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前辈大师作品 来自舞美变革时代的启发
-
原创 2019-12-08
今日主题:怀旧 !
怀旧,不仅是讲述时光的记忆,也是在今时今日,告诉自己“不忘初心”。
随着科技发展,各种的硬核技术将舞台包装的丰富多彩。当我们迈着铿锵的步伐走在新时代舞美的大道上,更应该坚定的立足于“艺术本身”的意义。
舞美设计的初衷除了具有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功能与作用外,更具有提升舞台表演艺术水平及对观众产生的积极、深刻的影响的重要作用。
怀旧,旧也时尚
走进世界舞美大师的经典作品,感受最初的舞台美术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发!
舞台魔术师——约瑟夫·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
大师分享,与君共勉▼
“当我独自坐在剧院里,凝视着空荡荡的舞台上的黑暗空间时,我常常被恐惧占据,因为我害怕这一次我无法穿透它,我总是希望这种恐惧永远不会抛弃我。”
——约瑟夫·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
斯沃博达曾提到舞美与戏剧的关系:“
舞台美术在戏剧演出中的作用是极其多变的。如果一个剧本有足够强大的戏剧效果并能唤起一种恰当的气氛,那么舞台美术就应仅仅辅助它,并隐没其中。相反,在另外的情况下,舞台美术能成为舞台上必要的戏剧关系创造依据,并且决定这种气氛。”
——约瑟夫·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
“我是一个建筑师和舞台美术家,对于时代的强烈感受是我作品的温床。”
——约瑟夫·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
“舞台是一件乐器,像钢琴一样完美的乐器。在这件乐器上可以演奏肖邦,让满天繁星洒落;或者演奏贝多芬,把痛苦和悲伤付与流形;或者演奏马勒、奥尔夫、格什温。在舞台上有可能演奏任何内容,并且演奏得漂亮。
——约瑟夫·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
光、空间、影像、材料、演员、传统舞台元素的结合
捷克舞台美术家约瑟夫·斯沃博达Josef Svoboda(1920-2002)是一位伟大的“戏剧空间的魔术师”,是二十世纪舞台设计领域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
他的舞台设计的魅力在于由“凝固的音乐”和光的流动传达出戏剧的诗意。
他的作品超过500个,其艺术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欧美各个戏剧中心。
斯沃博达更是一位戏剧新概念的开掘者,他善于使用光与空间,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与现代化的体现技术相结合。
他的作品在使用演员现场表演、投影场景、对当代材料设计运用与最初的舞台特效等方面的结合是革命性的。
彻底改变了以前布景的观念,“利用灯光与投影代替颜料画的布景”。
他充分利用电影与幻灯、同步的多屏幕、多投影,创造了光幕、光墙、光柱、绳幕、镜面等技术,展示了艺术活动心理及视觉造型空间。
这使得舞台场景在空间和时间上成倍增长。
斯沃博达的出现,使捷克这样一个中欧小国成为世界舞台美术的大国,以至于每四年都要在布拉格举办国际舞台美术展,世界各国舞美专家云集捷克,研究当代戏剧与设计的敏感问题。
舞美泰斗——拉尔夫·科尔泰
他是半个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舞台设计师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犹太艺术家。
拉尔夫•科尔泰是最能够代表20世纪英国舞台美术的艺术家,是半个世纪来最有影响的当代舞台设计师之一,与李名觉、约瑟夫·斯沃博达并称当代舞美设计三大巨头。
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犹太人从二战的硝烟中逃生到英国,开始了他精彩的艺术生涯。
迄今为止,他已经为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国家剧院、东京文化宫等世界一流剧院设计了200多台话剧、音乐剧、芭蕾和歌剧。
科尔泰在他的舞美设计中,不乏大胆的创作元素和天马行空的设计思维。
他的作品常利用直观形象批判特定事物,极具讽刺意味。
在1983年《士兵的故事》舞美设计中,科尔泰通过运用女性形象,将其分割成三个部分:
胸部、嘴唇及下肢。
同时利用不同角度、颜色的透射光作为气氛转换的烘托。
视觉画面有非常强烈的立体主义风格,而透过设计表面,真正用意则是批判18世纪军队虐待凌辱妇女的罪行。
科尔泰还把现代工业元素加入到了舞台上,戏剧《夏日惊魂》和《霍夫曼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工业风”设计。
科尔泰的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先确定舞台构造及设计元素后与剧本充分结合,把钢铁、塑料、玻璃等工业元素适当地融合进场景中。
他的这一设计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舞台设计。
上世纪60年代,他把“戏剧性概念”引入英国舞美界,并深入发展了他独到的舞美形式,为现代舞台设计的发展开创了多重理念。
一代宗师——李名觉
李名觉是当代舞美设计的三大巨头之一。
出生于宁波显赫门第的李名觉(Ming Cho Lee)在国际舞美艺术界享誉盛名。
他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任教超过50年,其作品对美国舞台设计具有深远影响。
2002年获得美国国家艺术勋章,转年再获托尼奖终身成就奖,身为华裔的他,为祖国争足了光彩。
李名觉曾为很多西方经典剧目作担任过舞美设计师: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理查德的《厄勒克特拉》等。
他精致的舞台设计模型让人叹为观止。
“1964年8月11日,纽约莎士比亚节的迪考拉特露天剧场开演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布景由34岁的李名觉设计,一个多层面的伸出型舞台,管状格子结构上悬着四块质感很强的寓意性布景断片。
这一布景标志着美国舞台设计的一个转折点。”
拼贴手法是李名觉的另一大特点。
随着奇特想法的改变,他开始广泛的在舞台空间中运用拼贴手法。
在纽约莎士比亚艺术节中,戏剧《毛发》中的拼贴成为了其主要设计概念。
李名觉的舞台特征非常明显,在他的影响下,美国戏剧从二维平面发展成了雕塑的立体形式。
风格大师——乔治·西平
早在80年代,当代舞台设计就已悄悄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的舞台设计风格逐渐形成,他被冠以意象主义、解构主义等后现代称谓。
乔治·西平就是走在变革浪尖上的人,身处国际设计领域的最前端。
无论是上世纪初当代舞台艺术的兴起,还是近年来极受欢迎的高科技沉浸式艺术,这无疑都是一种别具一格的创新舞台艺术体验。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舞美设计为了更好的辅助艺术作品,在视觉上对艺术深度的烘托与传达。
当看到演员与舞台产生关系的同时,也能感知到除视觉以外的内容感受。
在不断创新与探索的道路上,舞台艺术的辉煌发展,也映照着时代的进步。
--------------------------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数虎图像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