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在 ITP 读研的两年,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丨teamLab 前设计师的自白

原创 2020-07-09

本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最毕设

大咖说  专访  人物推荐
????

他本是一个‘程序猿’,却在机缘巧合下去到日本 teamLab 工作后,激发了对新媒体艺术的兴趣,进而奔赴纽约大学 itp 项目深造。毕业后,在纽约创立了新媒体工作室并担任纽约大学 IDM 教授。

Barak Chamo

????????

新媒体艺术

barakchamo.com

现居美国纽约,硕士修读于纽约大学 itp,曾在 teamLab、Cactus Interactive NYC、Lightbo × NYC、IDEALab、Time inc 工作。现任纽约大学 NYU-IDM 部门的教授。2020 年创立个人工作室,致力于新媒体艺术创作与研究,作品曾被美国、欧洲、中国等地的画廊及艺术节受邀展出,包括 Ravenna Museum of Modern Art, Wavelength SH, InLight 等等。

# 01

找回被工作消磨的创作激情

在进入新媒体领域之前,我主攻软件工程开发,帮各种公司开发应用程序。但在每天重复的工作下,我的创作的热情被慢慢磨灭,感到非常迷茫。所以我决定辞职,并开始了为期几个月的旅行。

在旅游的期间,我接触到了 teamLab、UVA 等等的公司和作品,被他们技术与艺术的碰撞震撼到。让我意识到,原来我的技术背景,还有各种可能性。

在旅行的期间 Barak
也获得了在 teamLab 工作的机会

这些经历让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跑道,去纽约大学 itp 深造,探索自己的潜能。   


# 02

在纽约大学ITP的两年

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

*纽约大学 ITP: 美国 TOP3 新媒体专业

在 itp 就读的两年里,那种学习新事物的兴奋,让我专注于创作,几乎没有好好睡过觉。但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因为这意味着我正在进步。

PHOTO CREDIT: TOMMY PAYNE

我认为“新媒体”艺术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新”。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包括主题以及创作的媒介。这也是我学习新媒体艺术的原因。

深造期间,我的创作关注于“如何用技术解构社会”,希望我的作品能反应出社会的问题。通过作品与观者的互动,从而带给观者一些启发与思考。

????下面分享2个我在itp的创作项目。

PANOPTICON

重视隐私与被监视的关系

我发现,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每个角落都布满了监视器。一方面,其大大的提高了城市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这些跟踪和监控设备在生活中被我们所忽略,我们的隐私可能已经被侵犯,而我们可能毫不知情。

在大规模监视和商品化信息时代下,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会被不断的被观察。

受到全景监狱的启发,我与吴桐合作创作了这个作品:Panopticon(全景监狱),一个大型监视装置。通过人脸识别加上监控画面采集,当观者走到屏幕前,会看到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记录的画面。

小科普: Panopticon (全景监狱):1785年,英国哲学家Jeremy Bentham提出了一种监狱的设计方式,监狱所有房间面向中间一座用于监视的高塔,高塔中的监视人员可以时刻监视到任何一间囚室,而囚室中的犯人因为逆光效果,无法看到监视人员,会疑心自己时刻受到监视,惶惶不可终日。

作品前,可以看到大家震惊的表情,在惊喜与惊讶的同时,也让他们重新思考隐私安全与被监视的关系。

该作品入围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互动媒体竞赛:Communication Arts Interactive Award 2019。

AN INSTRUMENT OF VALUE

让“低头族”重视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居住的那段时间,我发现地铁上的人们都在低头看手机,这引起我的反思。在物质社会的驱使下,人们已经与自然,乃至自身失去连接,逐渐被科技影响着其生活方式,变成了 “低头族”。

在日本地铁上的“发现”

我希望通过一个装置,能让人们能够暂停一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正视生活中的数字媒体。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基于“西藏曼陀罗沙画”概念的“冥想”机器:An Instrument Of Value

这个灵感是受到了宗教启发,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最独特也最精致的宗教艺术。每逢大型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们花费数日乃至数月,用数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

但是,当他们完成这幅沙画后,不是想着如何保存,而是会立刻将它“摧毁”。这个过程让我恍然大悟。

我结合装置的媒介,还原了这个过程。这个机器会“画”出一幅禅意的沙画,当机器完成后,就会用自带的刷子将其“清洗”,重新回归空白的状态,不断地循环。

观者在观看作画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冥想的过程。沙子变为沙画再回归沙子的状态,让观者浮躁的内心重回平静。回归原点的“旅程”,希望观者能够找到那个浮华时代中的“自己”。

ITP 毕业合照

毕业后,我放弃了 teamLab 工作机会,选择留在纽约做一名独立艺术家,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启了艺术创作之旅。

我的创作除了社会方向,也会研究人类感官。这里不仅是对人体 “五感” 的探索,还需要融入材料实验的思考。这种“碰撞”实验,往往会产生一些出乎意料的效果。

SHEER APPEARANCES

纽约个展

2020 年,与 Chashama (纽约艺术空间)合作。我在纽约开办了自己的个展 Sheer Appearances。该展的每一幅作品都来自于对光的物理特性和人类感知的分析与研究。

# 03

美国的新媒体艺术氛围

美国新媒体设计在过去几年里发展非常迅速,因为该领域的人才越来越多, 也因为客户变得更加多样化 —— 来自一些广告品牌合作方,它们希望打造更多网红的营销。有些则专注于大型的建筑项目,有些则是专门与艺术家合作,经营自己的艺术品牌。尽管,我认为这里的环境非常商业化,经常与赞助商绑定在一起。

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reene Naftali, New York

在经营自己的工作室时,有点像建筑工作室的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以及设计上,要更多思考如何将概念传输给观众,即使可能不是最跟随潮流的,但这种方式对我来说最有趣的。

在纽约的设计环境,受益于不断涌入的学生和国际创意人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为该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想法。


# 04

创作者如何“武装”自己?

2019年7月,我被纽约大学 IDM 部门聘请为本科及研究生的教授(IDM 是一个类似于 itp 的项目,但更侧重于人机交互)。

被学生问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线上传播的趋势,让创新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新的设计风格、创作工具的涌现,让我们想学很多新东西,但是却无从下手。

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先明确目标,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它?真的可以在工作、创作上帮到我吗?”发现自己的弱势,当心中有个清晰的声音后,再开始学习。

我一直认为,学习工具并不代表就能提高创造力。所以,在我教的任何一门课上,都会更加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从他们感兴趣的想法出发,引导、激发学生对于创作的热情。

一般来说,如果是学习新的工具,我会尝试“项目驱动”的方式,在创作作品的同时刺激创造力。

Barak 在 2019 年与最毕设合作的 TD 工作坊

在我任教的 NYU 研究生课程 Creative web-technologies 中,从 3D 图形、音频合成、视频和音频流,以及机器学习都会涉及,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网络当作一个创造性的工具和画布,实现更多跨界创作的可能性。

# 05

新媒体的未来趋势

毫无疑问,新技术不断在影响着新媒体艺术领域。从 VR 的流行到机器学习 AI,从单纯的工具进化到生成算法的使用,使得计算机可以生成随机的视觉效果。

我认为一个十分有趣的方向是艺术家利用技术打造 “超越屏幕” 的体验。

在 Olafur Eliasson 最新的艺术项目WUNDERKAMMER(2020)

他用 AR 的形式,将艺术带到观众的身边,所见即所得。

我们曾经与大家分享过 Eliasson 的神奇的工作室与艺术世界,可回顾:[p]这部9.3高分纪录片,帶你找回无限想象力![/p]

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一领域正在高速地发展:比如,使用激光投影创建空间影像(有时甚至会感觉像是视频拍出来一样)。

INTUS 工作室最新研发的实时音频反应式视觉系统:CO005 Hilma(2020)随着音频播放,会投射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也有利用 AR 结合物理世界的视觉呈现,使用动作捕捉和虚拟投影技术,创建混合现实(MR)的表演空间,将“电影的动态效果”和“技术的实时创造”有机结合。

在这个作品中:Discrete Figures(2019),Rhizomatiks Research 与数学家、舞者、作曲家和工程师合作,创造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性表演。

上面这些作品,用到了AR、VR、投影、激光、AI以及外接装置等技术。是否有一个工具能够同时 Hold 住这么多样化的创作呢?那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最友好的视觉创意工具:TouchDesigner。Barak 就尤其热衷于使用 TouchDesigner。

编辑:JOHN

审核:K7、关

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不免费授权)
欢迎撰稿(有偿):media@zuibishe.com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最毕设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新闻 新媒体艺术 纽约艺术空间 线上传播 宗教艺术

3344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