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为生计发愁的戏剧人们:不能只考虑艺术,是时候想想赚钱的问题了
-
原创 2020-04-01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道略演艺
疫情当前,戏剧人们也在影响之下,开始从艺术和生计方面来考虑自身了。不仅是一名艺术家,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赚钱养活自己?本文将站在剧场人的第一视角,走进他们的思考。
作者|大雨
来源|有染
3月27日,是“国际戏剧日”;过去了已经。
今天,又是很正常的一天,我们该想点实际的。
01
戏剧人的困境
疫情的确是突如其来,打乱了我们戏剧行业的既定节奏。
用哀鸿遍野来形容现在的行业状况,是不为过的。
大家不能聚到一起,创作不能行、演出不能行;剧场不开门,剧团不开练,观众不进场。那么,一切就是静止。
最要命的,就是钱不进账。这难道不是大家最紧张的吗?
已经有不少同行想着转行,做教育、做电影等等都有;已经有不少创作者寻求资金的支持,以前是为创作,现在是为生计;已经有不少剧场人寻求新的内容突破口,比如尝试直播等线上生态。
这个情况是全球性的,只是说,在我们目力所及范围之内,面对不成熟的市场,脆弱的创作环境,有待进步的观念,并不到位的支持……困境显得更加突出。
02
疫情下的反思
这个锅应该由“疫情”来背吗?
我们嘴上说:“哎,该死的疫情!”
但其实,都很清楚,如果我们不求变,不主动;链条的断裂,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在以前,票房只是“压力”问题,而现在,不存在“票房”了,钞票变成了“生死问题”。
是的,疫情来了,对我们无疑是打击!
或许,这时候,我们需要感谢这段特殊的时期的,危机来了,是真的让我们看到这个行业的不足了;并且,都在家里的时候,强迫我们开始反思了。
艺术工作者们觉得自己是在做艺术,不过更要想:当你面对票房的时候,如何尊重市场的逻辑和观众的期望;除非,你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也不需要金钱的入账;
商业人觉得金钱可以改变一切,但是作为商品的艺术,跟卖可乐或者卖汽车这些商品,其逻辑又是不一样的;
观众觉得进剧场是从事艺术欣赏活动,忘了自己原来还是个消费者;但作为消费来说,这件商品,是有一定审美意义在的,和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又不一样。
不是说,我们没有真正的艺术了,或者没有狭义的、纯粹的艺术了;有的,是有的,艺术工作者当然可以有完全的自我地表达的作品。
如果,你不在意票房,又不在意评价,埋头创作,只要不陷入死胡同,这也是一种可贵的艺术道路。真的,休言年岁变化,我自风月无边,何其幸也!
但是,你真的要拿作品出来,见公婆了,见观众了;那么,卖就得有“卖”的样子。
这和拿着作品去见评委,或见导师,有天壤之别。
艺术工作者在有意无意中,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境:自认为做“艺术”的时候,想着能卖掉几张票;自认为做商业的时候,总想着我是个“艺术家”。
请不要把自己困住!
只要是卖票的演出,只要是想着“票房”,那么,理应照顾下观众和面朝着市场,不然会陷入曲高和寡。
当然在观众和市场面前,是分为有艺术审美价值的商业品,和粗制滥造的商业品;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前者我们可以是为在引导普罗大众的审美情趣,后者就得归入“迎合”之流了。
03
平凡世界的艺术家们
做不了商人,我们只是做个艺术家可以吗?
我认为可以;但是,这里需要设个前提,当你可以不为吃穿犯愁。
特别是戏剧!开玩笑地说,画家有纸笔就OK,音乐家有乐器就OK,歌唱家更省力,有张嘴就OK。
你是个做戏的,要独角戏都还得有个行头吧?
做艺术不但不赚钱,反而是烧钱的;所以,当你没有钱的时候,我们先想想怎么赚钱吧!
艺术家是需要“富足”作为后盾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只能二选其一的时候,后者会更加重要。
人都需要为“开门七件事”烦忧的,这对(包括戏剧在内的)艺术的道路是有负面影响的;创作的时候,还在想着“锅里”的事情,会分心。
当然还有另一种境界,就是不为物质的不足而烦忧,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了;也是可以的,也是纯粹的。
不过,我们多数时候,需要承认自己是凡人,并不会时时刻刻都饱有“闲情”的。
那么,做个凡人,如果还想走一条纯粹的道路,以前是特定的阶层,现在是或公家或私人的资助;但晓得,这也是需要有实力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天选之才”,多数人没有莫扎特的生前幸运,多数人也不会有梵高的逝后出名。
另一种和“纯粹”相反的路径,就是观众,就是面向他们去赚票房的钱;那叫来自粉丝爱的“供养”。
04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吗
那我们是要赚很多钱吗?这难道不俗气吗?人可以有点追求吗?
当然可以!
所以我说,不是你赚多少钱;更重要的,是你不为生计而烦。
首先,生计是温饱问题,不是发财问题;
其次,要想不“烦恼”的话,要么是,你已经解决“问题”了;要么,就是你心态好,清贫也可,我很快乐。这两类,对艺术创作都是有帮助的。
因物质基础带来的艺术想象,可以成为一种境界;如陶渊明的豪逸和唐伯虎的风度,则是另外一种境界。
05
贫穷的意义
贫穷,真的不能诞生艺术工作者,更不会诞生“艺术家”。
不论是囊中羞涩,还是脑袋空空;这两者都是对创作有害的,后者的危害更大一些;甚至可能会害人误己。
囊中羞涩,好理解,这是物质层面,还在为生计烦恼;而脑袋空空,是形容观念不足,天赋不够,自知不明,方向不定,心态不稳……而不是指“情商”或者“智商”的高低。
这两类“贫穷”,对那些靠戏剧为业的人,这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那些以戏剧为志的人,是想要飞起来,才发现羽毛没有长全;对那些拿戏剧为趣的人,简直是见到了东施,以为是大美女西施。
06
商业生态与艺术创作的结合
谁不想努力赚钱呢?可能嘴上“清高”的创作者,私下里也是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但是,很可怕;市场、政策、传承……让不少艺术工作者还没有摸索到商业逻辑和艺术创作的边界。
“我们是艺术家啊,你们要养我们啊!”
很多时候,我们要多问一句:
上面的钱,凭什么养我们?
下面的钱,为什么给我们?
不要真的觉得自己是做艺术的!卖票的戏剧是很“残酷”的,观众的掌声和脚步,是最好的裁判,没有人来看你,你就等着饿死。
不要真的觉得自己是做艺术的!如果有一天你还在卖票,那么你的创造,永远是在出售“美”,是艺术品和观众之间的媒人,需要尊重此两者;我们应晓得:这是在艺术地工作,而不是艺术工作!
不要真的觉得自己是做艺术的!狭义的、纯粹的戏剧是有神性的,是人和人之外的事物沟通的媒介,如果不是这样,这个世界“艺术”存在的价值,就很可能降维到了生物性的感官刺激了;那么,你都还在想着吃饭的事情,怎么能够和神沟通呢?上帝看见你都想笑:“傻孩子!醒一醒!”
07
手拿六便士,也能够得着月亮
要不为生计而烦,就出门赚钱去,不是伸手要钱去,也不是哭穷讨钱去!
要踏实地赚钱,我们应先搞清楚商业逻辑,而不是只谈艺术价值和理想。
客群在变化的,媒介生态在变化的,消费习惯在变化的,代际观念在变化的,科技应用在变化的……这个世界都在变了,连病毒都升级了。
偏偏自诩为“艺术家”的民工们,不应当生活在艺术的想象里。
不好意思,还在为生计而烦的时候,想象得多了,是有害身心健康的。
只谈艺术,别以为你就真的纯粹;聊聊商业,真的真的没有罪。
要么,心中有观众,心中有市场,好好为我们的“衣食父母”着想;要么,好好努力,纯粹地磨练技艺,“穷”也不怕;这两者,最终都会使你富足的,可能是物质层面,也可能是精神层面,也可能是双丰收;
是的,下一刻
我们应该想想怎么赚钱
再谈谈怎么艺术地赚钱
最后才是
怎么赚艺术的钱
-劇終-
【补记】
自我表达与观众需求,商业和艺术,艺术与生活
大多数时间都是
不可调和的矛盾
直面矛盾也必然会要争议,不可避免
而我想想说:
我们该醒醒,直面矛盾
即便困难重重,即便挨骂背锅
▼
THE END
道略演艺ID:paresearch
12年演艺市场监测数据,持续专注演艺产业研究
微信/电话联系:18911653936(演艺君)
希望戏剧人们都能渡过难关!
↓↓↓↓↓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道略演艺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