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马钦忠:希望公共艺术不要成为点缀式的胡椒粉
-
原创 2020-06-18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新公艺
6月7日下午,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联合“牧云溪谷”项目组举办主题为“新城市·新艺术·新生活”的研讨会。针对我们的城市需要怎样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怎样塑造城市文化与精神展开研讨。
“牧云溪谷”项目,规划超400万平方米,未来是超过5万人居住的大城。开发团队以城市运营者的高姿态,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独具特色、拥有理想人居关系的宜居标杆大城,将艺术与科技之美,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景。
“新公艺”平台对当天研讨会内容进行了整理,并将陆续发布研讨会成果。发表前经过发言人的审校。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有二十多年的历程,发展速度相当迅猛,中国有170多所院校开设有公共艺术专业,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爆炸式发展的状况。那么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塑造美学的品质和路径是什么?
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它能定义场所的意义,让一个场所自身讲故事,进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成长。比如公共艺术推动城市发展的代表案例之一,就是1995年艺术家克里斯多‧耶拉瑟夫(Christo-Jaracheff)和珍‧克劳德(Jeanne-Claude)对柏林国会大厦进行了一次“包捆”的艺术创作——《隐蔽的德国柏林国会大厦》,柏林国会大厦处于东西德的边界线上,德国人用这件作品宣告东西德统一后的新面貌,半年内吸引了3500万人观看,这件公共艺术作品带动德国GDP的直接增长是0.8%,间接宣告了德国经济的起飞。
包裹德国柏林国会大厦
另外一件作品就是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德国最敏感的话题就是关于犹太人的种族议题,但他们没有选择回避这个问题,主动邀请了一位犹太建筑师设计这个建筑,闪动的波纹在每个建筑上划一刀,寓意为“上帝之刀”,进入博物馆就像是灵魂被洗礼了一次。这个博物馆成为柏林的代表性建筑物。
好的公共公艺术,能够塑造国家形象,可以起到城市文化引擎的作用。德国通过上述作品沉思和反省了自身的历史地位,向全世界表达了对自己民族犯下罪行的忏悔,并以之警醒世人。为什么德国产品全世界领先,这是和公共制度和公共文化推动和塑造有巨大关系的,两者的叠加建立和塑造起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公共艺术非常重要的价值不只是在于艺术,还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塑造,艺术家要为城市社区提供前瞻性、国际性、现代性和在地性的作品,其中的“在地性”就是艺术要和地方的居民产生对话和交流,要将艺术的故事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诉求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很重要,它是公共艺术能够生长和发展的动力所在,这恰恰是我们非常缺乏的。按照中国的标准,5万人就是一个社区,社区怎样形成自己的文化,在中国还是一个很焦灼的问题,公共艺术在其中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台湾在这个领域就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在人口老龄化和凋敝化的社区,参与式的艺术能够激发社区活力,艺术成为社区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动能。
在谈到公共艺术的推动力时,我们都会讲到在日本举办的两届世博会,这两届世博会对日本的设计和制造行业影响巨大,塑造了一系列国际大品牌。我作为投身公共艺术领域这么多年的一位从业者,一名学者,在这个领域也作出了一些尝试和吁告,我始终最希望在中国看到的景象,就是公共艺术不要轻易变成点缀式的胡椒粉,它有更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使命,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公共艺术,它完全可以成为撬动历史的工具。
新公艺“传灯人”&“牧云溪谷”城区公共艺术升级研讨会合照
演讲嘉宾介绍
马钦忠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中国设计大展学术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当代艺术院副院长。
想了解“新公艺”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新公艺”,添加新公艺工作人员微信号,由工作人员拉您入群。
群内定时举办线上线下公益活动,欢迎大家关注。
●扫码即可入群●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促进会
新媒体公共艺术委员会官方公众号
传播新媒体公共艺术的理念
研讨新媒技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新公艺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