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当人工智能介入水墨艺术创作,它的表现如何?
-
原创 2020-02-16
本文来自公众号:雅昌艺术网;作者:王明亮;ID:A80480080;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谢谢!
2019年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中,一位叫“夏语冰”的毕业生的作品吸引了来自各方的关注。
夏语冰同学只花了 22 个月,就学习完了人类艺术历史上 400 年 236 位画家的画作。
在2019年 5 月 1 日,她正式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与其他沉浸在艺术世界十数年的同学一起展览作品。事实上,这位只花了22 个月学习绘画的夏语冰同学,并非中央美术学院正式的在读研究生。她来自微软,真实身份是微软小冰,一个18岁少女人设的人工智能。
AI小冰的微博
小冰个展海报
2019年7月13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迎来一场特别的“个人绘画展”,微软人工智能小冰,独立完成的七八十幅100%原创绘画作品,在这里展出到8月12日。
这也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个人绘画展。
《下一个伦勃朗》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
2017年,微软公司用计算机模仿伦勃朗生成的油画《下一个伦勃朗》(the Next Rembrandt)震惊世界,这件作品是由人工智能对346件伦勃朗的作品进行分析,并且推断出了伦勃朗下一件作品可能的面貌。
既然,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上已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那么在水墨领域,它的表现如何? 它会不会成为水墨新的发展方向?
科技水墨
2019年1月,首届“水墨现场”台北展博会举行,“水墨现场”创办人兼主席许剑龙在介绍首届“水墨现场”台北展博会时特别提到“科技水墨”这个概念。
他说:“我们在首届‘水墨现场’台北展博会为大家带来了香港艺术家黄宏达与他发明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水墨艺术家A.I.Gemini共同创作的水墨作品‘逸’系列,这个水墨山水系列结合了传统山水笔墨与科技计算机运算,将水墨艺术带进一个前所未见的境地,让观众反思诸如创作主体、著作权、人工智能的艺术潜能以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等重大问题,值得大家关注。
借此机会,我们‘水墨现场’也提出了‘科技水墨’Tech-Ink时代的正式来临。我们相信,2019年人工智能水墨山水画的正式面世,标志着东方和西方艺术在数位时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水墨文化已迈向全新里程。”
人工智能水墨艺术家A.I.Gemini创作水墨作品
第一位人工智能水墨艺术家A.I.Gemini的发明者黄宏达2019年11月参加“上海水墨现场国际论坛 | 科技水墨:人工智能中的古代智慧”时,从个人经历的角度讲述了他理解的“科技水墨”: “水墨是我几年前开始思考的课题:科技跟水墨结合出来会呈现什么东西?因此我做了不同的实验,可以有什么效果,都是一个过程。
五年前,香港赛马会跟我做一个广告,广告内容是将徐悲鸿先生的作品《骏马》变成一个动画。我的想法就是怎么将它变成3D的,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去想怎么让它平面的变成3D的时候,还像它的风格。
在我们的设计之中,想法就是山是什么样的,河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这个作品之后,我想的就是3D、科技跟水墨结合起来的时候,怎样有不同的构图出来,后面几年我的作品,就都是跟水墨有关系,有雕塑、有动态影像、有VR,我的想法是如果我用科技做水墨,可以叫科技水墨(TECH-iNK)吧。”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此处观看“上海水墨现场国际论坛 | 科技水墨: 人工智能中的古代智慧”
黄宏达 《逸 003》 水墨纸本 2018年 3812画廊 人工智能
这里,现代科技下的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造艺术品的内在逻辑并非类似是简单的照片滤镜,而是利用图像语义分析技术,通过辨别图像语义的风格使用一种现有的艺术风格表现出来,达到再造系统;
它已经不再复制传统艺术风格,而是因循艺术的“自然”发展逻辑,对未来的艺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输入、输出般的机械复制,黄宏达在谈及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时说: “我们进入AI的时代,AI如何画?比如山水,如果AI去画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它像一个小孩子,教它一点东西,让它自由发展出来,而呈现的结果是我们本来预见不到的。 ”
黄宏达,《月球背面0010》,人工智能、水墨纸本,2019
《月球背面0010》作品细节
《月球背面0010》作品细节
黄宏达,《七贤士》,人工智能、水墨纸本,118 x 238 cm,2019
黄宏达,《逸0016》,人工智能、水墨纸本,118cm x 46cm,2018
黄宏达,《逸0008》,人工智能、水墨纸本,118cm x 46cm,2018
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
2019年11月15日下午,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开幕。
本届双年展以“墨与物”为题,展览分为6个部分,共邀请了40位艺术家参展,展期近3个月。
展厅里不仅展出了蕴含笔墨关系和抒情达意的纸本水墨作品,还有使用动画影像与综合材料来增加水墨表达和体验感的新水墨作品,并且还可以看到很多水墨艺术与现代光电科技相结合的装置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
从2011年「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开始,到「墨攻——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的发展,再到如今「墨与物——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的延续,皆旨在展示近当代水墨艺术丰富多彩的发展面貌,思考研究中国绘画的主体价值,探索水墨艺术发展的新的无限可能。
“展览划分为六个单元: 墨与笔、墨与心、墨与墨、墨与物、墨与影、物与物,每个单元都呈现出利用不同媒介、不同视角进行创作的水墨艺术家,从绘画到影像再到装置,立足当下展望水墨艺术的未来。 ” 策展人王春辰介绍本次展览时说。
展览现场
“墨与影”单元里,郭桢、邱黯雄、任戎三位艺术家则将水墨艺术重新解构,作品中流露出艺术家对虚拟和现实的矛盾纠缠的思考,也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恍惚的状态。他们的作品以一种超现实的、清晰而异样的图示营造出过去和未来交织的独特景色。“
邱黯雄本次展览的作品是将一帧一帧的水墨绘画转换为动画,入镜的是中国历史神话,而水墨绘画的表现功能得到了新的提升,观众观之饶有兴趣,既可会心于神话的生动、思悟,又增加了水墨的新体验,同时这也符合当代艺术对多媒介、综合应用的新需求。
任戎的创作,既汲取东方文化元素,又转换为当代介质,不固守于一形一制;任戎在本次展览上的铁板镂空拓印将观众参与带入创作中,它既是艺术家作品的延伸,也是当代艺术强调互动、参与的一种表现。从这个角度讲,水墨艺术可发挥的空间相当广,墨可以拓,可以印,可以浇注,古有屋漏痕,今有铁版拓。
郭桢在其传统艺术思维中又浸染了国际语境下的艺术感知,探索主题渐次由山川地貌转入身份、身体、女性等,本次所展的绘画加装置既是手法多样的表现,也是思考观念的展示,既是视觉呈现,也是以光影、树枝、纸本来凸显空间与历史的对话。
展览现场
策展人王春辰提到今年在武汉美术馆延续策划武汉水墨双年展是希望把这个展览做得更加深入,引发大众对水墨艺术连续性的思考与探讨。
水墨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有着同等的时代性,他说:
“我们作为客观公正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创作思路不应固于媒介的限制、固于古典意义的美学,或忽视、漠视、拒绝水墨的创新。本次展览的作品中,从绘画、影像再到装置,艺术家都将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在了作品当中,这是一次崭新的尝试,也是对当代艺术理论、话语建构的一次努力。”
2018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
2018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上,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 高峰 向人们展示了“道子智能绘画系统”。高峰认为,科学和艺术不仅可以而且很有必要相通与交融,并对这一理念进行积极实践,开发出了“道子智能绘画系统”。“道子”学习大量国画名家的作品后,可以创作出极具风格的国画作品。
道子系统创作的国画作品
这是道子在学习了数百张徐悲鸿画的马和真实马的照片后,画出的马的绘画图像作品。
可以看出这已经完全不是某些手机风格化滤镜所能够达到的专业水准和程度了,它不但学习到了徐悲鸿对于马蹄子、尾巴、鬃毛等地方的艺术化水墨处理习惯,还保留了真实马的姿态内容。
“学计算机的同行可能知道,在计算机图像领域,风格迁移技术是一个经典问题,做油画、卡通风格迁移的多,而做中国水墨画风格迁移的很少,因为中国水墨画的变形比较大,难度比较高,但是中国画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国宝,我觉得值得在人工智能时代用技术去继承和发展。道子的这些人工智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下时代的创新探索。试图体现笔墨在当下的时代性全新演绎。”高峰说。
道子系统创作过程
这里展示的是大概的原理,最左边是一张马的照片,最右边是一张徐悲鸿画的马,中间是道子系统生成的绘画图像。
以马蹄部分为例,道子确实学习到了徐悲鸿的艺术变形习惯,虽然照片上的马蹄是一团黑,但生成的绘画上马蹄却用了留白和墨线勾轮廓的技法,能做到这一点我也很惊讶。
另外马的鬃毛部分也和输入照片有了很大不同,按照徐悲鸿的风格习惯对于鬃毛的长度和飘逸程度都做了艺术夸张的表现手法。
总体来说将徐悲鸿的一些风格很好地学习到了,并成功运用到了绘画创作中。
这是道子系统在学习了数百张山水画家黄宾虹作品后,根据风景照片创作的绘画图像。
道子系统对齐白石的虾分析与学习
“道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也就是中国画)在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探索,通过计算机科学与绘画艺术的跨界,开拓了人与机器共同创作艺术的新模式,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促进中国文化向世界输出,推动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高峰总结道。
当然,人工智能创作出的水墨作品也有其自有的问题。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是有水平高低、质量优劣之分的。这里的艺术水准取决于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力、非凡际遇以及对生活的深厚情感等等综合因素,这些是AI所不具备的。
当AI作品越来越多,我们该如何去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高低?
如果说现阶段AI水墨让更多人接受、认可的点在于其先进的理念和创新意识,那么,当代越来越多AI作品产生,其创新价值和稀缺性会进一步减弱,那个时候AI水墨或“科技水墨”又将何去何从?
巴山蜀水毓灵秀 No1 146 cm×615cm×4 纸质 2015
“我认为 ‘数字水墨’是具有突破性的,是全新的水墨创作思想和方法,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用相机和电脑取代毛笔,而是要用新的工具和数字技术探索新的水墨形态,拓宽水墨的疆域,丰富我们的视觉经验。只是使用新的工具会面对不同的技术问题,也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由于工具的强大我会尽量避免炫技,让技法如同水一样去滋润和激发精神的显现,实际上最终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上,与传统水墨画家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艺术家陆军说。
陆军 清风不解意 220cm×84cm 纸质 2013
数字水墨创作过程
陆军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拍摄墨在三维的水中幻化为曼妙的墨影,顺应水之道法,让自然充分显现,让偶然尽情绽放,同时也会运用一些手法,来得到其想要的某类水墨素材,让它部分可控。
第二阶段:将拍摄的大量素材在电脑中进行数字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就可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注入其中。
总体而言,陆军的创作依托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他说:“上千年来水墨画都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绘制,在古代,毛笔是最方便纪录我们生活和人文的工具,然而现在我们已不用毛笔来纪录我们的生活了,我们现在是用手机、相机和电脑来纪录我们的生活和人文,用我们最常用,最熟悉的工具来重新描绘我们心中的水墨画卷,这是非常自然的。
数字水墨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也给我们打开了新的一扇门。当今数字化和智能化非线性地发展,我预感在不远的将来,传统意义的艺术家将会被梦想家所取代,艺术家将重新定义,梦境将会被数字捕捉和完美再现,到那时人们不用比看谁画的好,谁雕的棒,谁拍的美,而是看谁的美梦做的更幻更玄。”
陆军 水月相望 136 cm×56cm×3 纸质 2015
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将更为科学,科学将更为艺术,它们在山脚分开,却又在山顶汇聚。或许,两者正在走向融合,只是我们还未察觉。”如果科技水墨和传统水墨在创作形式上已经没有什么差别,水墨艺术是否还能保持其“人类智慧”的本质意义? 这将是这个时代的话题,也是一次危机与挑战,或者更是艺术创新的一次机遇。另外,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当运用现代科技进行艺术创作时,艺术家们需要明白到底是为了提高艺术生产力还是激发艺术创造力!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雅昌艺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