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巨幕!《穿越时空的大运河》震撼亮相北京国际书展
-
2020-04-27
“踌躇满志的赶考举子,春风得意的巡河官员,风尘仆仆的西方传教士”,这些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谱写成流淌着诗意的大运河。
穿越运河古今,以数字长卷讲述运河故事的《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全球首映式,于8月22日在第二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暨第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以下简称2018BIBF)上正式亮相。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到现场进行了参观。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前排左三)参观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展
中国故事项目负责人杨振正在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
此次影像展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E3馆举行,从8月22日持续到26日,历时5天,想了解大运河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运河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可以说,水运决定了古代城市的兴衰,大运河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铁、飞机和高速公路,运河沿线的城市因此而兴盛。一条运河,在把中国南北连为一体的同时,也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通道。
以中英两种语言版本全球同步首映的《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是以大运河北京通州段为基础,运用穿越时空的人物嫁接与互动的方法,制作成的数字影像动画。以高3米、长25米的LED巨幕为展示方式,结合特制的背景音乐音效,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运河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中涉及的运河故事是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故事项目组依托全新的“万物”品牌,与国内外著名运河专家和画家一起,历经三年创作磨砺,精心策划、挖掘和整合而成,是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它是一部艺术创新之作,汲取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影像的形式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不仅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风貌,而且强烈地表达了对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它不仅是一部传播宏大运河文化的优质影片,更是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的一次综合提取、展现与全新表达,是对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
此次数字影像展通过流媒体、虚拟成像以及三维立体成像等前沿技术穿梭于运河的古与今,在数字长卷上讲述大运河通州段的故事。这种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阐释的方式,新颖独特,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首次。同时,此次影像展也是传统出版行业将海量独家优质内容重新整合,依托新载体、凭借新媒体的一次全新的转型尝试。
《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是在一幅百科全书式原创历史手绘长卷的基础上开发制作的,该长卷由中央美术学院画家绘制,运河专家审定。整个画卷内容丰富、细节考究,生动再现了17世纪初明朝运河通州段的繁盛景象,是海内外首次将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历史内容与绘画长卷相结合的全新尝试。
以长卷为基础,研发团队全方位、立体化地对运河故事进行深度挖掘、丰富内容、考证细节、精心策划,辅以专业的数字影像公司和配音团队,呈现了此次《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展,让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心去感受运河的昨与今。
《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运河图》,依托高3米、长25米的巨幕呈现的动画,让原创历史长卷中的人与物 “活”了起来,其中各色人物1226个,大小船只106艘,蔚为大观。
与此同时,动画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了三维动画与二维场景的完美融合,让观众获得了穿越时空的在场感。置身其间,你能看到数百年前的运河上,舳舻相衔、朝暮不绝;能听到运河旁的船工号子,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还能与军粮经纪一道,查对密符,验收漕粮。
留心细看,观众还可以发现饱受宦官刁难、终得入京面圣的泰西儒士,亲历朝鲜之役、击退丰臣秀吉的回京老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基于史实生动再现的细节、人物与故事共同构成了河上、码头、街前和桥旁的熙熙攘攘。
夜幕降临,繁忙的运河归于沉静,两岸的行人逐渐散去,万家的灯火逐次点明,河面上泛起皎洁的月光,配着燃灯映水、画舫凌波,呈现出一番静谧祥和的运河夜景。
斗转星移,时空再次穿越,一座座高楼在运河两岸平地而起,一块块生态绿地和谐地融入其中。运河的古与今,通过穿越的形式,让观众尽收眼底。
第二篇章《运河注》,是将画中掌故、人文地理用动态词条的方式交替呈现在历史长卷之中。除此之外,项目组通过H5技术,精心将词条图文并茂地再现在移动端。通过扫描二维码,观众便可享受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
第三篇章《运河记》,则是此次穿越之旅的记录,详细介绍了长卷的创作背景和运用手法。通过将前两个篇章中的经典场景拉近,向观众展现了《运河图》与《运河注》中的丰富细节。
千百年来,大运河有无尽的故事待与人言。在未来,中国故事项目组还会依托“万物”品牌,对大运河沿途各段的故事进行更为深度的挖掘和整理,让更多的运河故事在神州重响,向世界传唱。
文化走出去,不是生硬地移植或出口,更不是放弃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而是更多地融合,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做到古为今用,从语言、意识形态和逻辑思维等多方面让外国人从了解运河文化到爱上中国文化。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