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3
分享
- 新媒体艺术“后浪“们的生存图鉴
-
原创 2020-06-03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FutureTense未來时态
|“奔涌吧后浪,
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
《后浪》这支创意广告一经发布,便不断出圈,火遍全网,热度居高不下。仅原片播放量就已经达到了2千多万,其衍生视频的总播放量更是无法计算。
创意广告《后浪》
真正让“后浪”一词得到持续“霸屏”能力的,不是他本身内容,而是其背后两种声音的碰撞。
《后浪》的正能量
“后浪”的焦虑
乍一看,这是一支充满正能量的广告,但评论数据表明,观众中持有“悲伤”、“中性”、“愤怒”等情绪的群体高达51.34%,超过了半数的观众,而这些人大多数都是视频中所谓的“后浪”——青年群体。
“后浪”微博情绪占比
数据来源:微指数
为了引起青年群体的注意,《后浪》中添加了很多契合青年喜好的镜头,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它们却引起了极多“质疑”。大多数底层青年的生活并不像视频中描述的那般美好,梦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一部分青年群体感到反感和不安。“后浪”一词在赞美青年的同时,也给青年群体带来了更多的焦虑。
《后浪》中契合青年爱好的片段
中国青年的焦虑带来了他们难以逃避的“丧”,丧文化,宅文化,这些小众的圈层文化,成为了普通“后浪”们赖以生存的“舒适圈”。
“宅”文化
“丧”文化
“一个房间就够生存”“出门干嘛,我不想社交”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过上这样的生活,出门社交逐渐被电子游戏,动漫等线上活动所替代。葛优瘫、咸鱼躺等“丧”的文化元素也成了青年一代“自黑”的重要表现。这样“宅”“丧”的文化成为当今社会青年亚文化的自然缩影。
在《后浪》的压力下,“后浪”青年又应该怎么去“浪”呢?作为艺术界的年轻力量,新媒体艺术家们正以他们独特的方式,用“浪”发声。这也许,这才是你想看到的“浪”——
|新媒体艺术为何而“浪”
因为清凉而“浪”
PUBLIC MEDIA ART #1_WAVE WITH ANAMORPHIC ILLUSION
多媒体设计公司d’strict以首尔Coex Artium大楼外墙宽80米,高23米的LED荧幕作为载体,制作了WAVE这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巨浪影像作品。
D’strict还原了海水运动的形态,浪涛仿佛受困于屏幕中且不停地翻腾,这与周围来往的行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波浪本身是美丽而充满活力的,但我们选择它们作为我们的主题是因为它们唤起了舒适的感觉,这是现在急需的。” 这样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 希望民众在疫情阴霾下,感受大自然的活力,用“浪”发声,在炎热的夏日传递清凉。
因为清心而“浪”
Aurifer in Time
在这个多个章节式的作品中,跨领域创意工作室XCEPT将其序章命名为Aurifer in Time流金成器,把光和金色“波浪”融合,为观众们呈现了一场极致的光影盛宴。
Aurifer in Time流金成器通过把金波投射在花瓣形屏风上,展示首饰成形的过程。金色“波浪”环绕的体验空间载体蕴藏禅宗的“空杯哲学”,让观众走进时代展区前清空心境,静思空无以求全。用绝美优雅的金波展现新媒体艺术澄净、清心的一面。
因为家乡而“浪”
Black Waves:迷失、沉浸与重生
在上海曾经被废弃的油罐里,teamLab用连续的波浪影像打造了Black Waves这个充满“浪”的沉浸式空间。
Black waves这一作品灵感来源于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著名作品《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同时也包含了teamLab创始人猪子寿之对家乡河流的深深思念与对东方文化的热爱与思考。
通过模拟波型构建出浪在三次元空间下的动作后,用“超主观空间”理论将其平面化。在还原海浪运动的同时,又添加了日本浮世绘的独特韵味,让观众感受到来自“浪”的文化魅力。
因为回忆而“浪”
Melting Memories
Pilevneli画廊在2018年2月展示了艺术家Refik Anadol关于记忆的可视化媒体艺术作品Melting Memories。通过跨学科的记忆检索研究课,收集其中转化数据,并进行艺术处理,Anadol将“回忆”抽象地表现在观众面前。
作品中记忆数据的变化呈现出波涛般的起伏。记忆是一个集合哲学与神经科学的话题,艺术家Anadol将其融合,让观众近一步注意到科学技术与哲学辩论长达数个世纪的交织,用新媒体艺术来激起科学与哲学的思辨“浪潮”。
因为和平而“浪”
WAVE AND WEEPING WINDOW
为了纪念100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艺术家Paul Cummins和设计师Tom Piper在英国19处重要景点制作了罂粟花组成的“红色波浪” WAVE AND WEEPING WINDOW。
“浪”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危险与无情,WAVE AND WEEPING WINDOW由上千朵手工制作的陶瓷罂粟花层叠而成,它们从窗口倾斜,在平地扩散,逐渐将原有建筑包裹在“花浪”之中,让人铭记战争的恐怖,累计吸引了超过500万观众的来访。
因为生命而“浪”
Wave Particle Duplex
通过雾面画布和等离子玻璃管的结合,日本建筑师Azusa Murakami和英国艺术家Alexander Groves共同完成了这一系列互动作品。
Wave Particle Duplex展现了艺术家对于生命之“浪”的探索,通过将发光等离子体注入手工吹制的玻璃管,湍流的细丝犹如海浪在管中涡旋波动。管内等离子体会对周围环境作出一定的反应,当观众靠近玻璃管时,等离子体会发出更强烈的光,仿佛生命的浪潮在血管中涌动。
因为自然而“浪”
Iceland
Iceland是艺术家刘佳玉关于自然的作品之一,突破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刘佳玉将这件作品设置在三亚的热带植物公园里,突破地理与环境气候的界限,用组合光带和3D模型打造了一个幽暗冷酷的环境,当夜色降临时,蓝色灯光亮起,将炎热的雨林渲染成寒冷的冰雪浪潮。“浪”,是新媒体艺术家热爱自然的呼声。
因为融合而“浪”
/_PATH
受到西方文化与科技进步影响的艺术家Mark Dorf经常用摄影、拼贴、模型等技术表达方式的结合去打造神奇的自然景观。Dorf将数字“语言” 和古老的自然进行对比,生成了一系列数字艺术图像/_PATH。
电子设备几乎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数字技术的浪潮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情感和身体关系。Dorf认为技术将人类的电子设备体验转化成了一种可以量化、可以导航、可以编辑的语言,他将这种语言视觉化成数字的波涛,并和自然影像融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因为灵感而“浪”
梦想日本,漂浮世界的映象
(Dreamed Japan Images of the Floating World)
由Danny Rose艺术团队设计图像,音乐大师坂本龙一与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共同创作交响乐曲海作为背景音乐的作品梦想日本,漂浮世界的映象(Dreamed Japan Images of the Floating World),其完美结合让体验者感受到了浓厚的和风“浪潮”。
作品在位于巴黎的“光之博物馆”(Atelier des Lumières)展出,它是由制铁工厂改造而成的巴黎首个数位艺术馆,馆内空间达3300平方米。360度的影像加上东西音乐大师的配乐,给观众带来了极佳的沉浸式体验,文化融合,迸发无限的灵感。
|“浪”—— 包容共生
以史为鉴,回顾古今中外,“浪”元素已是文化艺术常用的载体。
东方的“浪”是大禹治水中,自然力量与人的力量的抗衡,互相磨合以达共生;“浪”可以视为老子“太极” 两股力量的交融,阴阳相生相克以达上善若水的境地,是包容与调和的象征。
太极——上善若水的心境
在西方,“浪”是大航海精神的展现,是不畏艰难,面对未知不断前行的信念与坚持;也是大洪水,是摧毁一切,又带来重生希望的颠覆性力量。
航海--不畏艰难的前行
当代青年的焦虑不减,“后浪”这个词就会被反复提起。像“淡黄的长裙”“996”一样,“后浪”将成为讨好主流叙事和资产阶级审美对于青年群体的标签。
“后浪”不喜欢《后浪》,不喜欢其中传达的精致的消费主义,影片所截取的生活过于浮华美好,不免让处于截面以下的底层“后浪”感到焦虑于愤慨。
但我们无法否认“浪”的力量,与“浪”展现出来的包容的、多元化的内部价值。不能说时代给所有青年都带来了光明的未来,但它至少给予了青年发声的权利。
《后浪》——“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君子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包容不同的观点,吸纳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才是“后浪”多元价值的彰显。对于《后浪》,有人积极响应,有人嗤之以鼻,正像是人们看待艺术的态度。有人批评新媒体艺术只是一种做作的视觉效果;但对于另一群人来说,新媒体艺术为人们营造了开放交互的环境,把人们带入了一种广阔的艺术体验之中。
多样化的新媒体艺术
正是这样的包容性与多样性造就了新媒体艺术争议性的魅力,艺术是叛逆的,是自我的,艺术也可以是普世的,社会的。或许,最糟糕的路也是最棒的路,新媒体艺术因为这个时代的多样与包容,在褒奖与质疑之间翻滚前行着,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惊喜的“浪潮”。
编辑:GAGA
责编:Jin
监制:Priscilla
参考资料
[1]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2935552/
[2]http://www.dstrict.com/kr/
[3]http://xcept.hk/aurifer-in-time/index.html
[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0LeyQvjWA
[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KXi5t6Cl78tp://xcept.hk/aurifer-in-time/index.html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FutureTense未來时态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