子《逍遥游》中“鲲化鹏”这一故事的艺术装置,赋予展陈内容契合的形式与含义。
艺术装置展开了一幅天空、大地、河流的立体画卷,大地上的“木”、“林”,河流里的“鱼”,天空上的“鸟”都由甲骨文组成,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有的“鸟”站立枝头,有的展翅高飞,这便是甲骨文象形美的魅力所在。
无需文字解读,观众便可从甲骨文字中理解象形文字与图画之间的联系,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同时,装饰艺术的三维立体优势巧妙地与展陈空间结合,增强了这个虚拟文化意境的现场感,给人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
▲“鲲化鹏”文字艺术装置体现象形之美
考虑到儿童的观展需求,特别设计了教孩字创作甲骨文画的互动装置“童来之笔”。孩子天真而富有想象力,在思维方式上,学认字的孩子和发明文字的古人有惊人的相通之处,从甲骨文教起,便会让儿童感受到认字是件很容易而且轻松愉快的事情,略加指点,就可以轻易地悟出当年先人造字的真谛,创作好的甲骨文画还可在现场打印出来带回家。以上两个展项都是 “以字入画”,由抽象还原具象的手法契合了展陈设计“回归”的主题。
▲“学童识字”、“天干地支投影”等互动板块,打造出炫酷的寓教于乐观展体验。
▲一位小观众在甲骨文互动临摹装置前学习书写甲骨文
04 质朴自然的刻写美
甲骨文质朴自然的刻写之道就体现于刀法笔意之中。
如何在观展的较短时间内,通过展陈的手法让观众亲身体验到甲骨文凝练简洁的线条中蕴含的力与美,我们进行了精心的策划。
首先选用了拓印形式,放弃多媒体互动,回归到最为简单、直接、身体力行却印象深刻的体验方式。为了吸引观众参与拓印,设计了“姓属林”装置,“姓”为姓名,“属”为属相。
展览中,数以百计写有姓氏或属相的甲骨形叶片连缀成林,每个甲骨文姓氏旁边都写有对应的楷书,让观众方便对照。
通过“姓属林”的形式吸引观众参与到找姓氏和属相的互动游戏中来,遥远的甲骨文变得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找到姓氏后,观众在立体传拓台上用铅笔拓印出自己的姓氏或属相作为纪念,在拓印的过程中体会刀刻的笔意、间架、韵味,寓力于形之美。
▲姓属林拓印体验装置体现甲骨文质朴自然的刻写美
05 一脉相承的演变美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系统,历经金文、大篆、小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才发展成今天的简化字。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文字一脉相承的演变美,展览中采用投影灯的形式将文字依次以楷书,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五种反映不同时代特色的字体投射于地面之上,成为引导展览参观的线索,使人犹如穿越时空,回归文字的本源。
▲文字风格演变灯光装置体现书法演变之美
在二层的文物展区,通过大型甲骨文、金文拓片,文字局部放大图片、青铜器文物、相关著作的搭配展示,使原本相对生涩专业的甲骨文物丰富和立体起来,使文字演变的过程全面、清晰地呈现出来。
同时,运用艺术化的图版、装置设计将书法之美从器物中抽离出来,使得观众在观展时具有了观影般的节奏和体验,在平面、立体和影像中转换,极大的提高了展览的丰富度和观赏性,成为展览的又一个展陈亮点。
心得感悟
甲骨文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书法艺术源头的瑰宝。
一说到甲骨文,很多人都会觉得枯燥、无趣、晦涩。对于博物馆人来说,展示内容抽象、展品类型单一,不似其他精美亮丽的器物具有吸引力。
因此,发挥展陈设计优势让文物活起来显得格外重要。本次展览通过展陈设计的多种艺术手段吸引参与者走进并欣赏甲骨文的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开展首月,已有40余万观众,百余所学校参观,这是传播甲骨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一次创新!
▲观众观展现场(图源网络)
王国彬教授团队经过多次设计与探究
才有了如次震撼的观展体验
总结以下干货送给大家
(建议收藏)~
策展小贴士:
1.从策展出发的展陈设计。形式设计师在展览初期就介入设计,与内容设计人员密切协作,才能在对展览内容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有的放矢。
2.在展陈设计中凸显书法艺术价值。综合运用图文、装置艺术、光环境、多媒体交互、机械互动等手段,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让观众全面感受甲骨文书法艺术的魅力。
3.对于临展项目,多运用“低技术—高艺术”的艺术装置。而不是片面追求高科技展项,能够有效控制造价。同时,不会因科技手段的更新而过时,反而因其高艺术性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4.展览具有可移动性。展具、展项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对场地环境的适应性,便于日后走出博物馆、到学校、文化空间巡展,形成文化品牌,有利于推动甲骨文书法的教育普及。例如,本次展览闭幕后,就成功在悉尼、墨西哥的中国文化中心再次展出,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5.书法教育模式的创新。以互动体验展的形式促进甲骨文书法的公众教育,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全面了解甲骨文历史背景和书法特性的机会,激发了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甲骨文的兴趣。
设计团队
主持设计师:王国彬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硕士学科点负责人、主题环境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环境设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协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会员。
主持设计师:枣林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展示专业主任
中国五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计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项目名称:中国国家图书馆“甲骨文记忆”文化专题展
主持设计师:王国彬、枣林
设计团队:主题环境设计研究中心
电邮联系方式:THEMEPLUS@163.com
项目地址:中国北京
项目完成年份:2015年
项目面积:1500㎡
·END·
编 辑|史倩颖
校 对|张 鹏
审 稿|秋 树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THEME+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THEME+联系。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数艺网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